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已成为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空气污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估计,全球每年有900万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其中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近年来,有一些动物与临床研究证明了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但是较少的研究会涉及既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近期,JAHA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美国心衰患者数据库的最新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纳入了从2013年到2020年的美国心衰患者数据库中首次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研究者将患者信息与居住地邮政编码进行1×1公里范围内环境PM2.5的综合估计值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的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入院后和全因再入院率。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2,599,525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随访了6,321,731人-年。平均PM2.5为7.3±1.7 μg/m³。在校正了11个社会人口统计学和医学因素后,PM2.5的每个四分位间距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0.9%,首次心力衰竭再入院风险增加4.5%,心力衰竭住院负担风险增加3.1%,以及全因再入院风险增加5.2%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在PM2.5水平<7 μg/m³时,以及年龄<75岁的患者、亚洲人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中,这些效应更为明显。
本研究纳入了260万心衰患者的随访数据,平均PM2.5水平在7.3±1.7 μg/m
3
。PM2.5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增加了0.9%,心衰再入院负担增加3.1%。而且,这样的相关性在PM2.5在7 μg/m
3
以下表现得更明显。如果考虑了PM2.5在12 μg/m
3
的国家标准,其实在低污染区的空气污染也会影响到既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心血管疾病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已经建立,但是后续关键的研究应该是空气污染的改善带来的心血管获益。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3.032902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