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顶尖名校毕业的生物医学博士们,明明白白地把健康和疾病讲给您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晚报  ·  两人被查!刚刚,山东省纪委监委通报 ·  7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明天,德州有招聘会! ·  13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致敬!德州88岁的他走了,继续做“老师”…… ·  15 小时前  
鲁中晨报  ·  曝光!事发共青团路、南京路……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刚刚曝出!刀郎来淄博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菠萝:疟疾治愈癌症?放弃正规治疗之前,你必须知道这些!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  · 公众号  ·  · 2019-02-15 13:49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订阅
顶尖名校博士,讲解靠谱健康知识

文|菠萝


(一)


最近“疟原虫治愈癌症”的文章还在发酵,在营销号的推波助澜下,患者已经把临床试验咨询电话打爆了!


这件事儿,我已经写过一篇科学解释的文章( 用疟原虫治愈晚期癌症,靠谱么? ),提醒大家要冷静看待。结果被很多人骂是“汉奸”,“看别人出名眼红”,“蹭热度骗点击”。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真的不要做科普,尤其不要辟谣。


我很少辟谣,就是深知它费力不讨好。相比真相,很多人更愿意无条件相信“希望”。所以才有权健帝国,所以才有无数"神医"。


本来我已经不想讨论这事儿,也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但今天为什么又写了这一篇?


因为越来越多后台读者反映, 家里病人坚信网上信息,已经开始拒绝正规治疗,就等着用疟原虫!


我无法坐视不理。虽然肯定又要被骂,我还是要再说一次, 疟疾治疗晚期癌症效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好。它只是众多抗癌试验中的一个,不是救命稻草!


这真不是我瞎说,不信大家看看中科院直接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给我的留言。




看到了吧, 不管媒体怎么吹捧,研究者自己其实很清楚,这个东西“作用有限”,还在研究早期!


自媒体很聪明,用一些关键词成功触动了大家的神经:中国原创,央视,院士,中科院,青蒿素,诺贝尔奖,屠呦呦,以毒攻毒,纯天然,治愈晚期癌症......


营销号为啥这么干?因为对他们而言,点击量就是收入,不仅有广告,还有无数热血沸腾的群众打赏。根据我的观察,仅靠“疟疾治愈癌症”这一篇爆款文章,某些营销号的收入就能超过10万。


真相并不重要,流量才是王道。


最可悲的是,连团队自己去投诉都无法删掉营销号的文章。



如果没有监管,我们注定长期生活在垃圾信息的粪坑里。 自媒体时代,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获得真相却越来越难。


(二)


“疟原虫治愈癌症”这件事儿,在科学上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复杂。


1:简单说”疟疾高发的地方,癌症发病率低“是不能证明疟疾能抵抗癌症的。由于疟疾爆发地区普遍属于落后地区, 落后地区 癌症发病率整体低于 发达地区 ,是常识。 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均寿命低,根本没有得癌症的机会,也可能是医疗水平差,根本诊断不了癌症。


2: “疟原虫治愈癌症”属于早期研究 ,目前参与人数还太少,也没有正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所以疗效和副作用都属于未知。


3: 从有限数据来看,单独用疟原虫治疗的效果并不好,加上反复感染带来的持续高烧等副作用,治疗的风险收益比是不清楚的。 对患者而言,应该优先考虑标准治疗 ,“疟原虫”不应该做为首选方案。


4:我认为任何科研项目,尤其是临床项目, 应该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向业内公布统计数据,再向大众传播 不然可能导致严重误导,甚至耽误治疗。大家可以去看我写的每一篇抗癌新药文章,都有生存曲线,都有参考文献,就是这个原因。


再强调一遍,我只提供尽量客观的信息,治疗的选择永远需要患者和家属自己来做。我只是希望大家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什么。


(三)


我上篇文章写过,“疟原虫治愈癌症”的想法其实并没有那么稀奇,100多年前,美国的外科医生威廉·科利就已经做了类似的事情。


它直接把致病活细菌注射给癌症患者,诱使持续发高烧来抗癌。 这就是所谓的“ 科利毒素 ”疗法,被认为是第一批现代肿瘤免疫治疗试验。


虽然当时用的是细菌,而现在用的是疟原虫,但两者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希望用一种外源病原体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科利毒素”在上千人身上试过,但发明100多年来,从来没被推广,也没有成为主流疗法,为什么?


因为它无法证明整体上”受益>风险“!


任何癌症治疗,核心就是”风险收益比“。


科学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可以接受未知机理的疗法,我们可以接受治疗有副作用,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一个整体风险大于受益的疗法。


“科利毒素”没有成功,就是因为风险和受益不成比例。


  • 严重副作用比例很高,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