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建立好总体框架时,韩庆祥阐释了动力、平衡、调整三种根本机制理论,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一要建构基于公平正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之间达到协调、配合和优化,发挥好党政、市场和人民的作用。从静态角度讲,把握一个社会,首先要把握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在根本上由社会结构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的论述中,蕴含着要建构这种社会结构。要求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二要建构既有活力又具和谐且能得到有效治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
谈起这三种机制,韩庆祥说,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及其作用机理,它释放着社会发展的能量,其基本表现是活力。动力机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建立社会流动机制,以解决社会赖以发展的动力,既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又使每个人各显其能。平衡机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平衡利益分配和整合价值取向,使速度与稳定、效率与公平达到均衡,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秩序。治理机制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矫正经济社会中动力和平衡方面存在的弊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使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达到优化、协调、配合,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种体制不断完善。以上三种机制是通过制度规范、体制运作和政策措施体现出来的,一切制度规范、体制运作和政策措施的背后,都有这三种机制在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解决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创新活力与和谐稳定问题的论述,其实质与核心,就是要建构好既有活力又具和谐且能得到有效治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
三要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及其行为方式是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就是什么样的。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不仅有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还有基本的社会规范,即德治和法治。要具有良性运行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规范人的行为方式,而德治和法治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基本方式。德治从内心或内在精神世界上规范人的行为,法治从外在硬性制约上规范人的行为。一个良性有序的社会,必须使德治和法治得以施行和维护,同时也把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质和精髓,是围绕人的内心注重社会秩序的建构。其核心,就是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进而才能建构一个良性有序的社会。各尽其能,就是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活力,使每个人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个有良性秩序的社会,必须是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各得其所,主要指一个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使社会成员能做到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在这种社会里,各方面社会关系才能融洽,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得其所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新秩序的关键;和谐相处,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新秩序的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稳定与秩序,其基本内涵,是人人平等、和而不同、协商合作、共生共进。
不负伟大时代,
积极为构建
“中国理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韩庆祥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构建“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知名专家,身处这个伟大时代,谈起“中国理论”,韩庆祥抑制不住时不我待、勇于担当的豪情。他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发展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同时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构建“中国理论”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和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