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
郑和府 夜
皱着眉头的郑和,忧忧不乐,立于书桌前,右手举着笔,正端详着刚写完的一个大大的“人”字。
沈凉,一位端庄贤淑、眉眼清秀的女人翩翩走来,端着一杯茶:“马和,我的贤弟,现在皇帝给你赐了‘郑’姓,封了内官监太监,身居后宫太监之首,可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郑和边说边把手中的笔狠狠插入笔筒,从身上掏出一个小物件,是两个被绑在一条绞索里的青铜小人,拿在手上:“沈凉姐姐,什么内官监太监,都是太监!宫廷里那些大臣谁瞧得起你啊!”
沈凉:“我理解你。这是战争给你带来的创伤。但木已成舟,就别再想它了。”
郑和:“这是我一生的耻辱,没办法不想。身边这小物件一直警醒着我,除非被绑上绞刑架,就不会停止奋斗!当时在被行宫刑后,便没有再想活了……”
沈凉:“是啊,你和国师姚广孝他们一起出生入死,助皇上一臂之力,现在又从东瀛凯旋,已是功成名就。圣上重用你,还有很多大事要你去做啊。”
郑和:“姐姐啊,伴君如伴虎……”
沈凉有些动容,不过马上镇静下来,转身往屋里去,拿出一件闪闪发光的金孔雀朝服:“这是皇上特赐的,你一天都没穿过,今天得试试看,明天就穿着去上朝吧。”
郑和想了想,还是无可奈何接过朝服。
宫门前 晨
钟鼓声中,宫门渐开,文武百官进入。
左中允杨士奇碰了碰吏部尚书蹇义的手臂,悄声说话。
杨士奇:“蹇义大人,郑和才从东瀛回来,听说圣上又要派他出使西洋。今日朝堂之上,您不会不说话吧?”
蹇义:“下官当然要说。太祖高皇帝在世时曾经严申海禁,现在新帝刚登大位,就公然违背祖训。我等如果不管,九泉之下如何面见先帝!”
旁边文渊阁学士杨荣凑近他们:“太祖高皇帝还严禁宦官干预朝政,现在啊,派往海外的使臣几乎都是宦官啊……”
目不斜视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回头看了他们一眼,又大步向前走去。
皇宫奉天殿 晨
宫殿巍峨。
坐在龙庭上的明成祖朱棣,仪表不凡,英气逼人。
朝堂上,郑和穿着金孔雀服,虽有些疲惫,但仍显得仪表不凡,与其他文武百官形成鲜明对比。
朱棣先看看郑和,然后扫视群臣:“郑和此去东瀛,不辱使命,达成了两国共同出力荡平倭寇和互通贸易的协议。为了沟通海外诸国,朕欲派人再去西洋。今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群臣沉默不语。
敢于直谏的文渊阁学士杨荣首先开了头:“圣上,咱们华夏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足够子孙万代繁衍生息,为何还要兴师动众和番邦小国做什么交易?”
夏原吉:“圣上,臣以为沟通海外需要权衡利弊。细算起来,往来海外开支浩大,实为弊多利少之举啊。”
朱棣:“得与失需纵观全局,应放眼长远。作为泱泱大国,不主动与外邦交往,一味闭关设防,大国威严丧失殆尽,贻患无穷。先帝在世时,爪哇国无端杀害我前往三佛齐的使者。先帝辞世以后,安南区区小国竟然兴兵侵占我大明保护的占城领土,还向北犯我广西、云南。长此以往,岂不更是堪忧?”
郑和:“圣上,包括走私猖獗、倭寇横行,朝廷在海上蒙受的损失难以计数。开放禁海,中外通好,实乃兴国之道。”
蹇义:“郑太监啊,禁海乃先帝在世确立的祖制,难道你不知道?”
朱棣听了,稍显难色,竭力控制自己。
杨荣瞥了一眼,上前禀奏:“臣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棣嘴里蹦出几个生硬的字:“是否又是事关祖制?”
杨荣:“祖制中的确有不许宦官干政一条。近些时候派往海外的使者,多为内臣,臣以为不妥……”
杨士奇:“宦官乃刑余小人,声音怪异,身形猥琐,出使外邦,有损天朝威仪。”
许多大臣随声附和,朝堂上嗡嗡一片。
郑和咬着牙关,勉强自己镇定下来。
朱棣忽地从龙椅上站起来,说:“你们好好看看他,是有损天朝威仪的人吗?谁有胆识能去东瀛?想当初元朝忽必烈想去不能,他的十三万人马葬身鱼腹。而今,郑和却一帆风顺,凯旋归来。宦官怎么就不如你们了?”
朝堂上群臣低首,鸦雀无声。
朱棣激愤地说:“退朝!”便拂袖而去。
有声小说《海魂记 • 郑和篇》(二)将于明日晚19:30,在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首发,敬请收听。
策划
孙爱东
音源 / 剪辑
静女其姝
封面图
徐超渊YUAN
出品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
注:本作品改编自电影剧本《郑和下西洋》及王佩云长篇小说《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