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铅笔经济学
铅笔经济研究社,成立于2006年,是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我们的核心观念是市场经济、法治、有限政府、古典自由主义。我们致力于在中国社会宣扬和推广这些观念。同时,我们努力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节目单→ ·  16 小时前  
新华社  ·  “超级月亮”,准备观赏 ·  21 小时前  
新华社  ·  这条视频,看着看着就想家了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一个家最好的模样,就这三句话 ·  4 天前  
南方周末  ·  谁在给你爆打骚扰电话?卧底调查贷款中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铅笔经济学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中国拍不出来

铅笔经济学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6 12:16

正文

本文共计1329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最近又有一部电影火了。

《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一下子成了热门电影,瓣评分达到9.3,烂番茄也83,口碑和票房收入双双俱佳,我周边时有人推荐。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但这故事如果放在某些国家拍成电影可能会被批政治不正确了,父亲刚开始重男轻女,一心要个儿子,得不到儿子后,又将梦想强加于两个女儿,逼迫她们像男孩一样魔鬼式训练去学摔跤打比赛,完全父权男权欺压下的典型惨案。但故事背景是在印度,是在全世界女性地位最低国家之一的印度,那就不一样了,正如电影中一位14岁就被嫁人的姑娘说的,她羡慕两位主人公,她们的父亲是把她们当做人,一个有人格的人来看待,对她们充满了和男孩子一样的希望,而不是像她的家人一样,早早就把她作为一个物品,送出门给别人作为一个生育工具存在,而此时两位主人公才抛弃了对父亲的怨恨,知道了她们父亲的伟大和与众不同之处。

如果只看表面,这个电影也许只是一部很平常的励志电影,和大多数很多励志电影差别不大,主人公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喜悦和父亲不同寻常的爱,以及不忘对爱国主义的赞颂。这部《摔跤吧!爸爸》的故事并不稀奇,似乎想要赞颂的东西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可能说很俗套,但却收获了很多人的眼泪和感同身受。

反观国内,一部部国产大片,动辄上亿的投入,向好莱坞看齐的高价特效和演员片酬,不计成本的营销推广,却鲜少拍除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看完后却骂烂片之声不绝于耳?

印度的电影产业起步比中国早,特别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工厂宝莱坞几乎承包了印度本土电影市场,和好莱坞一样承担了输出文化的角色。以2000年为分水岭,印度电影逐渐向好莱坞靠拢,人文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换句话说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很多流行电影的骨架,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等,宝莱坞借助个人英雄主义的骨架,外加印度极其丰富的文化传统这张皮,一部部符合现代人类价值观的好口碑电影就此诞生。

反观国内的文化产品,大都缺乏人文主义的内涵,像中国的传统小说如四大名著一样,讲究大格局,不能太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作品里的人物都似乎顶着一张固定的面具,缺乏真人的灵魂,犹如京剧里的台上人物一样,脸的颜色决定了他的戏路,最后沦为在原先设定的人物框架内,执行剧情程序的道具而已。

在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这种作品确实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在人文主义思潮越来越成为大众共识的今天,这种作品再难引起大众的共鸣。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发展迅速,得益于播放媒介的增多,互联网成了很多影视投资人的试水之处,综艺节目由于受到的审查较少,已经先期发力,2016年可以称为中国综艺节目爆发元年,比如浙江卫视有20档节目上线,包括《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江苏卫视有15个季节目推出,广东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等各大卫视,加上各大视频平台推出的综艺节目,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2015年无法能比的。现在的综艺节目和以前的很多综艺节目不同,更讲究明星和网红IP的影响力,这是人文主义的一个标志,注重个人的情感感受,着力表现真实的人格,观众更有代入感。

相信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同仁,有了互联网这种媒介和渠道试水,很快就会找到这条符合现代共识的拍摄套路,能拍出全世界观众都能喜欢的优秀作品。

本文作者邵联敏为铅笔经济研究社小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

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回复“204”,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

回复“208”,重新理解市场(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

回复“209”,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