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有用、有趣、有态度的医学资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是我们的使命。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动脉瘤样骨囊肿,等你分析!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 公众号  · 医学  · 2019-10-14 19:31

正文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 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 设为星标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囊样骨病变,临床比较少见,发病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3%。可单独发生病变,也可并发于其他骨肿瘤。本病好发于10~20岁,30岁以上少见,好发于管状长骨头端,好发部位依次为长骨的干骺段、脊柱和骨盆。病变为多房状,内为血液,当压力较大时,可有搏动性出血。

病因

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因不详,有学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原发性的,二是在骨肿瘤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为继发性的,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其病变性质取决于原发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等。

临床症状


局部酸痛,疼痛一般不显著,临近关节附近可影响关节功能。病灶发生于下肢时伴有行走跛行。


影像学表现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病理生理变化就有什么样的影像学表现,不得不说影像学表现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X线平片:是诊断骨病的重要方法,典型的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局部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有明显透亮区,呈偏心性软骨性膨胀病变,囊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房间隔,呈吹泡状或气球状。 X线平片对早期病变及其内部结构和软组织的显示有局限性。


不同时期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有不同的表现:
①溶骨破坏期以软骨破坏为主,X线下诊断较为困难;
②成熟期的病灶呈膨胀性多囊状,分房状改变为主,进行性骨质破坏,出现具有特征性的骨膜下囊状膨胀,即吹气球样改变;
③愈合期以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和粗大间隔为主。


2.CT: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为膨胀性囊状骨破坏区,骨骼内缘呈大小不等弧状压迹。病变可穿破骨后突入周围组织形成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常见于蜂房样低密度或液—液平面,液面可以是单一宽大的,也可以是多发短小的,骨膜反应和钙化在CT上显示清晰。


3.MR:在显示软组织肿块和液-液平面作用明显,由于骨内压力增高,病灶内有出血,根据出血时间的长短,其信号也有所不同,T1WI可成混杂信号或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T2WI呈液-液平面或呈多房样的高信号。

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与骨质细胞瘤鉴别


案例分享


符某,17岁,右肩关节酸痛两周,举手困难高,活动受限。

1.X线平片图像如下:

右肱骨近段见囊性低密度区,边界尚清,骨皮质变薄,外侧局部骨皮质断裂,周围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未见软组织肿块,右肩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未见异常。
右侧肱骨近段囊性病变,病理学骨折,建议进一步MRI增强扫描。


2.MR右肩关节平扫+增强检查图像如下:


T2WI-COR
右肩关节关系正常,关节面尚光整。关节间隙未见明确增宽变窄,关节囊内见液性信号影,右肱骨上段见囊性占位局部骨质稍膨大,皮质不规则变薄,内可见不规则骨嵴,病灶内信号不均,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COR
T1WI信号等信号,其内夹杂斑片状高密度影。


T1WI-SPIAR—COR+C
T1WI-SPAIR—COR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灶未见跨越骨骺线,右肱骨上段骨皮质不连续断裂,断端移位不明显。


T2WI-SPAIR——SAG
T2WI-SPAIR——SAG 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SPIA R—SAG+C
T1WI--SPIAR—SAG+C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PD WI-SPAIR——TRA
PDWI-SPAIR——TRA呈不均匀高信号。


T1WI-SPAIR—TRA+C
T1WI-SPAIR—TRA+C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最终诊断结果: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