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小米汽车诚招授权服务伙伴,邀您携手共赢 ·  8 小时前  
姑苏晚报  ·  好消息!事关新能源汽车 ·  21 小时前  
比亚迪汽车  ·  比亚迪陪伴小张和老张的温暖回家路 ·  5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比亚迪王朝1月销售130030辆,同比增长4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中年以后,换个能量场,就是换条命

插座APP  · 公众号  ·  · 2024-07-01 12:03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浸润在优质的能量场里,和高能量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养生。这篇文章3100字,预计8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 帆书 · 钟了了

编辑 | 木木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网上有句话让人深思:


不要总去找同频的人,正是因为同频我们反而才要避开。


去找那些能量高频的人,只有这样的人能带给你最多成长。


生活里我们听了太多关于同频的神话:两个人有相同的认知、类似的见解、共鸣,会让我们感觉被接纳和陪伴。


但长久地浸润在安全感中,看到的世界就永远都是眼前的这一面。


而那些见解独到,能自成宇宙的人,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人和人相处的本质,其实是能量的共享与交换。


与能量高频的人在一起,是滋养、是抚慰;与自成宇宙的人在一起,是启发、是成长。


中年以后,换个能量场,就是换条命。


浸润在优质的能量场里,和高能量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养生。



人之所以喜欢同频,正是因为舒服。


同频共振这一理念,其实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共振效应。


它是指:拥有同样频率的物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共鸣,汇聚到一起。


这个概念其实在人际交往里处处都是。


因为相同爱好,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


因为三观接近,坠入爱河难舍难分的伴侣;


因为目标一致,达成合作携手共进的事业伙伴。


同频的关系里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脚步一致的陪伴。


人之所以喜欢同频,正是因为舒服。


两个人的认知、思维和视角几乎都在同一 水平线,不用费力就能相处愉快 ,不需要转变自己去适应别人,更不需要提升自己来兼容别人。

但与此同时,也让人停下了成长的脚步,受限于原有的认知视角,再难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长久局限在同一方天地,自己的能量频率也难以得到补给。


柏拉图在《理想国》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囚徒被关在洞穴中长大,经年累月只能面对着墙壁,不能随意走动。


某天一个囚徒脱出了桎梏,逃出了洞穴。


这时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光明一片,宽广辽阔。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洞穴,向同伴们描述外面的世界,想要带他们一同逃离监牢。


同伴却觉得他疯了,谁也不搭理他的话。


因为长久以来,他们的认知和思想早已固化,所理解的世界就只有眼前的墙壁。


默契共鸣下的长久相处,看似是关系的滋养,其实是对自我认知的固化和设限。


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是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


倘若只是孤独时的慰藉,浪潮褪去以后才会发现,一切不过是给自己画地为牢。


沉浸在同频的幻梦里,相同的能量磁场反而更容易将我们围困。



不必逃避差异带来的碰撞冲突。


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


莉拉敏锐聪明,直率勇敢。莱农听话乖巧,圆滑周全。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从青春期开始就划出了界限,莉拉早早结婚嫁人,莱农一路读书学习。


从性格到人生经历,彼此的差异不断地冲突碰撞,但她们并没有渐行渐远。


莱农以莉拉为对照,一次次深入的挖掘和反思彼此的不同,把碰撞带来的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刺激和养料。


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同频的默契共鸣带来的,是对自我认知的认可。


而差异冲突带来的“痛苦”,是高能量者对我们发起的冲击和挑战,必然带来对自我的怀疑和反思。


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自己的盲区才会越发明晰,我们才有修正和改变的方向。


蒋英和钱学森恩爱甜蜜,相濡以沫六十二年。


钱学森投身科研,在科学世界钻研精进;蒋英音乐天赋极高,留学归来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就轰上海。


他们的领域互不相干,却能在碰撞中给对方提供灵感和思考。


一次钱学森在书房工作,一个难点绞尽脑汁也没办法突破。


钱学森苦恼地直揪头发,这时房间外传来蒋英的钢琴声。


刹那之间,钱学森从飘扬的音符中捕捉到灵感。


受到启发的钱学森,很快就捕捉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真正能长远走在一起的人,彼此都有一个可以投身的世界。


他们能量高频,互相流通,源源不断地给予对方滋养。


他们从不刻意追求认同,也不挑剔彼此的差异,只是在相互碰撞的时候,轻轻的拥抱,欣赏各自不同的风景。


差异固然会带来冲突,但也是碰撞中世界被打开,能量的通道被开启,认知有了升维的机会。


所以,不必逃避差异带来的碰撞冲突。


那不过是高频磁场汇聚到一起的彼此较量,每一分刺激都是一次进步的阶梯。



靠近高能量的人。


《晏子春秋·杂上》里有一句话:“居必择邻,游必就士。”


追寻自我成长的赶路者,不要找同频的人,要找能量高频的人。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那样的人,他们自成一个宇宙。


靠近他们,得以窥见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聆听他们,得以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


那么,该如何靠近高能量的人、提升自己的能量场呢?不妨试试这几点:


1. 懂得自我反思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曾国藩深以为然。


三十余年,他坚持不懈地在日记里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好在行动中加以改进。


他将书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善听取逆耳忠言,从别人的批评里反省思考。


正是这样的自省自律,让天资并不聪颖的他,得以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懂得自我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行为。


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了解自己,如此才知道如何修正与前行。


2. 主动交流碰撞


纪录片《学习的人》里,拍摄过一座特殊的图书馆。


在这里,没有独立学习的空间,也没有安静祥和的氛围。


有的是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大声讨论争辩的人。


这就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不是闷头背书思考,而是在交流里碰撞彼此的思路。


夏茹冰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


一个人的思考,视角容易单一。


与他者的交流碰撞里,可以触碰到不同的思想,获得全新的灵感与启发,为自我的成长增速。


3. 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于是前去拜访。


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自视甚高。


然而老禅师依旧恭敬地接待了他,亲自给他沏茶。


但倒水时,杯子里的水已经倒满,老禅师仍然没有停下。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访客恍然大悟。


古语有言:满招损,谦受益。


能够保持空杯心态的人,才有重新归零的勇气。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拓展,才能取得成长和进步。



与你共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一个人的信念和观念,是他以往生活经验的累积和沉淀,如同冰山一角,深藏不露却影响着他的全部行为。


我们所找寻到的所谓同频共振的灵魂伴侣,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认知固化后,大脑偏好的产物。


大脑天生偏好安逸与舒服,但过度的舒服也要引起警惕,很可能不经意间就给成长的阶梯上了锁。


而高能量场的人,是我们成长破局的一把关键钥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