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莓辣MAYLOVE
一个欢迎所有「妄想」改变中国性教育现状的酷小孩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P头像集  ·  杨紫 | 车很慢,阳光很暖,我很好看 ·  21 小时前  
CP头像集  ·  张凌赫 | 独行的人总会遇到有趣的人 ·  昨天  
CP头像集  ·  壁纸|𝑺𝒉𝒂𝒓𝒆: 氛围感手机壁纸 ·  昨天  
于小戈  ·  老天奶!猝不及防的闪婚... ·  2 天前  
于小戈  ·  天王嫂落魄现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莓辣MAYLOVE

一个男性自学女性主义后,越来越「自闭」了

莓辣MAYLOVE  · 公众号  · 两性  · 2024-12-10 22:34

正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后浪研究所

ID:youth36kr

作者:许嘉婧、薇薇子


起点是2022年,刚入职某互联网大厂一个月的男性朋友小马跟我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他所在的组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性,同事们周五下班后会互相问要不要去嫖娼。

自然,刚入职的小马免不了要被喊去,不去就是不合群。他拒绝,“我有女朋友,不能去”。同事们都笑了,“你和她不是异地吗?又不会被发现。”

这是头一次他感到极度不适。不会被发现,难道就是对的吗?何况这是违法的。

随后,他听到这样一套合理化说辞:他们觉得,嫖娼和KTV唱K、足疗店按摩一样——交钱,获得服务,很公平。我又没逼着人家,她也是两厢情愿啊。

他觉得自己快被洗脑了,所以带着他的困惑在我们朋友聚会时问:“我不知道怎么反驳他们。因为妓女确实是自愿的,那嫖娼为什么是错的?

在座的朋友不管是男女生,说着说着都被他绕了进去。如果这是一种个人选择,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为什么要去质疑她们呢?

但这不只是个人选择。我大学辅修过社会学,知道在社会学视角里,个人选择也是被社会塑造出的答案。

女性的处境是一种结构化的困境。

当一位女性选择出卖身体,有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获得的工作机会更少,女性的身体作为被凝视的主体,被塑造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这是对女性作为人的权利的否定。

但是和小马解释这些太复杂了。最后,他似懂非懂地结束了话题,似乎困惑还没有完全消除。

接着是2024年,小马已从大厂离职在GAP阶段。我能明显感受到小马的变化,他开始关注更多公共话题,尤其是那些性别议题。

再次发问是今年关于“嘻哈圈大战乙游”事件(Rapper写歌diss乙游搞软色情祸害未成年),他刷到一个博主说,“这些男人为什么骂纸片人?怎么不去骂那些大肚男?因为纸片人身材好,底层原因是男性的生殖焦虑。”

他感到不解,色情到底该怎么界定。隐约觉得,“我们对于男女可展露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大家默许女星上台穿得很暴露也不会被定义为色情,但为什么男性穿得暴露,就会被认为是色情?”

小马总是能把我们问住。最近,他在朋友小群里提出了新的问题。


小马关注到了生活中的设计存在对女性的差别对待。能看出,他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思考确实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

后来我了解到,在意识到职场中有毒的性别环境后,他带着这些不适感去自学了女性主义理论,读了上野千鹤子的作品,还试图啃过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样艰难的理论书籍。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不适,到逐渐理解后,他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困惑。

他觉得女性主义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平和。比如脱口秀演员杨笠的段子,身边很多直男朋友确实感到了冒犯,他反而觉得很好笑,“我觉得杨笠没说错什么,我就是普信男啊。”

有趣的是,当一个男生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是性别平等时,他的切入视角总是很独特。在同样一份女性主义著作中,小马作为男性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甚至越学越觉得有点“自闭”了。

以下是小马的自述。


01
“让我不舒服的到底是什么”

工作第一年,我很奇怪为什么周围的男同事“味儿”都那么冲。

经常,他们开的玩笑会让我很不舒适。其实他们并没有说什么过激的话,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会让我不舒服。尤其是当他们自然地讲一些黄色玩笑,所有人都觉得很正常的时候,我就更不知所措。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阵组里来了个新同事,他融入得很顺畅,老板也比较赏识他。当时我和女朋友异地,她在上海,我在北京,有一天我刚从上海见了女朋友回来,他就突然开玩笑问我:“你是去泻火了吗?”

那个瞬间我就愣住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我只能保持沉默,我希望他这个话题停在这。

但在他们面前,我是不太敢去说这些事情让我不舒服了。我同组人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年龄比较大的中年男性。

他们很像我的上一辈人,像我如果和我父母讲,同样也得不到我想要的正反馈,他们只会说“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在意了”,或者他们觉得,这有啥?

这些中老年人是长期在性别不平等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了,并不在意这些。我家是妈妈强势一点,我问过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在工作里会遭受性别歧视?

她告诉我应酬的时候会有一些人开黄色玩笑,她好像反击过。如果不是我妈妈和我交流,我可能也不知道女性面对这些是怎么想的。


一开始我以为,同龄人和我的想法会比较相似。我们同组也有3个校招生,2男1女,那两个男生人都不错,也很会照顾人,我们几个经常一起吃饭。但有时,他们也会有一些“她是女生你别计较”这样的“照顾方式”,那个瞬间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我想得那么尊重女性。

事后我也会问那个女生,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然后她也会告诉我那时她感到不舒服了。但她没有站起来说你们这样不对,当然我也没有——可能因为我也没办法设身处地共情女性的处境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比较能忍。

所以我会一直去想,让我不舒服的到底是什么。我最开始不满意的其实是大家都是一些“奋斗X”。时间长了,慢慢我会明显发现——他们身上没有“人味”。他们没有情感,像是机器不停在开会、完成工作,永远不停止,不休息。

比如我有个同事,每天晚上加班他会一边工作,一直和老婆打视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个事很有意思,我发现有时候他也没啥可聊的,可能就是今天女儿乖不乖,和老婆各自骂一下工作……但他们没有深度的思想交流。他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聊天也)像个完成任务的机器人。

我就在想,如果他们连人性都没有,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去考虑女性的感受?

我感觉我不是他们的一份子,即使我努力装作和他们一样。和他们在一起,我不得不带上一个面具,我也没有情绪,要说那些没有营养的玩笑。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种直男朋友,我发现毕业以后他们进入职场后,会被改造得相当可怕。他们无意识地变成了一个非常想要去剥削女性的人,当然,主要是表现在性的方面。我觉得他们非常渴望女性。

我认识一个情绪不稳定的“超雄男”,间隔几个月他就会发作一次,突然和我骂谁谁(某位共同好友)是傻X。但他并不告诉我怎么了,只会说这个人又矮又胖,没有任何魅力,没有女生会喜欢他,没有女的会想和他做爱。我就很困惑,为啥这些事情要和性联系在一起?而且被他骂的那个人似乎是什么事也没干。

但在他的视角里就觉得,所有男的都想要抢他的女人,所有女人都想和他上床,在他的视角里其实没有真正的女性对吧?所谓的“女人”只是一个他的工具,或者说物品。


当然这个人是少数极端案例。但逐渐我开始思考,身边很多人以为“我是尊重女性的”,可能并没有。一开始我们以为的尊重,只是家庭环境、基本教育告诉我们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但我们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怎么样才叫做平等。

那时我在一首中文rap里听到过一个词叫“女性保护主义”,这个词我一直很费解啊,我也没搜到过学术界有这个词。那首歌同时提到了“女性主义”和“女性保护主义”,大概意思是说一些女性主义者她们是不支持这样的“主义”的,他们觉得女性不需要别人来保护。

这就会让我思考,过去我自认为的“尊重女性、保护女性”,是不是只是体系下所营造的居高临下的保护?

类似的困惑越来越多。那时工作每天都特别累,没精力再出去和人社交。所以闲暇时我就一个人在家待着看书,自己思考,逐渐接触到女性主义书籍。


02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我看的第一本女性主义书籍是上野千鹤子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看前面几十页的时候,我是不太舒适的,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些东西和性别有什么关系?

她提到很多家庭问题,包括上野千鹤子的母亲对她的影响,她和母亲的关系很不好,这让她会有点高高在上指责母亲的语气。

但看到后面我就理解了。看那本书时我记了很多问题,还有些东西我觉得很有道理——

1、“一旦结婚人生就会结束”,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但我不知道她是从哪种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的。

2、“父权之下很多父母会有这种观念:你只有符合我定下的标准,我才承认你是我的孩子。”是这样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笑了。

3、“回避妻子的丈夫,有些中年男人下班以后,宁愿自己开车兜风也不回家。”确实,我很少会看到一个男性在家里谈论自己的工作和不愉快,这些是他的脆弱的瞬间。看到这里我理解了什么是父权制带来的结构性问题,男性是会从外部接受很多社会暴力,这个时候他们由于无处发泄,回家之后可能会把它转移到妻子和孩子身上。

4、“媒体的发展助长了男性的性剥削。”很有道理,一些广告和影视作品虽然是个好的作品,但它的确没有照顾到女性的感受,造成女性在影视作品里成为真空。

5、“很多男性碰到积极的女性反而硬不起来。”这个挺有意思,联想到美剧《性教育》里的白男,一开始他是很有男子气概、很受欢迎的那种人,最后他不得不去一点点剥离他的性别红利,那个过程他很不适。我觉得男性对于性其实是有一种羞耻和厌恶的,他们害怕展露自己。

他们把性作为一种发泄渠道,这样他们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内心形象。他再怎么难过,做爱结束后,他就觉得自己还是个很好的“雄男”。比如那些想要约炮的男性,本质是他们很空虚。这种空虚其实源于对自己的厌恶,他同时厌恶女性,也厌恶自己,才会选择这种方式。


6、“厌女在男性身上表现为蔑视女性,在女性身上表现为自我厌恶。”很有道理。

7、“女性主义背后有一种认真聆听每一个人、看见每一个人的想法,而这恰好是女性特有的天赋,也有可能是处于父权社会下发展出的能力,让人感动。”这个应该是我看到最后自己写的。

对父权制的批判会让我想到自己的家庭。父权制不允许父亲展示自己的悲伤和脆弱,虽然我的妈妈是家里强势的一方,她也会迫使自己去承担那样一个父亲的形象。她明明是一个女性,但她也要用男性的这些规则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总之,我觉得上野千鹤子提到的女性主义,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被看见。之后我还去读了津巴多的《雄性衰弱》,主要讲的是男性在性别歧视里遭到的暴力。以及《第二性》,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看起来有点辛苦。

接着我会想,其实不一定要看这些非常专业的书籍,才能教我们成为一个尊重女性的人。回忆一下,我受到的女性主义启蒙其实并非来源于这些书籍,我最先接触的是文学。

对我影响最大是《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前后看了三遍。第一遍看的比较早,没看明白,大概22年入职新公司前我第二次看,读了一些文学评论。

有人提到马尔克斯的写作视角里通常女性才是维持家族正常运转的角色,男性要么是充满激情地开疆扩土,要么就是他相当孤独。

《百年孤独》讲了一个家庭100年7代人,第一代夫妻中的妻子乌尔苏拉在小说中占据了很大篇幅。家庭里的男性总是希望创造更多财富,但又不停地失败,而家庭始终在稳固发展,直到乌尔苏拉死亡,整个家庭就开始衰败。你说马尔克斯是一个女性主义的作家吗?我觉得不是,但是他的作品会让你觉得,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也都有自己的困境局限。


慢慢我会带上一些性别视角来看文学作品。我今年看了很多伍尔芙(代表作《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房间》),我觉得女性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和男性作家的气质是不同的,你会感受到她那种包容的力量。

同样我再去看一些男作家,村上春树就是很典型的,他的作品里面女性都不像一个真的人,就像某种工具或者说物品而存在,很多人诟病他这一点,当我看文学有一定积累后,对比发现确实是这样。还有尼采的书,我看了他一本自传,我觉得他非常不尊重女性。这个人的确是个天才,但是很招人烦。

我最近看了很多张秋子的文学评论(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我会感觉她是一个很真实、有力量的人,尽管她并没有自称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我却能在她身上感受到女性主义的感染力。


现在我会觉得,女性主义并不是只有女性能产生共鸣。女性主义的感染力源于把每个人当做人来看,倾听每一个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把视野落脚点放在每一个具体真实的人身上,TA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我们所谓的“女权主义者”。


03

“夹缝中的男性”


带上女性主义视角去思考问题后,最重要的改变是我的ego在变小。我更愿意去做“延迟判断”,看待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着急去下结论,会多去思考,多听一下别人在说什么。

其实很多人看似在说话,但他们并没有在交流,就是各说各的。研究性别平等,确实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开放、更包容。因为你会更愿意去听别人的看法,你是真的觉得别人会说出来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你愿意去倾听。这样就给了你一个改变的可能性,它会把你从那种父权制的自我崇拜中解放出来。

我一直觉得我不是一个典型的“雄男”,我心思比较敏感细腻。但在过去,这些东西我不太可能展露出来。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以前我和我女朋友总是很快就会分手,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无法和对方交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无法说出来。

慢慢地,我能够尝试着去把那些自己觉得困难的问题讲出来,敢于去表达自己悲伤脆弱的一面,并且不认为这些是羞耻的。然后双方就可以互相理解,我们的亲密关系会变成一种互相支持的相处模式。

图为 书单


但这些变化和想法,我很难和男性朋友讲。我觉得他们并没有我那么强烈的感受,和他们讲女性主义,我会觉得很尴尬。他们不在意,也听不懂,主要是听不懂。很多直男朋友思考问题的方式真的都很简单。

首先他们不会关注这些话题。比如“约会时男性是否应该支付更多的钱”,这确实是一个社会构建的问题。但他们只会觉得“对啊,凭什么一起约会我就要花更多的钱?”只在意自己想从金钱上获得的一种平均,却不会从更深角度思考。

同样,很多女性也都没有深入想过为什么。一些女性其实是男权的助力者,她们仍然是在社会框架里对男性提出要求。男性必须身高180,舍得给女性花钱,年薪不低于多少万,全款买房,挣的钱全部上交妻子……

很多自称“女权主义者”的人,TA其实根本不理解这个东西,TA只是在利用这个标签,而且是一种TA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利用。

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点,我该不该发声。“女权”现在成了一种营销标签,还有很多性别男的人,在享受性别红利的同时,还要去向公众宣布自己是“女权”,吃掉另一部分红利。我觉得很恶心。有太多男的“女权博主”塌房了。

那这个时候,我能不能拥有一个坚定的道德立场?不去利用这个概念炒作、获取流量?老实说我是不清楚的,结果是我只能避免在公众里发声。

我觉得自己是“夹缝中的男性”——如果一个男性决定成为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并且也认同男性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共情女性困境的,那么他就会同时不被男性和女性承认,很难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些可能需要一个人针对这个问题去想很久,才会得到这些结论。辞职后的半年我自己一个人去日本旅游了一趟,又回家自己待着看书,这半年我基本和人没什么交流。越学越觉得,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自闭了。


假如我能遇到一个立场相似的朋友,我也会轻松很多,但是并没有。我只能自己去认可自己,告诉自己是有人支持你的。

当你真正要这样做的时候,你需要去剥离掉自己的既得利益,放弃那些先享受到的性别红利。结果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体系性问题,在这个社会里面,更好地掌握了这一套父权制逻辑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TA们可能不需要付出那么多努力去成为一个人,但TA们可以享有很好的资源,可以活得很潇洒。

这一切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地下室,白天,你要把自己伪装成那个样子,但实际上你知道自己是另一个样子,并且憎恨所有的那一套规则。它们会折磨你,会让人觉得不公平,感到愤怒。

我能做的事情只有不停地去学习。当我足够相信我所拥有的这些知识时,可能就不会再被那些外界因素干扰,最后会变得越来越平和。

我确实越来越平和了。很多问题我依然想不明白,那就先放在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有结论,对吧?让这些问题一直留存在这里,持续观察它们。这确实需要耐心,我无法改变它,解决不了。但至少我看到它了。

图为 小马回顾了让自己受益匪浅的几本书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图片来源网络,部分为设计师曲枚绘制)

【后浪研究所】,36氪旗下年轻态公众号,关注它⬇️
···  不定期辣辣推荐 ···
···  文案由原号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