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生治学,一向无师无门。绘画亦无师,纯属一业余之“自了汉”也。
但余学画乃属有缘,其缘起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期。
1983年秋季,余尝受《丑小鸭》杂志主持者之委托,组织一次“长江游”活动。
偕行者中,有文坛俊秀李泽厚、礼平等一时之达人,更有多位国画师何海霞(张大千弟子)、娄师白(齐白石弟子)、潘絜兹、王康乐(黄宾虹弟子)、吴悦石、邵宇、车鹏飞等名家也。
其时由余主管扁舟一条,自重庆放流而下,终点为武汉。沿途经三峡及小三峡,风光奇伟瑰丽。
一路操之在我,自由行驶及停泊。余遂得与诸丹青大师朝夕相处。各位大师一路在船上及住地肆兴挥毫作画,余乃在傍观摩。时时得闻高人清议,随时请教画理,有问有答及揣摩、切磋。
舟行逍遥缓慢,一路朝晖夕阴,明月清风。有时则余也效颦泼墨。半月左右之不觉间,竟大有心得,得以略通笔墨耳。
自长江归后,余竟更加迷恋绘事,而时时浸淫焉。
为观赏名画及临摹,余多年中经常出入琉璃厂肆,遍购古今名家画册。
余当时亦颇留心购藏古今名家之真迹。当时收藏尚无“热”,古玩及书画价格尚未炒高,收藏颇为容易。余80 年代所得稿费及讲课费等各种外快不少,竟多挥霍于此道也。
且余平生收藏书画作品之原则,并不过于拘泥追究所谓真伪,而但以情性喜欢为主,重点观乎作品画技及境界之好坏耳。故历年而下,见闻不仅日增,所藏亦渐多,眼界及眼力更得以大为开阔也。
1986年前后日本南画家组团访华,台湾老画家张杰来大陆,余皆有幸叼陪、观摩。后邓林女士、李文汉先生等发起创办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亦邀请余出任理事。
1987年东方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会员展览,余戏为笨鸭图一副,竟然入选参展。
1989年香港文汇报成立70 年纪念,社长李子诵下书邀请余为之作画。余摹石涛山水一幅,亦得入选。(此两幅作品均以好价售出。)
1991年余在香港出版《何新画集》一册,入集者实多为余在80 年代不成熟之作,笔墨颇为荒率。然而台湾已故大画家江兆申(曾任台国立故宫博物院长)观后竟不以为谬,评价颇高,以为有宋元间牧溪等禅画意味。
余习画至90年代后期,始通明画理,笔墨亦渐入佳境。但其后之多年,则因事繁而人懒,画手停顿,笔墨遂逐渐荒嬉矣。
近三年来,余迭患大病,脑眼几乎半废,身心痛苦。百无聊赖中,为排遣自娱故,乃复拈笔墨。
盖古今画家中,余生平最崇拜及酷爱者惟八大山人、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陈子庄五家。余收藏五大家作品皆有真迹,对诸家画册向来有见必购。故耳濡目染,熟之能详。
何新与美国书画收藏家林曦光先生
余平生绝无意做画家。所以肆意涂鸦者,纯为娱乐而游戏耳。如今年老病衰,创意全无。所能为者,仅专以临摹为事耳。所幸见识日广,眼界日高,渐能揣摩先人意趣,而自以为略可得其笔墨。
此来三年之间,积累作品竟逾数百幅也。有友人提议择其精者复编印一画册,且有香港出版界朋友允为出版。因之,兹择其中自以为庶几略佳者,编成一册。
东施效颦,献丑而已,聊博海内外好事者一笑耳。是为序。
何 新
乙未新春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