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也许是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里,有一个群体,毫无悬念的刷屏了。
当我们不断被微博微信里的消息吓到,气到,悲痛到时,
是这群人给了我们最大的宽慰,也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他们,就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但对于这样一个离我们如此近的群体,
影单猫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
巧的是,最近正好有一档纪录片上线。
它在豆瓣的评分已经高达9.1,有人留言说:第一集就看到爆哭!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医生》!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一上来,就让影单猫有些吃惊。
因为这不是一部我想象中,替医生又加上一层神圣光环的“宣传式”纪录片。
它格外真实,居然把中国医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给扒了出来!
不仅仅是没日没夜的无休工作,也不仅仅是那些医闹和医患矛盾,
中国医生,还要面对许多心理上的折磨和恐惧。
他们在怕。
他们无助
28岁的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在害怕。
他怕面对那些明明可以救,却不得不放弃的病人。
他曾遇到过一个因为煤气爆炸而全身烧伤的60岁老人,
治好他要100万,但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家属,最后只能一声不吭地选择放弃。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是种巨大的挫败,而且是他的医术,无法战胜的挫败。
35岁的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魏嘉在害怕,
她怕自己面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无能为力,
她怕那些将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自己却又无计可施的病人。
他们怕死
44岁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坦言自己怕死。
他曾连轴转地一次性做过16场手术,
从前一天一直忙到第二天的凌晨五点。
高负荷的工作,让他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像同行那样猝然倒下。
他怕死,是因为不敢死。
国家培养一个主任医师需要25年,他怕自己倒下,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影单猫真的没想到中国的医生是这么难。
从生理到心理,这些中国医生每天都站在生与死的交接口挣扎博弈!
据说,医学界的学生们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片中的医生也在说:
绝对不会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生活的乐趣。
可为什么依旧有这么多人不计后果地留在医生的队伍里?
幸福感,是从医三十多年的南京胸外科主任王东进给出的答案。
这个亲手完成了数万例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生,早已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
腿不行,静脉曲张,要穿着弹力袜,腰也不行了。
颈椎病更是严重到有时需要带着颈托上手术台。
他一边调侃自己就快残废了,一边依旧觉得自己很幸福。
因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救死扶伤,是看到病人重生后,向自己投来的眼神。
责任感,则是朱良付给出的答案。
他遇到过太多胡搅蛮缠的病人,
曾经有个病人因为并发症而去世,
家属一边叫嚣着要将他撕成碎片,一边继续找他看病。
但医生的责任感,让他依旧对这样的人来者不拒。
或许,这是中国最有理想的一群人。
他们有人放弃国外高薪职位,回国为中国脊柱侧弯病人服务;
有人面对无力回天的患者,远赴国外寻求科学的医治手段;
还有人用无力挽救挚友的遗憾,鞭策自我攻克待解的医学难题......
高尚但不高冷,是这群人的真实写照。
2000万,是中国医院每天需要接待的病患数量。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系统能承担如此大的压力。
高密度的人流量,意味着医生的超负荷工作。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医生,要把自己修炼成“超人”。
影单猫很庆幸《中国医生》的及时上线,
它用真实冷静的镜头温柔地告诉所有人,
那些告诫我们不要出门,自己却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奔赴武汉前线的白大褂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而这些天,我们看到的那群武汉前线的医生,又恰恰印证着纪录片里的内容。
他们会害怕,会畏惧,会在视频里崩溃到大哭,会在微博上绝望地求助。
可压在他们身上的职责,他们没有丝毫懈怠。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早在2018年就确诊为渐冻症,却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近一个月几乎没休息过。
他说:“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武汉肺科医院的ICU主任胡明。
同行好友被感染了,但他只有一通电话的时间用来快速抹眼泪。
因为好友倒下了,病人还得继续救!
此刻,武汉还有更多的医生,
他们吃着泡面当年夜饭,
在医用物资要弹尽粮绝的时候,
用泳镜当护目镜,穿着自制的防护服,拿着3000个口罩艰难前行。
为了救人,他们什么都在做,唯独没人做逃兵。
这就是中国医生,用凡人的血肉之躯,去完成着那些神一般艰巨的任务。
夫为医者,悬壶济世。
这是2000多年前,从汉朝就传承下来的医训。
或许我们丢掉了许多老祖宗的东西,
但至少这句话,影单猫知道,那群叫做中国医生的人,他们一直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