专栏名称: 护肤奇扒说
这是个有趣有料的护肤频道,愿你我,永远那么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按斤买的面霜 ·  1 周前  
创业最前线  ·  自然堂想做中国第一,拦路虎不止珀莱雅 ·  1 周前  
创业最前线  ·  自然堂想做中国第一,拦路虎不止珀莱雅 ·  1 周前  
化妆品观察 品观  ·  全球首发!优色林开启敏肌美白新时代 ·  1 周前  
化妆品观察 品观  ·  全球首发!优色林开启敏肌美白新时代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护肤奇扒说

那些护肤品中说好的功效,到底跑哪去了?

护肤奇扒说  · 公众号  · 美妆  · 2017-08-09 22:39

正文


本篇文章主笔:扒爷


我们每天需要化妆、清洁,还会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正常的皮肤,已经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

皮肤受损的累积,会导致皮肤外观的改变,我们想用功效性护肤品来改善这些问题:

比如美白祛斑,紧颜抗皱等。


前面写了一篇文章:你对护肤的理解,可能完全都是错的。

在那篇文章里,介绍了皮肤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人体做防御工作,其中就需要防止外界的物质随意进入到皮肤里。


如果我们使用的产品,连皮肤都进入不了,就不可能发挥出功效。


这就呈现出了一种对抗性。


所以,问题来了。

功效产品要发挥作用,首先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必须得穿透角质层屏障,还要让活性成分能够渗透到特定的靶点位置。


大家经常会讨论产品的吸收问题,甚至很多人对产品的评价有一个重要的感受性指标,就是所谓的吸收好不好。


其实你们所谓的吸收,基本上只是:吸收感。

而这种感受是能通过化学成分,被人为的制造出来的,比如酒精和环五硅氧烷,都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后,升温挥发来让你感受到“吸收”的速度很快。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事实:

吸收感不等于吸收,就算是吸收也不等于功效渗透。



皮肤是如何进行渗透的?


谈到渗透,会涉及很多跨膜转运的专业知识,我们不讲复杂了,先了解两个内容。


1、皮肤最外面的角质细胞,因为是无脂质的死亡细胞,具有不溶性,活性成分不能通过细胞进行渗透。


大部分物质的渗透,主要是通过角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进行的,所以会呈现出大分子的成分很难渗透,油溶性的成分比水溶性的更容易渗透的特征。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卖玻尿酸的宣传产品吸收好,我都劝你们不要信。

分子量在2200道尔顿以上的物质,就比较难进入皮肤了,更何况30万道尔顿的玻尿酸,差得也太多了吧。


另外,一般来说水和乳霜,基本上主要是在角质层发挥作用。

要往角质层下面进行渗透发挥功效的产品,主要还是采用精华这种油溶性的剂型,且精华一般也不太会使用大分子的油脂。

2、活性成分在渗透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在还没到达靶点位就失活了,甚至根本就渗透不到靶点位的情况。


很多人爱看成分表,看到配方中有功效成分或是功效成分多,就开心了,觉得会有用。

产品中添加了功效成分,仅仅只是一个产品具有特定性功效的前提,并不是说只要把这些活性成分抹在脸上,就一定会发挥作用。


通常来讲,活性成分要真正在皮肤中发挥作用,需要考虑下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确保功效成分在使用的时候是没有失活的。

活性成分在保存上比较麻烦,不仅和配方中使用的技术体系密切相关,还和与其他成分相互之间的融合性,以及成品的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都有关系。


接着,是渗透的问题,是否运用了促渗透的方式,是否有足够的浓度来支持一层层地稀释,还有携带活性成分的载体是如何释放的,是一次性释放,还是缓释的?

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实际效果。


真正做好一个有效的配方,绝不是调一杯鸡尾酒那样,这个东西放点,那个东西放一点就可以了。



下面和大家介绍一些功效产品做渗透的方式。



 1 

以高浓度的小分子明星成分为核心配方,利用浓度差进行自由扩散。


这类产品以美国的一些药妆品牌为代表。

本来呢,化妆品这个行业早期也不讲究功效,后来每家都把自己的产品吹得神乎其神的,医生们坐不住了,想着:你们这些产品,皮肤屏障都没穿过去,哪来的那些功效?


于是,一些研究机构和医生推出了自己的功效护肤品,大家为了区别开来,就叫药妆。


这些产品的特征是:

配方简洁,主要添加能参与人体生化反应的小分子活性成分,在皮肤的伤害阀值里,尽量做高浓度,利用渗透中产生的浓度差来发挥成分的最大价值。

我们往往称这类产品为猛药。


比较出名,经常使用的明星成分有:

维生素A,治疗光老化,痤疮等皮肤问题。

左旋维生素C,主要是利用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性做美白和抗氧化工作。

烟酰胺,加强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体现的功效主要也是美白。

泛醇,加强皮肤代谢和提高皮肤自身的保湿能力。

高浓度果酸,可以改善肤质,刺激胶原以及通过角质更新来嫩肤、美白。

等等。


可能我们比较熟悉的知名产品就是杜克的CEF精华了。

学院派出身的杜克,第一个把高浓度的左旋维生素用到了护肤品中,在产品的功效上喊话传统的化妆品厂商,也让很多普通的消费者开始审视功效产品的客观功效价值。



杜克取得成功后,被欧莱雅收购了。

收购后的杜克,改名为修丽可,同时也丧失了进取心,这些年来主要还是吃老本,靠CEF精华和色修在市场上圈钱。


最近一个加拿大的品牌在成分党中火爆了,The Ordinary。

这个牌子为什么火?

便宜啊。


创始人之前是做互联网的,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

想着,你们这些药妆基本上就是把原料分装了卖给消费者,现在原料市场那么透明和成熟,你们还卖那么贵?

这么好做的生意,怎么没人来颠覆呢?


于是举起了杀手锏,两个:

第一个杀手锏:高浓度。

成分党们不是喜欢高浓度成分么?

好嘛,我就调到最高档,医院才会用的30%高浓度果酸,它家也有卖的。

别家一般会用2%-4%的烟酰胺,它家卖10%的.....



第二个杀手锏:便宜。

别家同样的精华至少600块往上走,它家100块左右,还包邮。


互联网思维啊,极致单品,极致性价比,还可以用浓度量化跑分。

简直是护肤界的小米手机。

至于刺激性问题,对不起,人家本来就是卖猛药的。

一句单纯的成分本无罪,用不好是你的问题,就推脱掉了。


最近,向我咨询这个牌子产品的人很多,我就多写了一点,在这里也谈下自己的看法。

护肤品和手机真的不一样,刷机刷坏了换一个就好了。

要是把脸刷坏了,怎么办?


我见过很多皮肤出了状况的人,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问题的呢?

一部分人是从开始关注种草达人后,不停地买买买开始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成为了成分党后,拿自己的脸不停地做化学实验开始的。


讲真啊,很多民间护肤达人,真没几个脸好的。



 2 

采用化学渗透促进剂,先“拆墙”,再渗透。


这种方式简单说来,就是使用化学成分,暂时性破坏起到屏障作用的脂质膜,方便其他成分穿透。


皮肤本身不是完全封闭的,在保护膜上也会有方便物质进出的门,只是打开这些门需要钥匙,偷懒的办法就是拆墙,破门而入。

我们最常见的渗透促进剂有像酒精这样的有机溶剂类,还有氮酮及其同系物、有机酸及其酯类、表面活性剂类等。


这一类的促渗透的方式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研究也比较成熟。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量较大或是长时间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产品,容易对皮肤产生红肿、疼痛等刺激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如果产品中使用了一些对皮肤不好的成分,也容易被携带进入皮肤,比如防腐剂、香料等。



给大家举个例子。

澳尔滨的健康水,就是采用酒精溶剂作为促渗透的方式,为了减轻高浓度酒精对皮肤的刺激,它们发明了先使用渗透乳,对皮肤做个保护,抵消一些渗透过程中的刺激。

这种乳液先行的方式,属于一种补救型的预防措施。


很多人别说去做好预防措施了,甚至还会听达人分享经验,为了更好的渗透效果,使用贴布来进行湿敷。


湿敷的方式,通过加强皮肤角质的含水量,会产生一个渗透压,是会对渗透有一点帮助。

只是这种方式,考虑问题很单方面,完全没有考虑到对皮肤形成的刺激和伤害。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皮肤,就是倒在了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去追求“更好效果”的路上。




 3 

新型技术,比如微胶囊、微乳液,以及脂质体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携带活性成分的载体技术。

一个产品不是把活性成分丢进去就完事了,特别是一些易氧化、结构不稳定的高活性成分,需要寻找更有效的载体技术,来确保在保存和渗透的过程中不失活。


微乳液和微胶囊,因为本身渗透能力上具有局限性,我不想过多介绍。

大家只要知道,它们主要是对传统乳液的形式进行了改良,让乳液变得更小,活性成分在包裹中可以更稳定就好了。


重点介绍一下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作为药物载体,开发的新剂型。

近年来才被应用于化妆品生产中。

脂质体是用类脂组成的双分子层的空心小球,可以搭载活性成分,类脂是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亲水亲油结构。



这种独特的结构,被认为具有非常好的穿透机制和融合机制。

完整的脂质体可以穿过角质细胞、角质细胞之间的间隙和皮肤附属管道开口,进入皮肤。

大小组成不同的脂质体,穿透皮肤的浓度也不一样,还可以通过这个原理控制携带的功效成分进入皮肤的深度。

脂质体还拥有缓释的能力,在转运活性成分过程中,可以通过缓释效应让活性成分的吸收更充分。


这些优异的性能,让脂质体技术在行业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主要的运用方式是大的原料厂商,在原料端对一些特定的活性成分进行包埋后,出售给护肤品厂商作为原料采购使用。


采用脂质体包埋活性物的产品主要有:包埋β-胡萝卜素、黄酮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辅酶Q10、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等。


脂质体技术的表现非常优秀,但在目前的行业运用中并不是很多,主要的原因:

一个是包埋后的原料很贵,另外一个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对配方要求很高。


传统配方中常用的一些溶剂不能在使用脂质体的产品中使用,比如甘油、乙二醇等,会夺走脂质体内部的水分。

传统配方中的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使用,会与脂质体形成共溶成分。

高离子强度的物质,不能使用,如无机盐,会破坏双层膜。

不能高温,要保持在50度以下,否则会使双层膜熔化。


简单来讲,对于护肤品的厂商们来讲,要在改动不大的情况下对现有的产品做升级太难。

基本上要拆了配方重新来过,市场机会又不允许。


每个厂商都有成熟的技术体系,越大的厂商要做调整,就越麻烦,需要经过很长的决策周期去改变整个底层的技术结构和系统。

而小的厂商,往往又没有技术能力去部署,单纯在个别原料上采用脂质体,不考虑综合的配伍性,也发挥不出来这个技术真正的效果。


但从未来的趋势上看,脂质体技术会是功效类护肤非常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



常听大家讨论护肤,总会讲到产品的吸收、渗透,以及功效。

特别是对功效的追求,甚至成了很多人护肤的执念。


为什么,用了那么多产品,就是发挥不出想象中那么厉害的功效呢?

为什么用了高功效的猛药反而皮肤受到了伤害,这到底是在护肤还是毁肤?

或者,就像有些人说的,功效护肤只是一个谎言而已?


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的就是:如何安全而有效渗透的问题。


除了配方运用的生物和化学技术以外,科学家们还在探索一些基于物理技术的方式。

比如微探针技术和微芯片控制微电极排列技术,以及继续改良和升级离子渗入法和超声促渗法等。



关于物理技术,我发表一些自己个人的观点:

物理渗透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在医疗中如何进行透皮给药,相对进入成熟运用的也主要是在医疗和医疗美容行业。


物理和生物技术的交叉和结合,确实是未来功效性产品运用的一个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市面上很多厂商会借助科学家的探索,把一些方法包装成家用商品,对于这些家用的导入仪器,我的态度比较保守,认为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熟的,被普遍证明具有效果的产品。



扒爷在线

欢迎你选择我们家的产品,我会为你提供私人顾问服务。

下方可了解产品信息。

护肤•奇扒说

SKIN•TALK

  不看不知道,美丽有奥妙~ 喵~~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小扒的网上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