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克飞
6月5日,香港南华俱乐部官方宣布,为了重建足球青训系统,球队将退出港超联赛,并向香港足球协会申请继续组队参加港甲联赛。
在海量的体育新闻里,这个消息很容易被淹没。即使欧洲已进入休赛期,但我们还有中超,谁关心香港足球?又有多少人知道,南华队是亚洲第一支华人足球队,也是东亚历史最悠久的俱乐部?
香港足球的光辉岁月早已逝去,但背后那段华人史和足球史,却不该被忘却。
▍东方之珠的荣光
我对香港足球的认知源于1993年。那年我随父母返回南粤老家,感受到了别样的足球世界:广州出版的《足球报》不再像在青岛时那般晚三天才能看到,但《体坛周报》却比以前晚两天见面,不过要看与足球有关的新闻,买份香港报纸才是最佳选择。打开电视,最先入眼的也是香港电视台。港译的球队和球员名字让我一度听得云里雾里,但毕竟年少,自己对照一下,没几天就全记住了,比如祖云达斯便是尤文图斯,阿仙奴是阿森纳,碧咸是贝克汉姆,乌鸡是乌迪内斯……
那时,也常常可以在周末的本港台(就是已停摆的亚视)上看到香港联赛,当时还是港甲联赛,甲组球队不过八支,所谓联赛不过十四轮,后来变成十支,又扩至十二支。香港寸土寸金,球场往往共享,南华的主场是香港大球场,与旺角大球场一样,堪称直播的最常见背景,哪似如今冷清。
当时连省港杯都是热门话题,我的新同学们连国足和国奥都分不清,对甲A的认识不过广东宏远和广州太阳神,但对香港足球却如数家珍。记得是1994年,有一场球,港足输了,有个同学感慨万千,说了句“要是李健和在,这球未必输”。这话其实颇为坐井观天,以当时的港足实力,多个李健和又算什么。但在资讯毫不发达,同学们买份报纸都囊中羞涩,全靠免费香港电视灌输足球讯息的当时,李健和就是神话。
这个一头卷发的香港传奇球员于1985年出道,一直踢到2007年,以39岁高龄挂靴。他与南华队的最大交集就发生在同学发出感慨的1994年,当时,南华有场表演赛,对手是巴甲老牌强队、刚刚连续两年夺得丰田杯的圣保罗队。这支圣保罗队被誉为古典艺术足球的最后挽歌,1992年丰田杯击败巴塞罗那,1993年丰田杯击败AC米兰,两场比赛均是足球史上的经典之作。
那时的香港,正是盛世中的东方之珠,每年贺岁杯都可邀请到众多大牌球队。这场南华与圣保罗的表演赛,貌似是4月份,圣保罗队亦全体出动。南华队自感实力差距过大,便借用了港甲宿敌东方队的两大主力——李健和和谭拔士。
这场比赛最终爆出了大冷门,南华队以4比2获胜。虽然其中有圣保罗队踢友谊赛不太专注的因素,但南华队所体现的战术素养,在当时的亚洲俱乐部中也可排在一线,李健和在比赛中也打入一球。
那是南华的荣光,也是香港足球的荣光。不过说实话,90年代的香港足球已然大不如前,甚至被视为没落,要数辉煌,得追溯到更久之前。
▲香港首支联赛三连冠球队
▍南华与香港足球风雨同舟
南华队属于南华体育会,1904年成立华人足球队,是光绪年间的球队,由一批在校学生组成,南华创会会员梁早如曾回忆:“时青年学子,热爱足球,故团体活动,亦仅限于足球,初未为侨胞所重视,及与驻港海陆空军作友谊赛,迭显雄风,遂另眼相看。”1908年,这支华人球队正式以南华会之名亮相,曾经41次夺得香港顶级联赛冠军。赫赫有名的中国球王李惠堂,便出自南华队。
二战结束后至50年代,南华队雄霸香港足坛,到了六七十年代,尽管星岛等球队崛起,南华仍处于联赛前列。与此同时,香港足球也光芒四射。当时的中国大陆尚未加入国际足联,中华台北队也没有台湾本土球员,而是由香港球员组成,担任主教练的正是李惠堂。1954年和1958年,中华台北队两次夺得亚运会足球冠军。1956年首届亚洲杯,香港不但是东道主,还获得季军。
香港足球的历史比南华更早。1842年,英国人登陆香港,为免生活单调,英军及在港外国人组成了不少球队,并于1897年催生了全港第一个足球锦标赛——特别银牌赛。1908年,也就是南华队成立那年,诞生了正式的联赛,即“寻常杯赛”。
1911年的首届全国运动会,南华队代表华南区出战足球比赛,另有数名来自其他球会的球员补充。这也是香港华人第一次去外地比赛,并最终夺冠。
但是,最初由学生组成的南华会仅仅依靠会费支撑,势难持久,而且学生毕业后四散,更是难以为继,队员一度加入其它并非以足球为主的社团,勉强维持着踢球爱好。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以南华会前会员组成的香港队再度夺冠。队员们决定重建南华会,找到赞助商,参加香港联赛,这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进行正式足球比赛的起点。
1913年到1934年的十届远东运动会中,虽然参赛队伍始终只得三支,但中国队能八夺足球冠军,也算难得。当时球员多来自南华队,其中第七届到第十届,率队夺冠的都是球王李惠堂。这位12岁来到香港的广东五华人,17岁进入南华,次年便成为球队主力,声名远播。30年代的上海滩更有“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之语。
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又有一位16岁少年加盟南华,表现出色。后来他加盟广州警局队,雄霸广州足坛,再之后回归南华,还曾参加过1936年奥运会。这位以头球能力出色著称的谭江柏,被香港球迷称作“谭铜头”,内地人虽不知道他,但肯定知道他的儿子——谭咏麟。
当时的香港人也热衷足球,每逢周末球赛必然爆满,球迷甚至带着棉被半夜排队购票。若是不买票,也可以做“山大王”,即爬到山顶看球,让人想起甲A时代那些爬树看球的延边球迷。那时电视也未普及,要想获得足球资讯,就得靠报纸。每逢比赛日之前,报纸版面的分析预测文章往往多达十几版,可见盛景。
▍香港足球的经济底色
以香港的弹丸之地,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亚洲足球重镇,与经济息息相关。
早在李惠堂的时代,虽然大家踢的仍是业余足球,但已经有了职业化的影子。球员靠踢球吃饭早已成为事实,老板会以车马费为名给球员许多报酬,李惠堂虽然在银行做经理,但只是挂职,挣钱主要靠足球。
老板愿意掏钱,是因为看中了足球的商业性。赢了比赛,在报纸上一登,老板和企业立刻闻名全港,比做硬广告管用得多。
亚洲职业足球的缘起同样在香港,1968年,香港正式成立职业联赛,一直红红火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远东唯一职业联赛。香港经济的腾飞,也始终推动足球市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联赛,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联赛,设甲乙丙三级联赛,弹丸之地竟有数十支球队,乃至数队共用主场。当时的香港投资者有钱,球迷胃口高,对外援的要求也明显变高,于是便有了称雄东亚的精工队。
鼎盛时期的精工队不但集中了众多港脚,还引进过诸多强力外援,其中包括荷兰国脚数名,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曾执教中国国家队的阿里·汉,此外还有英格兰国脚摩利等,虽然这些外援来到香港时都已过巅峰期,但能够来到香港联赛,也可见香港足球的聚合作用。即使是当时在亚洲足坛称雄的韩国,也有多名国脚曾在精工效力。
1982年,阿根廷劲旅博卡青年前来香港踢商业赛,对手便是精工。当时的博卡由马拉多纳领衔,精工就请来1974年世界杯的西德国家队主力前锋轰炸机穆勒前来客串。
只是后来有人提议缩减外援,通过各种政治打压,香港足总遂在1986年出台限制外援规定,后来更是演变为全华班,多支传统强队因此心灰意冷,宣布退出,其中不乏精工、宝路华这样的老牌球队,球市也大幅下滑。拥有愉园等多支球队,并担任香港足总主席的霍英东,也因此备受抨击。
直到1989—1990赛季,香港足总才恢复外援制度,业余球队注册外援甚至不限名额。曾在精工称霸时代处于低谷,甚至需要保级的南华,倒也在此前后迎来了短暂复兴,1987—1988赛季和1990—1991赛季,球队两次囊括甲组联赛、高级银牌、总督杯和足总杯四大锦标,成为“四冠王”。只是到了90年代中期,又被宿敌东方队压制,2000年更是险些降级。
限外风波导致的香港足球滑坡,前段时间也频频被人提起,人们纷纷以此来指斥中国足协新政的荒唐无稽。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当年香港限外,出于利益和权力之争,今日中国足球的所谓“新政”,同样源于利益,并以公权力为导向。
有人认为,香港足球的没落与过度购买外援导致的财政危机有关,其实大谬,真正的深层原因是9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滑坡和地位的下降。从这一点来说,香港足球面临的困境,与香港电影、音乐并无区别。
早在李惠堂时代就可以“靠踢球为生”的香港足球,在职业化数十年后却面临着“球员无法解决温饱”的问题。联赛球队常有解散或退出问题,有些是背后财团的下滑,如名噪一时的快译通队,也有些是自身财政危机无法挽回,如老牌强队东方,就曾在2008—2009赛季申请降至港丙以求重建,如今已经重返顶级联赛并成为冠军球会。
南华同样曾因财政问题,在2003年宣布遵循“华人足球队”传统,放弃引进外援,同时还削减球员工资,导致当时众多港脚离去,其中就包括了李健和与丘建威。在南华昨日宣布退出港超之前,上赛季的港甲联赛冠亚军晨曦与黄大仙都选择放弃超级联赛资格,继续委身港甲,同样也是出于财政因素。
即使球队财政状况良好,球员收入也只属普通工薪阶层水平,与50年代到70年代的盛况相差甚远。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球星,往往可以凭借踢球奖金买别墅,并跻身上流社会,迎娶女明星。可如今的香港球员,即使贵为港脚,也只是“打份工”而已。
之前梁振英尚未卸任特首时,曾着港府收回老牌强队杰志的训练中心以改建公屋,被指“谋杀香港足球”。但廉政公署随即以打假球之罪名拘捕数名港超球员,也让人感慨“香港足球在自杀”。他杀与自杀并存,香港足球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且,这颓势比起音乐和电影来说更早。
(本文发表时略有删减)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