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虹膜  ·  成为最伟大美剧,它本来可以的 ·  5 天前  
广电独家  ·  打造城市春晚新IP,2025蓉澳城市春晚走出 ... ·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肖战、赵丽颖、黄渤、周迅……集体喊话 ·  5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肖战、赵丽颖、黄渤、周迅……集体喊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重磅干货:好莱坞电影大师班高峰论坛实录(二)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25 17:11

正文


重磅干货:好莱坞电影大师班高峰论坛实录(二)


时间:2017年4月20日上午

地点: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2层报告厅

内容:【论坛】网络大电影的投资回报与商业模式


冯伟:非常感谢上一场演讲嘉宾精彩的发言。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对话。刚才讲的是电影共性来谈电影的创作,包括融资的一些过程。刚才我注意到了,有一位嘉宾谈到了,他们在做一部电影,在得到融资的时候有一个挑战,为什么这个片子观众会到电影院来看,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今天这场论坛最重要谈的,就是网络大电影。


前面几位演讲嘉宾来之前我也提到了中国电影在近几年来跟网络的关联性是越来越大,因为中国的网民7个多亿,视频网民5个多亿,加上网络大电影作为一个业态出现,不但对院线电影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更多的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为整个电影行业储备了很多新生力量。同时在网络大电影本身的制作、融资和发行,包括一些版权保护方面都有相应的一些特点,非常荣幸今天上午开班仪式的第二场论坛请了国内领先的视频行业平台方的领先公司和负责人,跟大家分享在网络大电影方面的一些趋势和未来在整个中国电影制作本身跟网络大电影输送什么人才,对电影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有请第二场论坛的主持人易目唯传播创始人包冉先生,也是著名财经评论员。



包冉:大家好!我是包包,非常荣幸受邀来为大家主持第二场的对话论坛。首先让我们有请参与以下对话的嘉宾:企鹅影视电影投资业务部总经理常斌、爱奇艺网络电影开发中心总经理窦黎黎、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优朋普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邵以丁、东方明珠副总裁兼百视通总裁史支焱、著名作家/影评人周黎明。

    

首先感谢刚才那一场论坛的几位大咖,他们谈的非常的棒,我在底下认真的学习聆听。这场大咖从另一个视角来谈电影市场的新机遇。首先我做一个现场调查,在座的朋友们经常看网大的举手。有不少人。拍过网大的有多少?也不少。

    

我这儿有一组数据。根据艺恩的数据,去年全网上线网大片数量超过了2500部,也就是三四年的时间。同期,去年在院线上映的大片有402部。应该说,这两个都是电影产业的支柱,但是互联网给了电影人、制作人新的机会,而且更低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无论是网大作为产品还是作为平台,还是作为生态,还是作为整个时代的发动机,它都有强大的动力,我特别期待今天在场的各位嘉宾从产品、生态、时代的各个角度来为大家分享。

    

首先第一个是关于产品。网络大电影是产品的话,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内容属性,一个是互联网属性。大家都知道,最近有部剧特别火《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反腐大局虽然不是网剧,但也揭示了主流的回归。


在今天主流平台上的创作已经有了这样大的尺度,我们的互联网,那么我们的网络大电影在主题的选择,题材的驾驭,舆论的尺度上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以及接下来会看到什么样更具有主流性和大尺度的网大的作品。

    

周黎明:我去年自己真的拍了一个网大,我自己是评论家,拍网大最深的体会是,网络上可以放任何的影片,电视剧也可以,好莱坞大片下线以后也可以在网络上播出。但是每个平台有它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网络上可以放什么跟网络上最适合放什么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反过来,在电影院里面也可以放任何东西。比如纪录片很多人认为也可以在电影院看,但是最适合在电影院看的是什么是打问号的。真人秀也可以放,某些真人秀还可以达到7亿的票房,但是有没有可持续性,这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大荧幕是不是放大电影,这个问号越来越大。最适合跟可不可以完全是两码事。


我把这个问题分开以后,我个人觉得在网络上最适合放映的影片可能跟院线的影片,跟电视剧是错位竞争的,不是一个直接竞争的关系。比如好莱坞大片当然可以在网络上看,但在网络上看的时候损失的东西很多,大概内容看到了,但是整个体验是没有的。我觉得在网络上最适合的内容应该是某一种喜剧,很接地气,很反映时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可能是短小精干的,一定程度上跟短视频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它跟院线电影的关联度还没有跟网上的那些微电影、短视频关联度更大。但是一切在发展当中,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因为有不同的人在摸索,也有一种声音,网大要做的更精致,如果做的非常精致的话为什么不拿到电影院去放呢?已经证明是一个可以行得通的路。如果另辟蹊径找到另外一条路的话,很可能最适在网络上看,这样的影片跟以前比如说在中国可能做的比较少。在美国有一些喜剧拿当下的一些事情开玩笑,如果你把它再延伸一下,变成一个类似网大这样一个包装的话,可能要比院线的电影也好,还是电视上的电视剧也好,更适合在网络上播出。这是我自己最深的体会。

    

包冉:谢谢周老师,其他嘉宾同意你的观点吗?

    

常斌:刚才您举了一个《人民的名义》的例子,因为《人民的名义》大概是十年没有见到的,这个剧火也是必然的。这个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尤其对于相当一批做民营的影视公司来讲,这个剧在政策的把握上,包括一些尺度的细节梳理上,完全做不到像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这么专业,所以我想这个剧火了不代表别人做这个剧能不能播,能不能火,这是我的观点。

    

第二,我比较同意周老师的观点。关于网络大电影,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看法,也是在各种场合讲,网大就是煎饼,7、8块钱一个的煎饼,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讲是一个刚需。从互联网数据调查,更多的或者三四五线的城市用户,特别是男性用户,是主流观众人群,但是也不要把它摆在一个特别高的位置上。煎饼的竞争力是什么,第一是干净,要卫生。第二是特色,就是要讲好故事。网大跟院线电影的区别是,通过塑造一个人物,但是网大在讲人物上时间太短,更多的还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把故事节奏剧本磨好了成功一大半。另外要控制成本,网大要升级动辄可能要做一个上千万,这点我很坦率的讲,在目前这个节点这么高的投资,90%是赔本的。煎饼涨到15块钱,里面加一块巧克力用户是不认可的。

    

包冉:皇太极的第一家店就开在我们办公楼下,现在关门了。我稍微条约一下,刚才我看刘总在这儿点头,你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

    

刘开珞: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知道,我以前偏向于做传统的影视多一些,电影、电视剧都有做一些。近半年才开始涉及到网络电影这个业务。大家想的维度可能会不一样。首先,网络电影这个名词我个人并不是认可这个说法。


内容会分为短片、中片或者长片,对我来讲电影就是中片的内容,短片有短片创作的规律,中片有中片创作的规律,甭管是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有相近的一种方式。首先,对于网上放映的中片内容叫做电影,至于在什么平台上放映是另外一件事情。

    

第二,网络是一个传输的渠道,它不是定义电影的一种方式。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院线电影的放映机背后也是接着光纤,从网上调取数据来放电影的话,院线放的是不是也是网络电影。在我来看,用户对于中片内容的需求可能是依据场景变化。在影院一个黑屋子里面,跟上百人一起观影是一种感受。在家里跟亲戚观影是一种感受。在手机、平板个人来观影是另外一种体验。


以前讲到影视电影和影院电影,这个还比较准确。我更愿意用终端的场景或者用户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去分别这个电影的种类。因为终端的不同会让创作者的方式不同,基于大荧幕景别的选择,道具或者灯光要求的技术含量是不一样的。3D一定是在大荧幕去观看。


但是针对这么大的手机荧幕或者平板荧幕的时候,可能那个大场面对我的冲击力就不太需要,反而需要踏踏实实的讲一个故事,节奏感更高。在影院看的时候是这样看,在家里可以一边吃着一边聊着看。但是在看手机的时候是非常专注的在看内容。我对内容的需求也会是不一样的。

   

反回来,如果真的说网络这件事情的话,其实网络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不是说大家看这个手机电影方便了一些,当然也很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互动和参与性。目前我们在网上放映的视音频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借鉴于传统的渠道而来的。甭管它叫电视剧还是叫网络剧,甭管叫电影还是今天讨论叫它网络电影,都是从传统的那个媒介而来的,它还不属于真的互联网内容。


真的互联网内容是能让观众参与其中,观众能参与创作,这种才是真正属于互联网的内容。在视频上我们还只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说微博,微博就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内容。我们在转那篇帖子或者转那个内容的会加140个字,跟我产生互动。所以我每一次转,把我的观念和想法加进去就形成了新的内容,再次传播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新的内容,这个其实才是属于互联网的东西。

    

目前在视频上面,只有弹幕会接近这个东西,有视频做基础。每次有观众在里面看,加上文字,可能有新的内容,再看这个内容可能和第一次看有不同的感觉,实际在那个里面做交互,做讨论。我们自己也在做这样的尝试,我们在做院线电影在线运营的时候,我们也请一些主创进来发弹幕,希望能够把这个内容更偏向互联网化。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什么事情,尤其像优酷这样的平台公司,其实我们在做的是连通的工作,我们把好的内容跟好的创作者跟平台做连通,我们为最好的内容找到喜欢他们的观众,为观众找到他们想看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做的。


在这个领域来讲,什么样的内容都有喜欢它的观众,只要你的内容上传上来,我们就有义务帮你找到合适,或者喜欢它的观众。当然观众一定有大有小,有一些小众的,我们也希望精准的帮到创作者找到用户。

    

包冉:我觉得开珞已经很阿里了,满满的都是套路。但是,开珞兄对一个很大的问题提出了异议,窦总,网络大电影是你们提出来的,你不反击一下。

    

窦黎黎:如果我印象里没有记错的话,从网络大电影提出到现在,我要特别感谢MPA,第一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有这样一个论坛,作为我来说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非常认可刘总刚才谈到的观点,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没有区分。我虽然是制片专业毕业的,但是我也是一个互联网人。互联网人要做的是分享。像刚才包总提到的,新环境、新格局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用户,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是有吐槽、分享的一个需求在那儿,我们如何去适应他们的语言,而且通过我们这三年的积累发现,我们当年学习的那套电影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视听语言了。


就是说,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做一个片子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个法国的调色师,调的那个电影非常的有颗粒感,非常有胶片电影的那个质感,我本人非常喜欢,但是我组织了一批90后的小朋友一起看的时候,他们都不喜欢,认为在小荧幕上看太黑了。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像您刚才谈到的,我们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和新的局面。


您刚才也提到《人民的名义》,并不是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新的反思,而是从这个剧里面很多00后、90后参与进来了。我们组了沙李CP,达康书记表情包,达康式害羞,能够在我们的00后之间看到传播开来。我认为年轻的用户和主流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而网络电影在这个时间段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当然,我们也不讳言,在网络大电影初期有很多Low片。我们希望未来是一个全品类达到目标的年轻用户的需求,无论是女性用户也好,男性用户也好,他们的一些互动,就像刘总提到的,他们对于网络有分享的需求,有互动的需求,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吐槽,吐槽可能能用到营销上面,可能能用到一个评论上面,但是我们没有用分享的精神做出来,我想这是未来的一个空间。

    

包冉:刚才都提到了网大产品的另外一面属性,就是互联网属性。互联网强调交互,强调数据,而这些就更依赖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端到端的平台,这个不简简单单是内容的端到端,更多的是播放器到终端。无论是东方明珠百视通还是优朋普乐,实际都在中国的IPTV产业耕耘多年,而且都是行业翘楚。如果从大的平台的角度,更偏向于网络和数据的角度,网络视听的内容对网络方带来的机会和沉淀。

    

史支焱:百视通相对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还是聚焦在家庭的大屏端。当年我们曾经提出来电视电影的这么个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提出了网络电影、网剧,我认为这是一种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种迭代。不管网络怎么去定义它,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渠道的散化、泛载化是必然的。


从我们做传统的大屏角度来说,网络大电影的兴起、网剧的兴起对我们还是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现在我们做大屏的也在跟其他平台融合,我们也关注小屏端,其实也是互联网端,这些平台在融合。我们现在也特别关注融合的趋势。融合以后就带来必须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原来百视通做传播,或者做用户经营,你们拍好了电影,不管什么电影,拿过来只在我的平台上传播,现在肯定远远不够。现在基本上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思路。竞争中有融合,合作中有竞争,是这么一种态势。不管是什么渠道,我们特别希望叫什么不重要,能够找到不同传播渠道特点的影视作品。我刚才讲了,电视电影可能跟网络手机端传播的电影特点是不一样的,群体也不一样。未来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我个人认为,未来所有都应该是网民,就像刘总说的一样,未来电影院是不是就一定是固定场所的院线,也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


整个文化创意的经济就是一个场景经济,不同场景有不同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场景怎么样制作创意一种新的产品出来。我觉得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从传播平台和传播的渠道来说,我们有更多针对不同群体的,只要有一定的人群它就有价值。我特别希望不要有一种误区,现在网络电影要么就是小鲜肉,要么就是美女,反正就是帅哥美女,基本上就是一种快餐,我觉得这种远远不够。未来的消费可能,可能情怀是有价值的,冲动也是有价值的,购买这种产品跟吃喝拉撒不一样,突然直接灵感一来就买了,我愿意看,就这么简单,很冲动,很情绪化,所以我们要研究不同渠道,不同人群的特点,要思考这些渠道、这些人群的产品。我们这两年也在跟创作机构合作,我们不出创意,但是我们可以出钱,出渠道,出渠道就是变现,我们非常乐意。

    

包冉:其实不简简单单是钱的问题,也是对产业生态撬动的问题。

    

邵以丁:我想了一下,如果是在百度上搜索电影这个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大多数大家对电影的理解应该是在电影院这个场景里面去欣赏的一个内容,以这种角度来定义,今天说的所有内容都跑题了,加上网络不在电影院这个场景的话,似乎我们聊的东西已经不是这个东西了。随着时代的变化,首先是观赏环境的变化,使得整个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


今天讲的网络电影也好、网剧也好、电影也好,都是还原内容在不同场景下的说法和定义而已。我们还是就以电影这一个内容属性来看。首先,在电影院要求的是一种社交属性,我们知道在电影院所带来的音质感、画质感是在电视剧、移动端不可替代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可以拿IMAX的成长票房,越大的屏票房越来越好,占总体票房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现在谈到网络,其实在中国今天我觉得大家普遍谈到的网络都还是多聚焦于移动端。我理解与会单位这么安排的话,是因为电视也越来越互联网了,可能从百视通、优朋的角度来聚在电视这块屏上,代表电视场景交互下的一个新的网络平台。


我们首先看一下当年在电视上电影是如何被二次消费的,其实就是盗版DVD。在盗版DVD时代,街边的也是不能抢的,也是要花10块钱来买的,插到DVD机里面去放,不管道德与否,但是内容在电视机上消费用户是付了钱的。而用户在家里看电影的时候,第一,变成家庭场景化;第二,确实有很多电影故事性比较强,并不需要追求到极致的电影院的那种感觉,家庭影院音质、画质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在家里通过大屏去看电影这件事情,我觉得我们都不用挑战它。无论是过往,现在还是未来都代表了这一点。它是被家庭场景格局化的消费内容。


今天谈到的网络大电影其实从移动端发起的,由于移动端年轻属性比较强,又由于移动端的终端特点不适合长时间的消费,比较喜欢碎片化的时间,或者短一点的时间,比较轻松一点的时间。一个内容被移动端、电视端、电影端进行不同场景化消费的时候,也导致了内容在这个场景适配的情况下喜欢的内容不太一样。《人民的名义》大家都在讨论的热剧,恰恰说明了一点。谁说年轻人就不会去看所有的主流反腐剧呢?在电影院大家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不许说话,这是一个规矩。放电影之前大家不要大声喧哗。在家里可以和家人很轻松的沟通。自己拿移动端消费的时候,可以独立的进行很多交互。


未来我们去看这条产业链,我认为坐在我们台上的,我刚才同意每个人的发言,首先我们认为我们是一个发行平台,先把我们自己生产内容的属性剥离到一边,我们愿意根据我们这种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属性,帮着所有做内容的人进行相应的价值变现。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我们是数字发行公司,我们既不是用户的直接持有者,我们也不是所有内容的生产者,但是我们是帮着内容到不同的渠道进行变现的那个中间的角色,我们赚的其实是发行费。但是当发行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自然也会想投入到一定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生产。


就像万达影院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自然有万达影业。只不过每一家公司在进取有不同的方法,进行一些影业公司,或者进行一些投资,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制作,根据每个公司的基因,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程度不一样,大家有一个不同的选择而已。到最后对于内容方来说,大家都只需要去看,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变化,使得除电影院之外有了移动的互联网平台,有了家庭的互动电视。在未来两三年家庭的互动电视是互动形态。不交互的电视就会被用户扔掉。电视这块屏也会成为发行非常主流的通路,只是因为发行通路的变化,使得内容生产的格局会发生变化。之前是不是这么定义的,但本质上就是这样。

    

包冉: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字。以腾讯、合一、大优酷、爱奇艺,根据你们在最近一次的公开的付费用户数。包括爱奇艺公开的数字,大概是3000万到9000万的量。以史总和邵总为代表的IPTV有1亿用户。OTT互联网电视还不太好说,毕竟量很大,但是收费的机制,我们只说一对一的数据。


我想接着问下一个问题,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时代,可是怎么能赚到钱呢?我还做一点投资的工作,最近我投的一个项目,也是网大网剧的内容制作和发行公司,你看我们在爱奇艺新上了个片子,五天回来了500多万,还没下线。另外一个网大也投了一部网剧,我也天天上去看,为了增加付费点击量,看弹幕的数量就能看出来。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现在那么多内容生产,那么多平台选择,我们怎么能够生产出,大家把付费生态都搭好了,只要内容好,扣住这个点,马上钱就回来了,怎么生产出真正意义上、高品的内容。

    

周黎明:我完全没有参与,作为编导就交给制作公司了。因为网大量比较大,我在做的时候,的确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最深的感受,在处理一个场景的时候,很明显的能感到这是一个网大,如果这是一个院线电影,同样的剧情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如果是在电视上放,是电视电影,非常不一样。刚才刘总说的我也非常认同,以前李安导演说过,最像院线电影的就是中片小说,跟文学对应的话。电视剧相当于长片小说,好莱坞那边有专门一个词,长形式的叙事,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互换的。


比如说把《绝命毒师》压缩成一个院线电影可能丢失了很多,反而很精彩的院线电影把它拉长的话,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像《雷雨》拍成电视剧是不会成功的。在网上播长度是一个问题,还有今天的题目,就是投资回报跟商业模式。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最合适的。光是内容的好坏,那是一个指标。优质的内容在任何一个平台都是有观众的。把好莱坞大片放到网络上播的时候,它的数量超过绝大多数的网大,现在收费的模式通常是5块钱,看到前6分钟以后就开始收费,这个是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模式,我不知道。至少从一个评论者的角度,至少还没有产生过里程碑式的内容。


Papi酱的内容不可能搬到院线或者大萤幕上的,百分之百是为网络生产的,这个就让我联想到,从长度的角度,一般我们要求60分钟、70分钟是不是最合适,最理想的,我当时跟制片人之间也产生过冲突,要把它砍成60分钟,因为我觉得85分钟、60分钟剧情的容量是不一样的。做完以后,我考虑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因为我本身是学商科的,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最合适,如果这个内容是一个短小精干的,然后带着广告,像短视频一样,同样的制作成本回报会不会更高。

    

包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多的要依据网络平台的数据,大数据的形式来进行验证。

    

周黎明:对,这个数据在他们三家那边。如果你觉得是60分钟也好,70分钟也好,85分钟也好,这个5块钱的收费是回报最高的,还是做成10分钟、5分钟、30分钟,用别的收费模式回报更高。

    

包冉:我是不是更高的理解,周老师也说出了不少内容创作者的心声,希望有灵活的自费机制。

    

常斌:我先说当时的一个统计,2016年全网参与网大的公司大概2000多个。第二个数字,有1600多家公司一年只做了一部。还是相对在几百家公司生产了网大。网大谈商业模式,应该说是比较多,就看公司怎么选择。因为我也了解,有的公司一年能生产七八部网大,但是成本严格控制在50万之内,满足这个剧本需求,严格不许超预算,因为预算超支换了很多导演,但是50万确实赚钱了。通过量,通过低成本控制是能够赚钱的。

    

还有一种模式,现在在养这个IP,一些公司也在做。拿我们现在播的《魔游记》,播了三部,是非常好的一个数据,前三部到了1.4亿。这个IP是怎么养成的呢,是先做了一个调研,发现排行榜里题材类型特别雷同,比如悬疑、惊悚的特别多。有一段时间悬疑、惊悚泛滥成灾,一天能接10个PPT,这完全是个红海了,没有机会了,这个公司做了一个调研,真正奇幻类的器材是个系绝题材,但是发现点击量又是比较高的一个点击量,这个IP是非常下工夫的,不是50万拍出来的网大,这一系列的网大找了11个编剧,才开始拍。


我们这个平台之前全程介入。我们作为平台来讲,特别希望跟传统的影视公司有一个特别好的嫁接。他们提供特别好的行业经验、水准,我们提供嗅觉。这两个结合起来,对于项目的成功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还有很大的想法比如要做系列的动漫、游戏、运营内容,真的是要打造新的IP了,原始的IP在2015年、2016年已经到了天价了,也存在一个过度开发的问题,后面有很多问题。今年真是到了一个网大,不说改朝换代,但是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我们的平台也好,还是传统影视公司也好,能不能抓住现在这么一个机会,真正做一点新的东西的打造。网络电影是一个低成本,打造IP特别好的平台。我建议,如果有能力有实力的公司真正做一点这样的工作,把产品扎扎实实的开发出来,后续的盈利都是有益处的。

    

包冉:客厅里有没有嗅觉,在客厅的平台上,有内容,数据的回环闭环,为片方也好,创作者也好提供更好的闭环。

    

邵以丁:客厅所获取的数据和移动端获取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交互灵活性,从数据源的角度没有任何的问题,从客厅还原是家庭场景数据,在移动端上代表的是个人数据。我非常认同常总讲的观点,从平台来说,或者定义我们作为发行平台来看。大家做内容如果不天天和内容、数据打交道的话,大家容易凭感觉。


比如刚才举到的例子,大家都感觉这个题材火,真正能够释放的平台其实也是有限的,或者说最关键的是用户每天看节目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最核心的。无论平台数有多么增加,用户观赏的时间是基本趋向于稳定的。作为平台和内容,怎么去界定一个好内容,最挣钱的才是好内容,这可能才是大家的出发点。如何有更好的回报,确实可以和平台方多花一点时间,探讨哪一别的题材、角度,嗅觉敏感度的匹配,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当时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三思方举步”,可以降低错误率。

    

史支焱:有一个规律,是一些共同的东西,可能现在的创作不能关起门来。刚才邵总也讲到了,一定要跟这个产业链,从创意开始到制作,到成品,到最后播出,到变现,这个产业链可能都得关注。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可能这些点都得要进行研究。也不仅仅是做一个电影或者一个电视剧就结束了,可能视野要更加开阔。刚才常总讲的特别好,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把它当成一个IP的概念,要对这个IP进行综合运营。抛开电影是不是可以跟游戏联动起来,跟旅游、教育,周边衍生产品都可以结合起来。在创意的时候针对这个市场做一些规划。你的收入来源就不仅仅是一个点,那太窄。靠到电影院到网上收费,可能就是两种,一个是电影院,还有一个是收费。如果仅仅只有一个点收费有可能入不敷出,因为你还不知道它能不能收到钱,但如果是多点的话可能是综合效应。


整个产业链形成闭环,每个点上产生收入或者利润点上都得关注,这也是一种悖论。搞文学创作的人,现在可能有改变,我是学文学的。以前看不起铜臭味,老觉得我要干一个什么大的东西,永远有这个矛盾。这个团队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作为创作人和制片人一定有冲突,如何平衡这种冲突还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渠道来传播,或者频道来变现,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想到了,我觉得对人的情感,如果再研究关注的更深一些,要赚回来不是特别难。

    

包冉:实际上还是要多点触达。我挺赞同刚才史总的,开发网大项目的时候,跟年轻艺术家谈钱的时候急,不谈钱更急。

    

刘开珞:讲到挣钱这个事,也是几个层面跟大家分享。第一个,纯粹网大单品的内容角度来讲,刚才我们说了它是中片内容。中片内容有中片内容的创作规律,在好莱坞电影来讲就是基本的类型片,它是一个讲述故事的套路。怎么样讲述一个故事,大家更倦意听,对于网络电影的类型创作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完全照搬,有些类型针对小荧幕未必好使,追求视听享受的类型,灾难片、科幻片也许就不是那么好用,但是追求情感和故事层面的类型可能更有效。有机会私下再探讨。

    

另外,对于网络电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本土化,对电影也有,但是针对网络这个平台,尤其当下网络用户的基本属性来讲,我觉得接地气会更重要。

    

第三个是吸引化。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活起来的内容往往都是它是第一个,不管是《道士出山》等等,往往占了一个新,抓住了观众的关注。我自己的观点,拿视音频来讲的话,都是符合人的基本需求。第二卖的好是体育类的内容,和平时期的战争是人的一种生存需求,对抗需求的延展。对于电影来讲,是人对未知探索的需求。不管是院线电影还是网络电影,做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从运营渠道方式来讲,前天有一个网络电影开放大会。我们提出了几个开放运营的想法,是希望跟大家一起来做的。首先是在收入的结构上。我们目前在网络上看到可能的收入结构有单篇的点播,有会员的收入,有广告的收入,还有一些打赏,未来可能还会有。这几种收费的形式可能对内容有不同的需求,针对单点可能促进用户购买欲望的手段更强,针对会员要蜡烛用户黏性的手段更强,广告需要点击率更高。打赏真的需要做的好,打动别人才会有打赏的收入。不同的收入都会开放给合作伙伴,每一个阶段的收入都会跟大家分享。

    

第二个开放的是运营手段的跟方式,我们也在做技术上面的尝试,以前在运营端来讲都是我们自己来做。无论是买来的内容还是版权内容,运营方都是平台自己来做,但是我们做的是心力交瘁,大家未必对我们认可。


接下来我们会把我们的平台开放出来,把更多运营的手段,包括资源的选择,包括定价的权利,包括一些上线的方式,包括分账的手段全部开放给所有的合作伙伴,不光自己运营,我们也希望合作伙伴入住平台,跟我们一起来运营这件事情,让大家一起获得更好的收益,这个是开放平台的角度。

    

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更开放的定价体系,首先要感谢兄弟公司,他们首先提出了分账体系,而且用一种非常公开透明的方式,跟所有的合作伙伴把一些分账的数据全部都透明出来,我觉得这件事情做的特别好,非常有助于网络电影这个市场走向健康化。


但是我个人对单纯依据有效点击的分账模式有一些小的疑义。除了在点击量的角度,我们会引入时长,引入其他维度的数据,让分账更科学。核心的观念是,我们让更好的内容拿到更多的钱。有些内容点了,并不代表它真的好,可能只是很吸引眼球。你真的花时间看了的内容,至少我认为是好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多的维度,让收入健康,这个体系才能够更健康。

    

最后一个开放的东西,我们把阿里的资源向大家开放。我们前段时间开放阿里文学的IP,余额宝可以帮大家融资,余额宝还可以进行开发,大家一起来共同挣钱。把我们前天发布会的简要内容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是运营策略上面的开放。

    

从大的角度来讲,刚才常总包括前面几位讲到的关于孵化这件事我是特别认同的。我们以前从文字内容到电影跨度非常大。文字可以当它基本不花钱或者基本不花钱,但是电影层级要花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去做这个场景,风险一定是大的。


如果现在能用网络电影,能用漫画,能用网络剧作为一个文字内容或者其他形态的内容转到视音频内容的起点,或者一个尝试,或者一个上台阶的过渡阶段,其实都是非常好的手段。在IP的成长角度来讲,网大或者网络电影是非常好的孵化手段。我们也希望搭建从短视频、网络电影、到剧整个内容IP成长的路径,同时这个路径也是人的成长路径。以这个角度来讲,即使单品没挣钱到钱,在广告上也没挣到钱,但是把IP做火了也是能挣到钱的。

    

包冉:字里行间也也听出来了,大家对爱奇艺非常尊重,因为爱奇艺是今天我们谈论网大的一个定义和开拓者。站在这个角度,你给大家谈谈爱奇艺的小宣传。

   

窦黎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自我批评。刚才您提到什么样的内容,从大数据来看最赚钱,我告诉大家,情色的内容一定最赚钱,我们能做吗?我们不能做。或者很多一窝蜂上来的各种道士僵尸的内容最赚钱,我们不能做。我们不懈努力了三年积累了很多网络大电影的数据,用户画像、年龄、区域,包括在一个影片当中的观看峰值和观看时长,包括对哪一个观看点最喜欢,我们不希望通过这个数据让大家一窝蜂的进行某一类型好了都去制作它,去生产它,我们反而是希望像刘总提到的,我们有一些新的内容出现。


我们数据的借鉴意义在哪儿?比如当时开发《道士出山》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林正英)永远是排行第一的电影人,我们根据他的属性去开发了这样一个题材,但是后来的跟风者就未必有这样的一个思考。有大量的僵尸和道士出现,作为任何一个平台来说,都不愿意让用户看到这样一些内容。但是大数据有一个好处,可以对营销做一个非常精准的指导。我们做了三年的积累,我们希望这样的数据能应用于这个影片出来了以后,我怎样能够精准的打到目标用户,哪些区域的,那些年龄层次,比如哪些方式方法,比如一个表情包,但是我不认为它能成为一个创作的指导。

    

从运营方式来说,爱奇艺从2014年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也做了很多尝试。我们为什么提出60分钟的门槛。从我们电影的叙事来看,它是完成不了一个正常电影的叙事的。因为提出来的时候,当时我们在一个大家非常怀疑,非常轻视这样一个新的样态的时候,让更多的投资人进来。进来以后还是希望大家以一个真正的电影叙事来制作这样一个影片。后来我们也经过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希望未来的终极目标是一个APPStore的模式,我们的片方可以自主定价,自主上传,自主吸引他的一些目标用户。这些目标用户可以给它评分,或者打赏,或者定价,这个完全是由片方来决定的。


但是这又有一个转折,不是特别乐观。精准用户对于片方的认知度需要有一定时间沉淀的。我们如何能够认可这个网络大电影的产品就能让我来为你付费,这个我认为还是需要由平台来进行一定的助力。但是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方案是什么呢,很多朋友认为,我跟爱奇艺的编辑或者是领导搞好关系,我的影片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位置,不可能的。我们有一个非常严密的定级标准。在十几二十项的定级标准之下,我们会给影片匹配相关的推广资源,但是这个推广资源也就只有一天。一天过后完全会根据用户对它的认知度和对它的喜好自主的给用户推荐这个用户会喜欢的内容,可能我们俩的爱奇艺APP打开都是不一样的,区别会很大。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和算法,能够让未来的用户产生自主选择的行为,而不是我们苦哈哈的编辑给他的位置想怎么推荐它。我们正在这个道路摸索前进当中,我们也未来一定能做成真正的制作方、片方和用户的连接。

    

包冉:千言万语可以归纳成平台的AI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了。走出了这一步,在开放竞争的基础上更开放,更公平。时间真的是很紧,还是留一个问题给现场的朋友们。

    

刘开珞:涉及到创作的问题确实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花时间多说。简单来讲,我们就是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每一个爱情故事是我们知道,或者看一个电影,如果已经知道他的故事的话,我相信你的购买冲动和欲望会降低,但是我们产生的感动一定是跟过往的经历是有关系的。可能想到我曾经遇到的困难,想到我曾经奋斗的故事,有矛盾但是又会有统一。

    

窦黎黎: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其实一个电影的正常叙事,相信90分钟才能够完成它的叙事。我认为,就像文学里面短片取代不了中篇。在电影里面短片也取代不了电影传播的形式。在网剧里面,我们现在提倡有美剧样式的制作,但是像一些很碎片化的,情景喜剧的东西是不能取代的。有位导演说了句话,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的把网络电影当成电影来做,我想这是所有平台对于网络电影的期待吧。真正符合电影叙事的网络电影一定是能够拿到高分的。

    

提问:在美国Netflix和亚马逊投资已经超过了六大加起来的投资。最近比方说他们做的亚当-桑德勒的电影长片,可能签了四个片子的约,这几个一上线超过了历史以来所有的长片。在国内的角度有没有考虑跟国内院线大的影视公司竞争,把一些内容直接拿到平台上面。

    

刘开珞: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案例,我们有原来基于网络电影去创作的一些电影产品马上进入到院线,这样的案例是有的。像你讲的一个电影的内容不上院线,只在网络上映,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只是说这件事情制作体量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返回去说场景的事,一个好的内容一定是打通所有场景可以放映的,但是也有针对不同场景去做的专属内容。

    

窦黎黎:其实Netflix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做的《卧虎藏龙2》是很好的尝试,虽然在网络上播出《卧虎藏龙2》不是很成功。现在爱奇艺也在做这样的尝试,我们已经有接近2000万级网络电影的投入,而且今年就能看到它的成绩。我们不是说要跟院线去抢内容,因为有一些内容可能更加适合网络平台来播出。比如说我们跟王晶导演合作的几个项目,警匪片、爱情片、科幻片,包括跟美国的(索尼),在悉尼拍摄一个片子,我们都做这样的尝试,虽然目前不能跟院线有一个正式的抗衡,因为体量不在一个起跑线和水平线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向外的渠道拓展,比如说我们这个也户通过(索尼)进行全球的IPTV和网络的发行,我们也在做更多的尝试。现在《功夫机器侠》已经卖到了北美,它就是一个大电影,未来是大有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