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7 小时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7 小时前  
微行动联盟  ·  山西省24届一模卷、押题卷 ·  11 小时前  
新郑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新浪教育  ·  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被医生判过7年“死缓”, 依然天天熬夜工作; 96岁的他, 比我们活得都年轻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2-21 07:37

正文


因为他, 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李尔王; 也因为他, 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 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


96岁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


作者:环环;本文来源:公众号“环球人物杂志” ( ID:globalpeople2006) ;“蓝橡树”获授权转载。


........................................


这几年,凡是收视率爆高的电视节目,好像总离不开明星、选秀、真人秀这样的关键词。


但明星乱炖这道大杂烩总有吃腻的一天。大约是从去年年末起,几档清清淡淡、安安静静的节目,突然一个个“大火”“爆红”。


《中国诗词大会》红了16岁的小才女武亦姝,还让主持了好多年春晚的董卿一夜之间从人们心目中的“晚会专业户”变身“古典知性女神”。


《见字如面》,虽然有张国立、归亚蕾这样的明星加盟,但在节目中,他们更多展现的是演员的表演功底,而不是明星的人设光环。



19日央视首播的《朗读者》,又是刚一播出,就上了热搜。


想说不愧是央视,出手就是大格局大手笔,嘉宾阵容闪瞎眼。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咖位不可谓不大。


但在节目中压轴出场的,却是这个96岁的老爷子。



令人想不到的是,节目播出后登上微博热搜的,竟也是这个老爷子。


96岁、著作等身、拿奖拿到手软、业界地位崇高……这样一位老先生,让人说一句“可敬”,一点也不奇怪。


在节目中朗读许渊冲译作的“外语天团”,包括北外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但更难得的是,他还十分“可爱”,率真而乐天的性格,一下子圈了好多粉,俨然成了“高龄网红”。 有人说,可爱是对人的最高评价,若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依然被认为“可爱”,那真可说是一种丝毫无关外表和年龄、出自灵魂深处的可爱了。


他的可爱,源自他的率真。活了近一个世纪,经历了无数人间冷暖,他却毫不世故,反而像孩子一样,直抒胸臆、真情流露。


一上来,主持人董卿就拿出他的名片。名片上除了头衔,还印着一句话:“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董卿:谁来您都会送这张名片吗?

许老:我的名字已经比名片还要响一点了。名片不送人家也知道。

董卿:您不怕名片递出去,别人说这徐老先生怎么这样啊?

许老:我实事求是,书销中外百余本,反正书在那里嘛;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是事实。


总之,和人们印象中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谦虚低调”的画风截然不同。


但这个不谦虚的人,也确实有“不谦虚”的资本。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 14年又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可以说,是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图源:国际在线)


节目里,他回忆了1939年翻译林徽因《别丢掉》一诗的故事。原来许老踏上翻译这条“不归路”,缘由还蛮浪漫的,是因为追女孩子……



为什么翻译这首诗?因为这是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路过徐志摩的故乡,触景生情写下的。这份深沉的感情,触动了许渊冲。



回忆起青涩时的恋爱,老先生笑得像个孩子;读起这首诗,却又是动情不已,当场红了眼眶。


因为喜爱这首诗,年轻的许渊冲把它翻译成英文,写信送给了爱慕的女孩。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对方“已经有人了”。


这封信,他虽然寄了出去,却是在50年后才收到回音。



当年爱慕的女孩嫁去了台湾,50年后,许渊冲获奖的消息登上报纸,对方才给他回了这封信。缘分虽然无果,却让许渊冲从此走上翻译的道路。


回忆这段往事,他说:


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成功,但我回想当年,还是很美的。 我认为这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 我翻的同样一句话,翻得比人家好,或是翻得比自己更好,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这个乐趣别人夺不走的。



直到现在,许渊冲依然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他说,这也不是我的(方法),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


“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延长我们的白天,从夜晚偷几点钟。”


10年前,他做直肠癌手术,医生说最多还能再活7年。而他“一不小心”,不但活过了医生预言的寿命,还靠“从夜晚偷几点钟”,翻译了好几本莎士比亚。“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这里是视频回顾↓



率真、积极、精力充沛,对许渊冲来说,有一个词很适用,那就是“无龄感”。


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出门遛一会儿,喜欢喝冰镇饮料……两年半前,环环第一次见到许渊冲时,真是很难把他的生活状态与一个“奔百”的世纪老人联系在一起。


2014年8月28日,许渊冲在北京畅春园家中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陈昊 摄)


许渊冲的家乡在江西南昌。他的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曾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


熊式一


受到表叔的影响,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38年,他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大外文系。


那时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在世界上都堪称一流。给许渊冲讲英文的老师中,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人;叶公超“英文比英美大政治家还好”(胡适语);钱锺书学贯中西。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


大一,他们一起上叶公超的英文课。到了时间,老师还没来,两人就一边等候,一边闲聊。这时,门口来了一位穿灰西服的老师,问这里是不是英文教室。许渊冲也不知道来的就是当时的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张口就用英文回答。


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有这么几句话:“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正是当时师生们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奋发的最大动力。许渊冲进校门没多久,就开始了翻译的尝试。 1939年,他把林徽因的《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成为他最早的译作。


(图源:CCTV朗读者)


但现在回想起来,先生觉得当年译得不够恰当。“我译的是Don't cast away,也是‘丢掉’,但语气重,有抛弃的意思。林徽因的感情是怀念,语气并没有那么重,翻成抛弃就不太好了。


所以翻译,不能按字翻,字面上的意思都对,但感情不一定对。现在要我翻,我会译成Don't forget(别忘掉),英文的意思就缓和了。”


翻译二字,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是大学问,特别是文学翻译。 “中西方的语言文字是不一样的。英法德意等文字,之间的差别很小,相同的有90%。但中文和英法等语言相差很远,最多一半对等。中英翻译要比英法翻译难一倍以上。”许渊冲说。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看到又圆又明的月亮,就能想到故乡。外国人他没有这种文化背景,他怎么可能明白呢?你要是按字翻译成,向上望看到月亮,低下头想到故乡。


外国人肯定想中国人写的这到底是啥鬼玩意,这都能叫做诗?所以我翻的时候,把月光比作了水,英文译成‘月光明亮如水,溺住了那些思乡的人’。用水把月亮和乡愁联系起来,文字上又有英语的优美,他们就理解了。”



就连毛泽东诗词,许渊冲也曾在红色年代用这种思路去翻译。“不爱红妆爱武装”一句,他把红妆和武装分别译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和“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玩英语的文字游戏,译得精妙绝伦。


“那还是我上大学时,有一天从书上看来的。因为觉得有趣,就记住了,后来一看到毛主席这句话,我就想到了它。”至今说起来,许渊冲依然很得意。


但这个在他看来很完美的翻译为许渊冲带来的结果却是被造反派批为“歪曲毛泽东思想”,用树枝打了100下。挨完打后,许渊冲坐都坐不起来,但仍忍不住偷偷琢磨,自得其乐。


联大同窗合照,从左至右依次为“两弹之父”朱光亚、翻译家许渊冲、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图源:人民网)


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英译中),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小说《哥拉·布勒尼翁》(法译中),《毛主席诗词》(中译英),秦兆阳的《农村散记》(中译法)。


但这4本书,都受到了批判。“《一切为了爱情》是讲埃及艳后的,又是宫廷,又是爱情,被批了;罗曼·罗兰的小说主张个人奋斗,在那个大锅饭的年代不合时宜;毛泽东诗词公开出版不可能;秦兆阳的是农村题材,路子倒是对了,可他后来受到批判,我翻译他的作品,自然也要挨批。”


此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整整20年间,许渊冲依然只有这4本书。


“邓小平出来主政后,说要让中国的经济翻两番。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翻两番——出16本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渊冲译了《诗经》《楚辞》《西厢记》《雨果戏剧选》《包法利夫人》等中外经典。



他的成绩有目共睹:1986年北京大学举行首届学术研究成果评奖,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一百五十首》得了一等奖;1987年,他的英译《李白诗选一百首》出版,钱锺书的评价是,要是李白活到当世,也懂英文,必和许渊冲是知己。


但在翻 译界,许渊冲的风格,一直是有争议的。


他曾与比他高几届的师兄王佐良有过争论,因为许渊冲在翻译时用了“酥胸”,王佐良说他的译文是鸳鸯蝴蝶派。“我认为他是不对的,他用的是‘胸部’,既可指女也可指男,一点也不美。”说起这件事,许渊冲还是“不服”。


主张翻译要直白的同学赵瑞蕻也批评他:“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加了许多不该加进去的东西。”


许渊冲依然不服:“他译得很直白,就是‘我喜欢树荫’‘市长夫人去世了’,我呢,是‘大树底下好乘凉’‘魂归离恨天’。我的明显要更好嘛!”


这样的自信与锐气,很容易让人觉得他“自负”“狂傲”。但采访过程中一气聊下来,你会发现,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


别人有好的译本,他也会击节叫好。翻译莎士比亚时,他参考了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是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最后一句话,直译就是,世界上的恋情没有比得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生豪翻的是: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有谁见过这样的爱怨辛酸。“这多有才啊,好得不得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