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音乐
音乐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我们拥抱生活的良伴。什么是世界音乐?它应该是一种大地的语言,它像种子一样深沉到泥土里,发芽生长,它在美的边沿揭开另一个崭新世界。在这里,我们做有养分的内容分享,做大自然里谦卑的孩子,听音乐,看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OLO Beijing  ·  今晚 SOLO|Dawn Late ... ·  2 天前  
SOLO Beijing  ·  今晚 SOLO|Dawn Late ... ·  2 天前  
大力如山  ·  恶作剧? ·  4 天前  
麦音乐  ·  早已不再是我自己 ·  1 周前  
分享迷  ·  全新的接口,以及全新的0.4.2版本 ·  4 天前  
分享迷  ·  全新的接口,以及全新的0.4.2版本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音乐

古巴音乐之古往今来

世界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6-11-27 15:34

正文


谈到古巴,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她是蔗糖、雪茄、棒球的国度,至于细节可能不甚 了解。电影中扭腰摆臀的曼波,舞厅里老式的舞步伦巴,及「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等家喻户晓的旋律,虽然都统称为拉丁音乐,但它们其实都源自于古巴。 第一次对加勒比海上的蕞尔小国-古巴感兴趣,是看了一部电影「热舞十七:情迷哈瓦那」,我深深爱上古巴的阳光、沙滩、浪漫热情的音乐、音乐性感大方的舞 蹈风格,于是「古巴」这个国家在我的心中留下脚印。



古巴的音乐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热情的摇摆,丰富的旋律,独一无二的乐 曲风格,令许多人为之疯狂。一部纪录片有关古巴老乐手的生活及音乐「乐士浮生录」,导演文‧温德斯,以淡彩绘出古巴与美国间的爱怨纠结,更凸显 老艺人在音乐的飙放。这部备受好评的影片深刻而自然地纪录了古巴老乐手 们的生活,也让古巴音乐自此进入世界市场。下文则是我们针对古巴音乐的 深入探讨。



基础奠定


西班牙殖民时,统治阶层引进军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军乐和宫廷音乐 是皇室、贵族于特定节庆所用,宗教音乐则是传教的利器。「天主教教会创办 音乐学院,为古巴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弥萨曲、圣歌、咏叹调就成为古巴古 典音乐创作之滥觞」



日后随着不同身分的拓荒者移入,也将家乡歌谣、舞曲等通俗音乐传入古巴, 而通俗音乐受限于地域,因此衍伸出城乡差异的风貌。古巴乡村人烟罕至, 各乡镇仍保留西班牙的传统风格,并承袭西班牙的民俗音乐,在缓慢的本土化过程中,演变出地域差异的田园歌谣与乡村舞曲,例如:奔多 (punto)、瓜希拉舞曲(guajira)。然而,城市因黑奴众多,音乐受非洲音律和 西国殖民影响,产生多种类型,例如:伦巴(Rumba)和康加(Conga)。尽管城乡音乐呈现两极化,古巴音乐仍具有歌舞的共通特质,也就是说歌谣与舞曲为古巴民族音乐的先驱,养成古巴人民能歌善舞的天性。

 

歌谣源于西班牙十一世纪的十六音节史诗,以韵文和反覆诗句书写生活环 境和吟唱骑士的精神;传至古巴后,则改为歌颂当时的拓殖情形和社会状况,日后发展成摇篮曲和童谣,为殖民时代流行的形式。舞曲与各地生活风 俗习惯汉宗教仪式息息相关,固极富当地特色。

 

舞曲本是跳舞的用曲,提供舞者所需的节奏和氛围,成为社交生活的重要娱乐,发扬于欧洲宫廷,所以舞曲属于古典音乐中的一门。「音乐家将各种舞曲编写成组曲(Suite),也依传统把小步舞曲或他类舞曲安排于奏鸣曲 和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增加音乐旋律的速度变化」;创作歌剧时,也 会依情况所需时而穿插舞曲,由此可见舞曲的重要性。

 

十八世纪末,随这古巴经济的成长,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文化活动重心转移至沙龙、剧院和舞厅,化妆舞会和喜剧也深入中产阶级的生活圈,城市休闲文化蔚为风潮,因而产生通俗的克里欧优音乐和舞曲。十九世纪,形式轻松的戏剧有助于民族风格的发展,题材环绕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音乐趋向通俗,因此作曲家发展出瓜拉恰(Guaracha)曲式,结合西班牙和非洲风格的歌曲安插于喜剧中,藉以嘲讽当时的社会。



古巴在西班牙帝国的眼中只不过是转运站罢了,在其蓬勃发展的经济外表下,仍难掩落寞的情绪,船只往来,首都哈瓦那港埠满是旅人商客、船员水 手,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乡愁,长期等待船隻之时,异乡游子留连于哈瓦那舞厅里夜夜笙歌,舞动欧洲家乡的曲调。华尔滋、小步舞曲、波尔卡舞曲汇集于哈瓦那,融合西班牙传统舞曲及克里欧优舞曲,最后演变成新型的对舞 曲式,后来已起缘地命名为「哈瓦涅拉」(Hanbanera),即哈瓦那舞曲之 意,十九世纪中叶达到巅峰,也为阿根廷的探戈(Tango)注入新血,丰富了 探戈的旋律和肢体语言,此舞曲后来嬗变成歌曲,以韵文表达曲调的意境,「你」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在切分音节的节奏下,表现其热情洋溢的风格, 同时也铺写古巴的土地。

 

当通俗音乐随时光逝去,节奏明快的黑人音乐不仅回荡古巴全岛,也名扬四海。于非洲乐音的陶冶,以及作曲家的刻意雕琢下,古巴歌谣舞曲融合民 族色彩和地域风格、讲究高尚娱乐、兼具艺术流行,不断发展出新的曲式, 颂(Son)、丹颂(Danzon)、曼波(Mambo)、萨尔萨(Salsa)、恰恰恰(Chachacha)在 此时奠定了古巴民族的音乐。

 

二十世纪初,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罗尔丹(Amadeo Roldan)与贾西亚‧ 加度拉两位作曲家将黑人音乐元素搬上古典音乐的舞台,无论是罗尔丹的芭蕾歌剧「拉雷颁芭浪芭」(La rebambaramba),或是贾西亚的交响诗 (La Rumba),都将古巴混血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形式


(一) 颂乐

一般常听到的古巴音乐,几乎都是颂乐(Son)。颂乐的起源和古巴的历史息息相关。时至殖民时期起,古巴的经济便建立在农业上,农人彼此呼唤呐喊, 塑造成诗歌和歌曲,吟唱的主题由同伴间的问候,至农村景色的描绘。再者, 解奴运动和独立战争跨越种族藩篱,使白人和黑人的文化融合,相互模仿学习,因此,颂乐不需要庞多的乐器伴奏,只要弦乐的一个音符响起或鼓声隆隆作响时,不论白人或黑人都能立即展现音乐天赋,谱出撼动人心的 音乐曲调。

 

颂乐之所以传播各处成为古巴音乐的重心,传说是因为 1990 年,荷西‧ 米尔盖‧格梅斯就任总统,号召百影从军,成立「常设兵团」(Ejercito Permanente),许多东部乐手再加入兵团后,将颂乐引入军中,颂乐因此随军队驻防而传播,风靡全古巴。

 


「它是由一个人唱其他人应和,演奏的乐器除了 Trees 是唯一的弦乐器之外,其他都是衬托节奏的打击乐器。从颂乐增减一些非洲或欧洲的元素、节奏加快一些或慢一些,就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 20 世纪时在纽约和迈阿密,由古巴裔乐手创造出的一种新乐曲- 萨尔莎(Salsa),藉由媒体传播因而在世界成为一股古巴音乐风潮,自此萨尔莎成了古巴音乐和舞蹈的代名词。

 

演奏颂乐有五种不可或缺的乐器共有五种:

a. (Clave):两个硬木制的梆子组成,一枝实心,另一枝空心,互相以三 拍、二拍节奏敲击。

b. 沙铃(Maracas):由印地安传入,是两个斛瓜组成,里面充塞许多干燥的籽,藉由震动产生沙沙沙的声音。

c. 刮葫(Guiro):属于非洲乐器。一种斛瓜,内部掏空,表面刻上一条一条的横纹,再以木棍刮出节奏。

d. 崩歌鼓(Bongo):源自非洲,但在古巴发扬光大,是古巴乐器出口的大宗。两个大小不同的鼓连在一起,演奏时必须夹在两膝之间以手掌击出节奏。

e. 三弦吉他(Trees):唯一的弦乐器。形状与吉他相似,但是体积较小, 有六根弦,两两一对。



(二) 伦巴 (Rumba)

又被称为「爱情之舞」、「拉丁舞灵魂」。是古巴音乐中最为即兴的重奏取式和最自然的肢体语言。舞曲节奏为 4/4 拍,「舞步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阿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源于四、五百年前许多贫穷黑奴被迫至南美洲,长期被压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再加上思乡的情怀,而渴求的自由呼声,希冀挣脱手撩脚铐的扭 动,因此产生思乡的民歌。日后这种悲伤的歌曲受当地气候的影响,转变为催眠式的音乐,再加上拉丁美洲的打击乐器,使伦巴舞曲富有浪漫的气氛。今日的伦巴丧失了悲伤的音律,但催眠式的味道仍很浓烈,暧昧与缠绵舞姿表达男女间仰慕的情愫,其中胯部的摆动是伦巴最优美的舞步,充份表现女性的风韵。



嘉年华会


嘉年华会的由来与黑奴的引进有关,自 16 世纪以来,古巴的统治者开始从中、 西非运来奴隶以供应农产所需的劳力,黑奴经年累月的被当地政府欺压,只有在每年的集会,才被允许集会狂欢,他们用歌舞宣洩积压已久的情绪。大约在 20 世纪初,黑奴的庆典扩大成游街表演,因而产生嘉年华会。



在殖民时代,由于白人乐手不足,又为了顺利进行宗教游行,教会便训练黑人在游行队伍中扮演魔鬼和担任合唱的工作,并演奏各项乐器。嘉年华会是由天主 教传统游行率先登场,其次是打扮怪异且带着面具的群体,最后由黑人乐队舞群担当压轴。被视为跑龙套的黑人游行队伍,却意外衬托出嘉年华会热闹的气氛。

 

「每年二月最后两週的哈瓦那嘉年华会和七月最后两周的圣地牙哥嘉年华会中, 展现的服饰、色彩和以大鼓康加(Conga)做基本的歌舞,都保留着非洲的文化的灵魂。」在节庆中,各城镇中五彩缤纷,众人成为酒神巴卡斯的信徒奇装异服、劲歌热舞、纵情玩乐。嘉年华会透过殖民国西班牙传入美洲后,经历不同风俗的洗礼,以及黑人的参与,而更多彩多姿。时至今日,天主教已放宽斋戒, 嘉年华会却越办越盛大,吸引上万的观光客。



音乐的复活


古巴大革命后,美国对古巴实施禁运,封杀古巴对外出口的音乐,且政府 对于音乐的有限支持,使古巴传统音乐有日趋衰微的趋势。但幸亏卡斯特罗政府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民族文化,设立艺术学校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士,「刻意分为业余和专业艺人两种,并支付专业艺人国家级的薪资,以确保古巴音乐的文化传承,只可惜在硬体设备上无法提供相对的支援,过于破旧的机器令那些想灌唱片、录卡带的艺人望机兴叹」,直至 1996 年的英国独立唱片 公司 World Circuit 进入古巴开始录制专辑才逐渐广为人知。通过制作人 Ry Cooder 的努力及以伊布拉印·飞列的乐团同名专辑「美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成功,古巴正如「音乐之岛」的美名,音乐重回世界乐坛。



在还没深入研究古巴这块文化瑰宝前,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的溯源,是看完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后,才约略知道其实中南美洲的文化本质大抵相同,虽然受地域的影响,而发展出各个地方独有的民俗风情,但都仍拥有拉丁式热情的一贯作风,其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情也跨国界联系了整个中南美洲。当我们在找寻古巴的资料时,遇到不少瓶颈,因为现今坊间所贩售的旅游丛书或杂志中显少有中南美洲的参考资料,遑论古巴了,因此所得较 新的资讯,大都由实际到当地观光的游客所制之部落格所得,但其朴实的市民 、曼妙的舞 姿 、悠闲的老乐手 、蔚蓝的棕榈海滩 、迷醉的莱姆酒 、时尚符码的雪茄······等都不禁令人有股想到当地实际体验的衝动,一窥当地的风俗文 化。我认为古巴若要向世人宣传其特有的文化风格,可以藉助电影,大力打广告,使经济再度迅速繁荣,但仍保有古色古香的历史城牆及民族能歌善舞的痕迹。


欢迎加入世界音乐公众号兴趣小组:iworldmusic

记得留言“世界音乐”,不然每天加的人太多啦,

我们希望在人群之中一眼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