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矛盾:大人特爱“逗”小孩,其实是羞辱小孩,撩拨小孩的痛,掀开甚至制造小孩的伤口。
“你妈妈不要你了”是我们民族集体对孩子的恶毒。
前阵子,爱玩“伦理梗”的郭德纲被网友们轮上了热搜。
拿老搭档于谦来开涮,观众们笑笑也就算了(叫人家于谦的孩子为“郭小宝”)。
这次,“伦理梗”居然玩到了迷妹们的小天使 —— 安吉的头上。
某颁奖礼,安吉一上场,郭德纲快嘴接了一句:“我看着安吉怎么那么像我和胡可的孩子。”
沙溢尴尬,勉强用玩笑化解:“太不像话了郭老师,不能这样,都说小鱼儿像岳云鹏,安吉再像你,我还活不活了?”
郭德纲这样回答:“没事,这说明你们家人好客。”
之后的环节,郭德纲错颁了本应由沙溢颁发的奖时,再一次口无遮拦地开起了这种“伦理玩笑”:“我以为是亲爸爸给颁。” 还指着沙溢说:“这个也叫爸爸。”
何炅问安吉有没有听说过德云社,郭德纲再次替安吉回答:“这是我爸爸的单位。”
对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三番五次说这样的话......
有人说:孩子嘛,不懂事,开个玩笑而已。但安吉真的听不懂吗?
刚一上台,他特别高兴,还在舞台上翻起了跟头。
但这一番中国式大人爱开的“玩笑”之后,他已经不太想说话了。
事件过后,网友们群情激愤,讨伐的口水快把老郭淹死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个事件中的郭德纲,勾勒起你我被压抑在脑海深处、儿时那些把嘴欠当玩笑、把无礼当乐趣的成年人的经典形象。
痛苦的回忆在一瞬间如潮水般回溯,时间过去再久,也无法冲刷掉当时在我们心底留下的痛苦印记。
那些成年人,也会故意拿走你的玩具,或者拿你很久之前的糗事当笑料,甚至笑话你身体上哪怕最细微的缺陷,然后在你的哭声里,开怀大笑。
“我逗你玩儿呢!”
这句话,和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样荒诞苍白得可笑。
一个“逗”字,掩盖了太多成年人对我们做过的残忍的事。
希望能通过他,
弥补你们心底那个小孩的伤痕累累的心。
同时,
也想借此唤起已为人父母的你们的这段童年记忆,
然后,在“中国式羞辱”面前挺身而出,
保护孩子们。
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
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的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会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广东这边也有此说法。
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倒,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
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
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 ——
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
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
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
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 —— 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
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