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书卖不好都是有原因的……

读小库  · 公众号  ·  · 2024-06-14 20: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杭州六一市集现场实录

在编辑要负责的所有工作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摆摊卖书」,做现场讲解员。

平常坐在办公室里,其实没有那么多机会近距离接触真实的读者,看到最真实的反馈。比起想象读者的面目和喜好,真实的感受总是让人惊喜的体验。

老读者的一句「我买过你们的书」「我很喜欢你家的书」甚至只是「我听说过你们家」就已是十足的鼓励,让人充满干劲,坚定继续做下去的信心;而新读者在现场看书时的反应,也能让人更直观地看见大家对童书的需求和理解。

就好像前几天六一去杭州市集,三天下来,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时刻,也对平时经常听到或思考的一些问题,有了更现实的体感。

比如,书不好卖都是有原因的……


01
卖书还要配讲解员,

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摆摊的时候,遇到几个家长询问:有什么给低龄孩子的书推荐?
当时我们推荐认知书《风暴过后》和《波米诺认世界》,家长第一时间是拒绝的,理由是认知书家里都有好几本了,不想要同类的。
这时候我们就会翻开书,一边翻,一边介绍这些认知书具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只是有认知功能。 解释之后,一位家长迅速买下《风暴过后》,并留下一句恍然大悟的话:「哦,虽然我家里也有不少认知书,但你这个还真是挺特别的」;另一位妈妈则是马上包圆了现场仅剩的三套《波米诺认世界》。
你瞧, 有些书,它的独特,是藏在书里的,要是没有一个人在旁解释,看外表也只是泯然众书。


面对我们的推荐,家长除了爱说,这类书我们已经有了,还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这个内容太简单(或太复杂了),不适合我孩子。
比如就有家长以此为理由拒绝了《大自然》这套书,意思是字太多了,里面的科普知识有点复杂,她的孩子还小,可能看不懂( 可孩子眼睛眼瞅着是扎在书上了 )。
这时候我们就会给家长解释说:其实这套书里的内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可能不是关注里面具体的知识,而是被精美的插图吸引的,毕竟这套书开本很大,画面绘制也很精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很新奇的视觉体验。
那这时候,这套书在孩子眼里它就不是一套自然科普书,可能是一套认知游戏大画册,比如可以问,哪个是狐狸呀?这是什么动物呀?现在是几点了呀?哎呀,我咋找不到这个小鱼了呢,你能不能告诉我它在哪里呀?


这个开本,正适合铺在地板上一起做游戏,这样看是不是也不错呢?
然后孩子稍大一点了,能阅读基本的文字了,那这时候,他也许才会去关注里面的自然知识。
你瞧,有些书,它的丰富层次和多样玩法,是需要花一点心思去发现的, 要是没有一个人在旁解释,很可能就会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

布置摊位的时候,我们特意选了互动性最强、设计最出彩的几本书放在显眼处,比如《丝带》《小猎人》《女孩与海》《大蛇》这几本阿德里安的作品还有《镜像》,这些书都是平时销售时卖得很好的,但在市集上,有时候却意外成为老大难。
要是注意到一个读者打开它(或它们),翻了几页就放下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没 get 到作者在干嘛。
于是我就会上前解释一下,你看,这本《镜像》,它是这样从中间打开,对比着着看的。这样你就会看到两个身处地球两端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摩洛哥的人,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不同。


在旁围观的读者,往往只需轻轻一点,便觉出其中精妙,还记得一位家长与孩子讨论起了「我们都是世界公民」这样略显深奥的概念。
同样的情况不只是在市集上,那天市集结束之后,我们应朋友的邀请去拜访了他的书店,当时也带了一本《丝带》放在一进门的台子上。趁着我们在说话的空档,店里刚好进来两个客人。男孩一眼看见这本书,就翻开看了看,我注意到书上的丝带还夹在书页之间,没有抽出来。不用说,自然是错过了。
斗胆上前和对方说: 这本《丝带》里的故事,是要结合书上带的这条丝带一起看的,你看,你这样翻的话,就会发现这根丝带是书中故事的一部分。
男孩低声惊呼,哦哦哦哦!然后一页一页津津有味地翻看下去,看看一根丝带还能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看完之后还拿着这书去和一同前来的女伴分享。
你瞧, 有些书,它的构思精巧,是需要关注细节才能发现的,要是没有一个人在旁解释,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那个关键。

以上还只是字相对较少、体量也比较薄的绘本,如果是字多一些的书,更是难以留住读者的眼睛。这种时候,如果没有人在旁解释,恐怕他们也没办法一下看出来《一住一万年》其实是在一部非常适合孩子看的建筑史(人类生活史)入门书。
怎么又来一个新版本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以及它为啥要这么贵……


书太多,内容太多,可时间总是有限的,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精力花心思在分辨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买上,甚至有时候根本没法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而很多真正有意思的好书 —— 那些超越一般阅读经验的书,常常就这样被错过了。


02

凡事追求「有用」的时代

以「没啥用就是看着好玩儿」

为卖点的书还能生存吗?


之前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时代病,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追求「有用」和「高效」了,「无用」和「慢」会让人慌乱和焦虑。

但谁来定义什么是「有用」什么样就是「快」呢,没人知道。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我做的好像总是不够好」,造成了 普遍性的焦虑。

大家只有往前冲,因为这时只有一个念头, 只有专心有用的事,才能比身边的人更快,而 要比身边的人更快,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

可这种缓解非常短暂,因为你向前跑,总会在前面遇到一个跑得更快的人…… 焦虑再度来袭,而似乎缓解焦虑的办法只有「那我再快一点吧,超过他」。

如此生活三十载 🎵~
直到大厦崩塌 🎵~

(不是!!)

放在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上,尽快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免得落后;尽可能看最有用的东西,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就成了许多家长选书的第一要义。
这种时候,如果我告诉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打轻松幽默,没什么知识也不讲什么大道理, 看着也不太累 ,马上场景就变得荒诞起来了。
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推荐「迷你棒」系列的现场……
「所以这是讲了个什么意思呢?」
当我给一个孩子讲完《沙锤肯定在这里!》,孩子爸爸突然发问了。
我一时难以确定这是问我的,还是问孩子的,但看孩子也没有要回答的意思,我只能抢答,这就是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最后结局大反转,比较有意思……

说着说着,对方的沉默让我也有些心虚了,赶紧补充,前面重复的情节,就把悬念拉得很足,所以最后孩子看完会觉得结局好有意思啊!
孩子爸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沉默着离开了。
这样的反应在诸如《一只海鸥,一群海鸥》《森林里有只大饿狼》《春日大聚会》《我不能不是一只贻贝》《看外面》《大树摇一摇》等等等等等诸多迷你棒系列的书籍阅读中以极高的频率反复出现。
如果孩子抱着书不肯撒手,家长也会明确地告诉 ta,这个对你来说太简单了,还是选那本字多一点的,那个更好一点。
此时虽然无奈,但也非常理解家长的执拗和选择,毕竟,阅读带来的短暂愉悦在对抗沉重的成长压力面前显得太势单力薄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没能被理解」「没有被选择」的书都会淹没,市集上也有一些 意想不到的奇迹瞬间:

01

童书的受众不只是儿童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结论了,可在现场亲身体会成年人沉迷童书的场景还是让人忍不住微笑。
就拿前面被很多家长诟病太过简单的「迷你棒」系列来说,在几次市集上,我都发现了对它爱不释手的成年人,而且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多。
有人喜欢它叙事的精巧结构,感慨反转剧情带来的兴奋;
有人惊叹原来还有人费力不讨好地出这种书,为了支持而买单;
有人喜欢它或疯癫或温馨的故事,以这太逗比 / 太暖心 / 太有创意了,好像我和我的朋友,要买来送礼或自留;
更有妈妈表示,我孩子倒是不喜欢,但是我喜欢,所以我要留一本(书市上还有一位爸爸很喜欢《我想去一个吓人的故事里》,结果孩子非要选另一本,他无奈自己翻看了半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像前面提到的《大自然》,也算是应了我们的猜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读,被喜爱观鸟的 up 主一举拿下,还自豪地表达他平常的自然观察法与书中作者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02

给书配音,就能收获一个手舞足蹈的孩子

书摊上少不了给孩子讲书的环节,这次感觉最惊喜的是《开餐厅,真容易》这本。

《开餐厅,真容易》也是「迷你棒」系列的其中一本,这书吧…… 也是没啥意义没啥道理的一本…… 就是俩大象计划着开餐厅,买这个买那个,结果最后餐厅没开成反而开了一个XX店的故事(具体最后开了什么店,就保留一点小秘密吧)。

但没想到,给孩子讲的时候,孩子特别开心。事后回忆,可能是配音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比如大象说,要开饭店,那得先有厨具啊

那就先来厨具吧,pi ā 叽!你看,厨具这不就有了……

最后店里东西放的太满了,没地儿坐客人了……

要不就不要收银员了, zi é r! 收银员没了

然后, ji ù ji ù! 把那俩大粉象服务员也解雇了。

r ó uer!

b é ier!

chu ā! chu ā!…… 叽!

总之,各式各样莫名其妙的拟声词就这样出现了。

小男孩听完之后有些激动,并表达了真挚的肯定:「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

然后他成为了第一个只单纯因为听着高兴就买单的孩子。(准确说,这是书市上遇到的第一位愿意仅仅为孩子的喜爱而买单的家长。)


03

孩子的阅读口味多样而奇怪,

尊重这些口味的父母越来越多了
前面提到那本有点邪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原本我们都担心插画太暗黑了,想推给那些想要补偿自己童年缺失的大朋友,但却被只是单纯觉得酷、最喜爱这种暗黑哥特风的小女孩收入囊中。

一个看上《大蛇》的小女孩(可能也就4、5岁?),好像并不在意故事是不是很温馨,只是因为喜欢蛇所以就买了。她的妈妈非常真诚地问,还有类似的吗?她就喜欢那种「恶心」「吓人」的,越恶心越好。

「那试试这个《我想去一个吓人的故事里》,有小鬼、女巫、大猩猩、恐怖古堡……」

好的,要了。
「再看看这个……《瞧这些病》吧?有些病看着还是挺恶心的……」

可以,很喜欢。

「刚那个《爱丽丝梦游仙境》……?」

哇哦,没问题!

不得不说,每一本书真的有属于它自己的命运和归宿,帮助它们与那位契合的读者相遇,也许正是我们这些编辑的工作吧。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
祝您周末愉快~

本文作者:
被杭州蚊子赏了一个大水泡的废废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欢迎进店看看我们的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