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丨和谈《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西北学
2024-06-06 13:54
甘肃
和谈,文学博士,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文献》《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现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契丹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著者:
和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定价:
98元
ISBN:
9787522732862
内容简介
耶律楚材家族为契丹皇族支脉,累世官居高位,在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其家族文学是契丹文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婚娶、教育、家风、地位及心态等情况进行梳理和考辨,对耶律楚材家族成员的作品进行全面辨析、辑佚,考查其祖上汉语文学创作的演进情况,理出契丹文学发展的线索,对其家族在不同地域的活动及文学创作进行考辨,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本书结合族群、教育、地域、音韵、文献、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发现此前契丹文学研究中所未发现的问题,开拓前人所未涉足的领域,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序
和谈与万德敬同一年攻读博士研究生,他俩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实践,基础较好,入学时都受到老师们的肯定。和谈的毕业论文完成得不错,同行专家的匿名评审给予充分肯定,后来还曾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毕业十年后,他经过反复充实打磨,始将修订后的论文付梓,并嘱我撰序绍介。
回忆当时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我想他在边疆地区工作,有地利之便,故建议他可否从这方面思考一下。他对“地域—家族”研究情有独钟,且当时正承担星汉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任务,对契丹耶律楚材家族有所关注,想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这是一块学术研究的富矿,将来会有大的创新成果,就同意他的设想,鼓励他开创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建议他今后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拓展做整个契丹文学的研究。他在校期间以“《耶律铸集》点校、辑佚与研究”为题申报了全国高校古委会课题,获得立项支持,为他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学术支撑。
契丹的先祖崛起于草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晚唐五代混乱之际,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开疆拓土,雄霸广袤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建立与北宋并峙的政权——辽朝。辽为金所灭,又有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强大西辽政权,统治西域近百年,以至于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音同Kitay,契丹),可见其影响之广。该族群中高尚气力者不知凡几,但文学家族较为少见,能取得很高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较大影响者更少。耶律楚材家族为契丹皇族支脉,累世官居高位,在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其家族成员通契丹语、
女真语
、蒙古语、汉语等诸种语言,不仅创作汉语文学作品,而且有译作。其家族文学是契丹文学的代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基于这样的基本认知,本书对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多民族婚娶、多语学习与创作、儒学教育、地位与心态等情况进行梳理和考辨,对其家族成员诗文作品进行全面核查、辨析、辑佚,考查其祖上汉语文学创作的演进,梳理契丹文学发展的线索,对其家族在不同地域的活动及文学创作进行考辨,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华文学多元一体的特征。
本书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视野。书稿既立足契丹文学研究,又旁涉契丹民族、历史、教育、语言、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既有综合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其次,酌采“地域—家族—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人物、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考察耶律楚材家族活动地域与文学创作之关系,考辨前人争论而未曾解决的问题,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再次,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本体,综合考虑汉文学及汉文化的影响,因而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性。书稿通过对耶律楚材家族文学的研究,揭示出契丹文学既独立发展又有机统一于中华文学的进程,对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和古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本书选题先进,且开拓颇多,可圈可点处不少,前面已经列举了一些。和谈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咬定这一课题,继续向纵深开掘。他在耶律氏家族文学的编年以及别集笺注方面继续深耕,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契丹文学史”,2020年从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出站,博士后出站报告亦与契丹文学相关。2022年,又获得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契丹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已经开题,相信他和他的团队会奉献给学术界新的成果。
当然,和谈是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新秀,本书也有一些不足,答辩专家当时提到了一些,和谈自己也意识到论文对文学研究有待深入,对于耶律楚材家族主要活动地域的文学活动也可以再拓展。
在我看来,这些固然属实,但还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相信他今后都能够解决。我比较关注的是中古时期,辽阔的内亚地区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多元共存,群雄竞争,旋转舞台上不断转换主角,契丹何以能突然崛起?在辽宋军事对峙的背景下,文化与商贸仍能剪不断、理还乱,持续进行,耶律氏在军事上虽然不断拓殖,不轻易服输,但在文化上却崇尚、认同、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换言之,辽宋军事斗争属实,但文化交融、契丹人向慕华风也属实。这一文化策略对金、元等朝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微妙的文化背景,对耶律家族的文学接受、文学创作有何影响,是否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另外,现存的契丹大小字文献,与汉文文献之间对应关系如何?其文化交流转换机制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和谈与他的团队成员来回答。
和谈正值学术盛年,学术发展空间很大。他当年选择返回新大,建设新疆,与我的老同学苗普生兄有类似处,但学术上能否赶上甚至超越苗普生,这需要他用自己的学术实绩来回答。和谈除了自己的教学科研本职,还兼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这与我当年所陷困境也类似,如何能够更主动、更从容、更智慧地投身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取法乎上,追求卓越,达到年轻一代学人应该达到的学术高度,也要看他自己的学术悟性和文化情怀了。我当然希望他能够贞定当下,多几分散淡、智慧和通透。是所望矣。
谨为序。
后 记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余自念德之不立,功之不成,言亦不著,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实为憾事,故虽愚钝,仍知自振,虽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能不虚度光阴,有所进益,亦足自慰也。
余生长泰山脚下,十四岁入师范,三年毕业而为小学教师,再为初中教师,后自学而得本科学历。然大学之梦,未尝一日忘也;人生之梦,未尝一日忘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余每读此诗,均有所感:此所谓伊人,即吾梦中之人也,即吾梦中之大学也,即吾之理想也,即吾不朽之念也,纵道阻且长,吾必溯洄求之。虽不能至,心亦向往之。虽路途漫漫,九死而不悔也。
癸未岁,时有大疫,余调剂至新疆师范大学读研。虽失之齐鲁,然得之西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亦人生之幸也。大学,乃吾梦之伊人也。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得入大学,可覆一篑,吾其勉乎!遂拜入星汉师门下,又从薛天纬师、王佑夫师、胥惠民师、刘坎龙师、栾睿师、朱玉麒师、多洛肯师学,初读陶渊明,后读苏轼,虽不能窥其堂奥,然粗有所得,聊供自娱而已。毕业后,蒙新疆大学不弃,得一教职,心下惶惶,孜孜矻矻,唯恐为后生嗤笑。然力有所不逮,为后生所讥,亦或难免,盖余先天不足,早年无缘入大学,梦且不到大学,更遑论为大学之师者乎!
庚寅岁三月,余自西域赴长安考博。时塞外尚寒,临行之日忽降大雪,堪当雪花大席之喻。及至长安,则风暖草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满古都矣。不禁有春风玉关之叹,遂赋《庚寅春日赴西北大学考博有感》曰:“雪黯天山漫阻关,东行道路意阑珊。春风已绿长安柳,戈壁驼铃尚自寒。”
其后复试,再赴西大,仍用前韵,赋诗为记:“渭水天山两度关,爷娘细数路途艰。画眉敢问张司业,捷径不寻奋力攀。”
后蒙李浩师不弃,得以入西北上庠之地,忝列门墙,执经问学,一遂立雪之愿。入学之日,走城墙,登钟楼,观雁塔,游曲江,尽览长安古迹,抚今怀古,慨然有感,随即涂鸦一首,呈李师曰:“金风越朔漠,千里至长安。一日看花笑,半宵持酒欢。李唐犹在目,赵宋已成烟。雁塔登临日,欲题三百篇。”盖西北大学文学院有作家摇篮之称,吾辈不待扬鞭,当自奋蹄,使斯文不堕也。此李师之愿,贾三强先生之愿,文学院诸先生之愿也。
寒窗三年,如白驹过隙。余本愚钝,得李师耳提面命,虽苦读犹自为乐。然未能遵“父母在不远游”之训,翌年而家慈病,后年而外姑病,乍闻急电,虽乘飞机,犹以为迟,恨不能缩地千里,转瞬立至。遂感叹人生之难,所谓“不能两全”与“不可兼得”者也。毕业在即,忽闻同年南大博士彭无情之父与世长辞,余甚悲之。后一月,又闻同门万德敬之父驾鹤仙去,余不禁泪下如雨。吾所哭者,非止为此二君,实为天下读博之不幸者哭耳!——向吾读博之初,每读他人论文后记,凡有言父或母在其求学期间病逝者,余往往为之垂泪,故常于心中默念:“即令吾不得学位,亦不得令吾失怙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