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至10月4日
,国家大剧院中国影史经典改编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乌鸦与麻雀》将在戏剧场启幕上演。
黄盈导演将延续其对戏剧与影像表达相结合的探索,在《乌鸦与麻雀》中并置、重组镜头语言与舞台语汇,最终在舞台上与观众共同建立起审美的“立体瞬间”。
9月20日下午,多家媒体走进国家大剧院第一排练厅,探班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中的话剧《乌鸦与麻雀》,演员们集中展现了剧中的精彩片段。
董汶亮、杨淇、郭烁杰、徐子瑄、区宁、王文杰分别饰演了剧中作为“麻雀”一方的“小广播”夫妇、华先生夫妇、老文人孔先生与女佣小阿妹,而“乌鸦”侯科长及情人余小瑛则由孙立石、刁倩芸饰演。
他们以精彩的演绎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沪上百姓群像,在他们的争执、盘算、反抗中,观众得以一瞥彼时通货膨胀、特务横行、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的动荡局面。
在搓麻将、轧金子、领户口米以及拿盘尼西林作为抵押的诸多市民生活细节中,话剧《乌鸦与麻雀》通过戏剧的形式将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浓缩进这栋狭小却充满层次的公寓空间之中。
演员奉阳、郎英博、姚宇、张学文则再现了昆仑影业的电影工作者,作为戏剧改编的看点之一,他们将穿插于原片故事中,在“跳进跳出”的舞台调度下,有力补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文艺实景拼图,并为整部剧赋予更加恢弘的视角:社会各阶级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讽刺喜剧《乌鸦与麻雀》诞生于在1948年到1949年间。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风云下,影片聚焦于上海的一栋石库门公寓,巧妙地编织起不同身份、阶级住户的日常生活,并以房子的归属问题穿针引线式地勾连起当时社会各阶级群像。寓言式的“乌鸦与麻雀”,既形象的展现了民众与国民党压迫者间的对抗争斗,也见微知著地隐喻着时代洪流的大势所趋。
此次戏剧改编由导演黄盈操刀,由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倾力演绎。本剧将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可贵地重现上海昆仑影业电影先驱的创作场景,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为改编核心,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焕新经典,赓续文艺前辈的血脉精神。
讽刺喜剧电影《乌鸦与麻雀》是由郑君里导演,陈白尘执笔,沈浮、王林谷、徐韬、陈白尘、赵丹、郑君里集体创作,在1948年到1949年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创作出来的影史经典。
这是一部如此真实的电影。没有正面战场的真枪实弹,而是通过解放前夕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真切地展现了新中国何以建立以及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前辈创作者在新中国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开始创作真正抒发人民心声的电影,这给了我极大的触动。
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提出的著名论断。这篇文章也是我和创作团队在创作各阶段反复阅读的文章。《乌鸦与麻雀》恰恰可以视作对这一论断的艺术实践:以石库门公寓的各家各户,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级。“麻雀”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房屋反抗“乌鸦”的压迫,最终取得胜利。由此以小见大地铺陈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众相,展现了新中国建立前夕反动统治阶级的摇摇欲坠和普通百姓的真实诉求。
因此,在排这个戏的过程中,我们全体创作者,都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一起回看当年的这段历史,更要一起回到七十五年前亲身感受它。
话剧《乌鸦与麻雀》,是继话剧《十字街头》后,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第二部中国影视经典改编系列作品,我们一直尝试着在继承先辈宝贵艺术财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戏剧演出是一次性的、稍纵即逝的、不可复制的观演体验。我们的审美感受源自每一个舞台瞬间的积累。电影则是对传统观看方式的一次可复制的技术革新,通过景别、角度、运动和蒙太奇,拓宽每个表演瞬间的艺术表现。
我们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以对电影文本进行戏剧文学改编为起点,进而在舞台空间中,把戏剧瞬间与电影瞬间融合、对立、组接、并置,打开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维度,最终与观众一起,建立一种审美上的“立体瞬间”。
欢迎您走进剧场,和我们一起回到七十五年前,感受那些动人心弦的瞬间。
了解更多电影《乌鸦与麻雀》的故事请戳↓
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乌鸦与麻雀》
演出时间:2024.9.29-2024.10.4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出品:国家大剧院
制作:国家大剧院
演出: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
创作背景:根据沈浮、王林谷、徐韬、陈白尘、赵丹、郑君里集体编剧创作的同名电影《乌鸦与麻雀》改编
感谢电影剧本著作权所有人陈虹、赵佐、徐伟光、郑大里对国家大剧院版话剧《乌鸦与麻雀》版权的支持
原著剧本执笔:陈白尘
编剧:黄盈、彭泽凌
导演:黄盈
舞美设计:张鵾鹏
灯光设计:韩东
多媒体设计:何思思
服装设计:宁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