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2011年我第一次参与春晚的时候,文艺中心的老前辈们跟我说:恭喜你大年三十能有资格在台里加班熬夜,这是电视文艺人的荣耀。所以,从领导们把春晚总导演这个工作交托给我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总台文艺的光荣与梦想,是各级领导的无限信任和期许,是一份巨大的、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主创团队。刚刚建组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前辈们把春晚创作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怎么样才能接得稳当、接得漂亮?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具体到总导演这个位置,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决策是否正确、每一步推进是否扎实稳健,意味着巨大的责任。这份责任,往小了说是几百号幕后人马、上千名演员半年多的努力能否收获应有的圆满,往大了说是数以亿计的观众大年夜的期待和喜悦能否被满足。
基于这样的压力和责任,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们想清楚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两个着力点:
一、在传承中创新。
“以创新创造论英雄”是慎海雄台长和总台各级领导一直以来对一线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必须要树立的志气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会了春晚的创新,不能是无中生有、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必须生长在春晚的传统之上的。只有充分学习前辈留下来的经验,尊重这个舞台40年来积攒下来的基本规律,尊重观众对春晚的基本期待,才有机会再次激活春晚的内在生命力。
二、
写一篇“人民的春晚”的文章。
春晚从诞生起,本质就是百姓的联欢,我们坚定地希望将“人民性”强化和凸显出来。
这其中,包括节目选题和情感表达上的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包括像《你好,陌生人》、《早安阳光》、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这样非常直接地将百姓请进荧屏、请上春晚的舞台,讲述他们的故事,更包括春晚创作者们的一种深藏在创作背后的姿态和价值观。
大家常说“众口难调”,无论我们主观上多努力,客观上都很难做到让所有的观众都满意。但有一点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的,那就是让所有的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赤诚和用心。
什么才是“文艺为人民服务”?台前幕后工作人员、演员们赤诚地用全部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情怀,埋首俯身创作,合力去书写平凡生活的喜乐瞬间,书写长街短巷的市井烟火,书写壮美山河的新春图景,书写神州大地的热气腾腾,让每一个节目的呈现都能与亿万受众共情共鸣,这就是一篇起承转合的团圆文章,是“人民的春晚”的创作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