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把男朋友藏蛋糕里的求婚戒指咬断了... ·  昨天  
一条漫画  ·  “网友被骗全过程实录??” ... ·  3 天前  
Kane的小K屋  ·  方便查阅的全部漫画目录 ·  3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38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神典与壁画!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这个新闻选题,新京报做了两年……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7-30 19:10

正文

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7月29日,新京报头版头条——《中轴长歌》,这是一个16个版的中轴线特刊。


2022年就奏响了前奏的《中轴长歌》,终于在两年之后迎来尾声。


作为一个持续两年的新闻产品,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什么叫 “历久”“弥新”。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特刊内容

01

两年回望——“历久”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在新京报网搜索“中轴线”,你会得到约450条结果。这意味着新京报对于“中轴线”相关的新闻,已经持续关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选取的报道角度也各异,从历史到建筑,再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经济活动,都从各方面展现着中轴线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


申遗成功结果发布当天,新京报动新闻发布《中轴长歌》系列视频,29日,《中轴长歌》特刊见报。



动新闻“转动中轴”系列策划,立项始于 2022年7月 ,一期包括报纸版面长卷、互动H5、360度全景VR视频等产品形式,综合运用文字、图画、音视频等多种手段,立体形象地重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 永定门、天坛、正阳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6个点位的风貌。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的推进,为了继续讲述中轴线故事,让更多人能通过中轴线文化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动新闻在“转动中轴”一期的基础上,将剩余的 万宁桥、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太庙、社稷坛、先农坛 8个遗产点位,进行了补充制作, 完整了《中轴长歌》系列策划。


在3D重建的环节,建筑物相较于一般的新闻场景的重建,需要更注重细节的还原。新京报首席三维动画师魏雪东(三维组负责人)提到,“建筑物本身体量大,细节多,要保证重建的精确度就非常重要,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


动画师在根据点位进行分配之后,马上就会进入素材准备环节。海量的不同角度的建筑物图片资料的搜集只是第一步,根据这些图片,制作出初版的粗略模型后,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填补,考验的更多的是耐心和责任心。


这个过程中,给魏雪东印象最深刻的是 “万宁桥” 点位制作中,对 “镇水兽” 的还原。由于能够找到的素材十分有限,动新闻编导和动画师两次前往万宁桥实地踩点, “对着镇水兽无死角拍摄” ,第一手资料的获取,给后续的重建工作扫清了障碍。


△反复踩点积累的素材让“镇水兽”得以逼真重建


同样经过反复现场确认的还有 “先农坛” 点位。虽然历史上和天坛左右对称,形制相当,但现存的公开资料有限,且相对碎片化,对完成整个先农坛建筑群来说极具难度。动画师和编导实地探访后,积累了百余张清晰的素材细节,将太岁殿、宰牧亭、观耕台等先农坛主要建筑进行重建,最终呈现的产品细节完整精致,远超预期。


△3D重建的“焚帛炉”细节完整精致


从2022年6个点位的初版作品,到全部完工的完整版,两年之间,技术的进步也让《中轴长歌》进行了 迭代


27日发布的版本中,3D、360度全景VR视频、AR、AI等呈现形式,从平面到全景,为读者带来了交互感更强的视觉体验,《中轴长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技术大融合” 的典型案例。

02

10天冲刺 —— “弥新”


7月19日,动新闻团队接到特刊任务,要求在申遗结果发布后以特刊形式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29日,新京报 《中轴长歌》特刊 发布,16版特刊“一版一点”,带领读者沉浸感受这条绵延700年的古都大动脉的同时,也在技术加持下,让读者读到了更多“中轴线”背后的故事。


动新闻资深编导王瑾用 “举全组之力” 形容这10天的 “战斗”


14个重点点位(除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由14名编辑用抽签的方式各自领走,各守阵地。


每一个点位的编辑都有大量内容需要核实,除了参考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资料,还要吃透近百页《申遗文本》以及至少两本专业书籍。编辑们 刨根问底 的看家本领,在这10天当中尽数发挥。


作为特刊内容统筹的王瑾和徐文思,承担了全部版面稿件的审核工作, 审稿到凌晨 ,成了项目开工前几天的日常。而统筹整体版面制作的郭凯鸽则化身 “时间管理大师” ,将14名编辑与创意设计部师春雷的对接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项目进度表上,每一部分的完成都落笔有痕


内容上版后就要“磨标题”了。如何让所有的版面有整体性和系列感考验的不仅是经验还有耐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