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知度,从 1997 年开始,每年的 4 月 11 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2024 年 4 月 11 日,我们即将迎来第 28 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
「和谐共生、美好生活」
。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第 2 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1]
。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标准疗法是左旋多巴,但长期使用易引发运动并发症
[2]
,包括症状波动和异动症,这些运动并发症可加重帕金森病患者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而且亦增加治疗难度。因此控制运动波动至关重要
[1]
。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欧美国家 60 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率达到 1%,80 岁以上超过 4%,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 1.7%,与欧美国家相似。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从 2005 年的 199 万人上升到 2030 年的 500 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2]
。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有:综合治疗、多学科治疗模式和全程管理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的原则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2]
。
疾病修饰治疗药物除有可能的疾病修饰作用外,也具有改善症状的作用;症状性治疗药物除能够明显改善症状外,其中部分也可能兼有一定的疾病修饰作用。疾病修饰治疗的目的是既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又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疾病修饰作用的药物,可能有疾病修饰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单胺氧化酶 B 型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type B inhibitor,MAO-BI)
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DAs)
[2]
。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将 Hoehn-Yahr 分级 3~5 级定义为中晚期帕金森病,尤其是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疾病本身的进展,也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运动并发症的因素参与。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既要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又要妥善处理一些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
[2]
。
帕金森病患者症状波动的处理原则,来自: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 年
[2]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涉及许多类型,主要包括睡眠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精神及认知障碍。非运动症状在整个帕金森病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某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异常(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便秘和抑郁可以比运动症状出现得更早。非运动症状也可以随着运动波动而波动(non-motor fluctuations)。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管理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的同时也需要管理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2]
。
目前国内外已上市的抗帕金森病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能药物以及非多巴胺能药物。多巴胺能药物包括:复方左旋多巴、DAs、MAO-BI、COMTI,非多巴胺能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抗谷氨酸能药物和腺苷 A2 受体拮抗剂
[2]
。
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均需要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原则上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剂量至获得满意疗效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每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应注意剂量和反应的个体化
[2]
。
MAO-BI
包括第一代 MAO-BI 司来吉兰常释片和口崩片(国内未上市)及第二代 MAO-BI 雷沙吉兰,以及国内尚未上市的双通道阻滞剂
沙芬酰胺(沙非胺)
、唑尼沙胺
[2]
。
甲磺酸沙非胺(Xadago)是一款帕金森病治疗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证实其能在短期内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波动,并可将疗效维持 2 年
[3,4]
,于 2017 年获得美国 FDA 批准
[3]
。
相比于前两代 B 型单胺氧化酶抑制(MAO-BI),
甲磺酸沙非胺是一款同时具有多巴胺能机制和非多巴胺能机制的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作为新型 MAO-BI,沙非胺对 MAO-B 的抑制作用选择性更强而且可逆,此外还兼具离子通道阻滞作用,能抑制谷氨酸过度释放
[3,4]
。
甲磺酸沙非胺于 2015 年在欧盟获批上市,2017 年在美国获批
[3]
,此后分别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多国获批。
据悉,该产品有望今年在中国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