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反派影评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党同伐异,猛于炮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阳日报  ·  宠粉,贵阳是认真滴!看《哪吒2》,就来贵阳! ·  22 小时前  
贵阳日报  ·  宠粉,贵阳是认真滴!看《哪吒2》,就来贵阳! ·  22 小时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哪吒的粉丝们:福利来了,免票/半票! ·  昨天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哪吒的粉丝们:福利来了,免票/半票!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反派影评

【隐形说】影界丛谈3:“互联网+”能否给电影带来一片艳阳天?

反派影评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28 23:18

正文

编者按:

在《 变5 》那期节目中,我说电影如此下去会“阵亡”。如果你觉得危言耸听,不妨来看常驻嘉宾“隐形”这篇最新专栏。隐形系统的论述了 电影作为大众媒介走向“穷途末路” 的可能性 。我想说,这不是什么“居安思危”——看看《变5》节节败退的票房吧,再看看中美两国日渐走低的影市数据,或许我们都到“居危思危”的时候了。

本期作者:

隐形 青年编剧,共参与15期反派影评长节目,并作为“反派马后炮”的主要控场之一,参与过16期“马后炮”栏目。此外 ,还撰写过 2篇 专栏文章。

前一阵,和一个搞互联网创业的朋友聊起他的项目,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老张:你知道吗,现在互联网那帮人都疯了!

我:现在才疯?

老张:更疯了!

我:为啥?

老张:你看他们搞“互联网+”啊!他们加了金融,加了教育,加了医疗,加啥火啥。可是这帮孙子现在犯难了,因为他们发现,到了“互联网+电影”这儿,突然他妈加不动了!你说能不疯嘛?!

我:“+”不动就别“+”了呗,谁也没逼着他们“+”。再说了,现在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还小吗?

老张:我操!这他妈是机会啊!你说的那都是边缘渗透,小打小闹的事。谁不想抓住先机、触及核心啊?!我觉得他们丫“+”不动那是因为不懂,咱可都是学电影、干电影的出身啊!“互联网+电影”这事儿啊,还得咱们干!这要是“+”成了,那可就是一片新天地啊!

我:这……

互联网行业是不是对所有传统行业都垂涎欲滴、饥渴难耐我不甚了解。但电影行业的动向我还是略知一二。这二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打出了“互联网+电影”、“五屏联动”、“生态电影”的旗号,都跟盼着闺女嫁人似的,巴不得赶紧结上这门亲事。 图注:上这位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曾口出狂言“以后电影不需要编剧!”

仿佛咱们小家碧玉的电影业,只要嫁给互联网,就能靠着联姻迈上新巅峰,实现阶层跨越,完成产业升级。咱家闺女过了门儿,那准保就能迎来一片晴朗的艳阳天!

可是这搭伙过日子的事纯靠硬怼那能行吗?就算生怼成了一家子,这日子能过舒心吗?

作为电影业的娘家人,咱竟看着姑爷长得体面兜里趁钱,可咱是不是也琢磨一下,他这满世界瞎逮谁跟谁“+”,有没有“+”出点儿什么不光彩的毛病?身子骨虚不虚?这些事情不搞清楚就把闺女往外推,到头来闹心的还是咱自己。

不怕各位笑话,我本人就曾在一家标榜着“互联网+金融+电影”的公司供职。“三人行”的买卖,您看看热闹不热闹?可到头来,我们这财大气粗的公司,居然因为生了一部票房7个多亿的“盈利”电影,把市值上百亿母公司搞垮了,其可怪也欤? 所以,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咱们还是得叫叫真儿!理一理这门亲事究竟合不合适,贴不贴谱儿?

遵循“不是怕老婆而是尊重老婆”的治家方略,作为男方的互联网先就得放低姿态,拿出点诚意,踏踏实实地搞清楚丈母娘家的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

自上世纪以来,这个逼格甚高的问题从未让学界、业界消停过。 争论了大几十年,虽没得出什么一锤定音的结论,倒是有如一把利剑,为电影划出了“艺术”和“商业”两大阵营。

从此以后,高大上的艺术电影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和细分受众,以欧洲电影业为魁首;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电影则唯好莱坞马首是瞻,自此以后江湖路远,各玩儿各的。

这个问题就这么在电影史上小心地“滑”过去了。

有人会说了,你们门儿里人自己都没扯吧清楚的难题,如今拿出来难为人家,这不是存心捣乱、瞎搅和吗?!

我觉得这要看您站在什么角度理解它。如果是像理论研究者那样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那可真不是咱本意。可站在产业融合的角度,以分析趋势、细批流年的姿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难。

随便找一个我系同门,只要他上学时还算认真,就能给您一个比较简洁的答案—— 所谓电影,就是在一个封闭幽暗的空间里,1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与若干人共同进行的一次观影“体验”。
如果把电影算作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这个答案确实非常精准,影院售票是电影盈利的核心环节,人们之所以买票入场,是因为需要通过观影行为,满足某种期待。制发放三个环节在这个节点上达成融合,与电影有关的一切工作都最终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体验感受”。良好的观影体验为影片大卖提供基础,而糟糕的体验往往会导致生意失败。

那么复杂的问题被这四十多字一概括,是不是还挺像那么回事?在这个答案中“电影”是一种“体验”。所谓电影生意,其实就是一种“体验经济”。

那位又说了,“互联网”+“体验经济”,门当户对,多般配?!那赶紧入洞房吧!

要我说咱别着急,我们要警醒的认识到这个答案中的局限性。 前不久的戛纳电影节上, 评委会主席阿莫多瓦以“金棕榈不应颁给网大”为理由,抹杀了奉俊昊的新片《玉子》的评奖资格

对于这个主观色彩颇为强烈的论断,我个人是为奉俊昊叫屈的,因为他的影片虽然采取了“网(络)银(幕)”联动的形式播出放映,但它毕竟还是符合我对电影定义与理解。 不过,看看需求旺盛的网大市场,以及越来越多的真人秀大电影。我们不难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大量符合电影规格的视听产品找到更新的盈利模式,彻底脱离影院放映的桎梏。而影院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也必将引入更多元化的视听服务内容,例如直播、 VR

这带来一连串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在电影院放映出的就一定是电影吗?而那些以电影规格进行拍摄却只在移动互联网终端投放的,就一定不是电影吗?那么电影的标准何在?电影究竟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这个学术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全行业都不能回避的产业问题。

把时间轴往后再拖动几十年,当您的孙子、重孙子渐渐长大成人,由于VR技术的发展,他们不再通过真实的接触来获得感官经验。 他们很难养成利用大块的时间,去连续不断的观看一部视听产品的观影习惯。社交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线上活动,文化教育也变成了立体化包裹式的互动行为。“影院观影”对于他们的距离比起京剧舞台之于我们恐怕更是弗如远甚。

影院观影作为一种“体验消费”总归需要文化氛围和社会风俗的滋养。不知那时北京城里还有几家和今天一样的“传统影院”,如果侥幸找到一家,充斥其间的,想必也都是我们这样一把年纪、头顶白毛儿的怀旧老人吧? 等到科技再也不能维系我们衰老的身体,今天的电影业会不会和我们这批老混蛋一起谢幕?倘使她换了一种形态继续存在,关于电影是一种“体验”的答案是否依旧能够成立?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关于“电影是什么?”的定义与标准其实已经日趋个人化,要不同样身为国际大导的阿莫多瓦和奉俊昊怎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你所理解的电影可能和我心中的答案风马牛不相及。 虽说“存在先于本质”,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思考的理由,因为只有认清了电影当下的属性,我们才能看清它的演变方向。

说到这里,我也只能以我浅显的思考对“电影”下一个定义。我认为电影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仪式。

历史不断发展,世界和平和信仰自由成为了全球总体趋势。体育运动代替了战争,而文艺娱乐则接棒了宗教。

君不见演唱会上癫狂喧闹的歌迷?君不见不远千里、耗资甚巨前往日本购置手办的宅男?还有那些朝圣一般,亦步亦趋、三拜九抠膜拜偶像的粉丝。凡此种种都是一种当代信仰的狂热表现。 文化娱乐填补了宗教坍缩后人们精神的空缺,而人们还是以同样的行为体现着他们对于信仰的执着。

电影就是其中一支颇具影响、信徒众多的教派。像其他教派一样,它的存续依靠的是也是仪式。前文所说的“体验”不妨可以被解读为“仪式感”的获得。只是,这种仪式往往并不以那种狂热的形态进行。

电影的仪式又是一种什么样貌呢?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冯小刚导演在上影节的发言。 我认真看了他的言论,只有其中一点我非常认同——“观众不是上帝”。但我也不认为观众和创作者就是对手,在我的理解中二者更像是虐恋情侣。创 作者手执皮鞭与蜡烛,而观众则匍匐低首忍受鞭笞和烧灼 快感由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共同获得,本质上没有高低之分。能被当做上帝信仰的其实是这项不足为外人道的“癖好”本身。因为这项游戏不是一味索取与获得,它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艺术。可下手太黑太过自我的施虐者一定会搞出难堪的局面,而一位不尊重“电影”(规则)和创作者(施虐者)的观众也不会从中获得乐趣。这种独特的互动过程就是电影所特有仪式感,充盈视野的银幕和幽暗的环境都是为了让你融入仪式,它需要双方在特定的环境中进入特定的角色,隔着银幕的屏障达到精神上的共融。除了规则(即仪式本身)以外,余者皆为信众(或称仪式的组成部分)。 而谈及电影的文本本身,也完美的贴合了这种仪式感。当观众走进影院时,影片早已变成了不容质疑、不可变更的“经典”,观众只能被动式的接受,或自行从仪式中撤离。你有任何异议或情感触动,只能在散场之后借由其他渠道进行抒发,而这些却无法改变影片本身。

在“电影”这个大宗教派下,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分支出了许多细小的支派。由此又引发了“宗教仪式”的流变,以及对“教义”的不同解读,这些导致了“规则”的差异。就像雷普利描述的印度观众总要跟着银幕上的歌舞片段载歌载舞(详见《 我的印度之旅1 》);而艺术影院的观众则一定要坚持字幕放完才会退场;漫画迷、原著党会在他们看到的致敬段落集体鼓掌。这一切都是不同“仪式”的环节与要素,而这种仪式需要在影院这个特定的宗教场所进行。哪怕你购买了碟片或点击了下载按钮,选择独自在家礼拜,但你的脑海中还是会完整的保留一套宗教仪轨,在你的潜意识中还是有一个幽暗封闭“教堂”,使你获得一种虚拟的“仪式感”。我们也不难发现,那种反复暂停甚至耗时几天才完成的观影经历,往往很难让你全情投入,并从中获得由感官至心灵的触动。

如果我们把“电影”比作“罗马公交”,那互联网则是“新教”。熟悉西方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宗教改革”往往发生在新兴强国(英美)或思潮纷杂、亟待统一的地域和时段(德)。而其变革过程也往往激烈而动荡(三十年战争)。这也就无怪乎,唯今日之中国“互联网”被如此推崇,其所掀起之波澜如此浩瀚。

几年前为了完成我的硕士论文,我是青灯黄卷,穷经皓首,希望能借助别人的论述,为当下的互联网经济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可所见之言论无外乎打鸡血式的洗脑传销,直到我在网上搜到一篇简短的杂文,才忽觉茅塞顿开。现摘录一段于下,并附原文出处,以供诸君参阅:

什么是那个决定着互联网思维的生产方式呢?这里不能完全展开,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找找感觉。大约在2004年前后,我陪同美国学者派恩到清华大学,他讲体验经济,我做中方点评。我知道派恩还是“大规模定制”的首倡者,所以顺便向他请教。他说了一番话,大大出乎我所料。他说许多美国人错误地理解他发明的大规模定制一词。他本意是,大规模指工人,定制指农民。大规模定制是指把工人和农民各取一半,取农民定制的优点,去掉规模不经济的缺点;取工人大规模的优点,去掉不能定制的缺点。这意思相当于说,互联网生产方式,实际是一半农业生产方式,一半工业生产方式,各取其优点的一半,去掉缺点的一半形成的。 (摘自《从马云的互联网思维说开去》作者姜奇平《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09日02版))

如果说,大规模定制是互联网经济的特性,那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于文化娱乐的特点又是什么呢?顺着作者思路并结合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向下推演,我认为互联网对于传统文化、娱乐行业的作用在于解构和重组。

一方面互联网在消解传统娱乐业赖以生存的仪式感,另一方面将其以更包裹更交互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它不在需要任何人、任何规则去扮演上帝的角色,因为它在不断的告诉受众——你即上帝。你喜好什么,它便提供什么。

其他行业不好说,但互联网确实已经通过大数据、UGC、多屏联动、甚至弹幕等方式对电影的规则、仪式感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它通过改变规、消解仪式进而对影片生产及电影文本产生了逆向变革。

观众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观众说要有鲜肉于是便有了鲜肉,观众说要有IP,于是IP横行。 对于产业和经济互联网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进行优化重组,但对于文化艺术难道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优化吗?

纵贯电影发展历史,大规模生产的好莱坞工业时代曾经存在,但广泛普遍的定制型生产却从来未曾出现。时至今日电影讲的也只是“市场细分”而非“精准定制”。这不仅是因为电影生产是耗资巨大的集体创作成果,更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需要创作者或多或少的作者特性作为支撑。

我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自己负责的项目被公司放在机器里“跑数据”。所谓跑数据,是指通过AI(人工智能)对电影相关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打分测评。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生产方式与票房公式又有什么差异?但是,业内确实有某些公司在采取这种方式决定项目的兴废,逼得一些创作者绞尽脑汁揣摩如何“跑赢数据”,而非将精力投放在创作本身上。当然,在一些人的概念中,“跑赢数据”本身就是创作的一部分。(大数据不是没用,关键在于怎么用?暂且按下不表,下篇再聊。)

如果说大数据还只是一种间接打破银幕边界的行为,弹幕电影的产生则变成了一种更为直接、形象的例证。一部影片采用弹幕方式放映实际就已经改变了观影的性质。一部带有弹幕的电影已经变成了另一项作品,而非原先的影片。观众在进行弹幕互动的同时,实质已经参与到了创作之中,因为弹幕本身就是弹幕电影文本的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创作与生产正是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完成的。我们甚至可以说,1号影厅放映的《A》片弹幕场与2号影厅放映的《A》片弹幕场完全是两部“电影”。这倒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定制”。但也必须明确的是,当一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那必然是变成了另一种事物。

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测未来,只能根据已有现象推导趋势,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只大锤分别从观众席和幕后飞速地砸向银幕。如果技术持续发展,社会继续演进,直至带有虐恋色彩的仪式感被彻底消除,观众可以直接决定银幕可以呈现何种内容时,人们会恍然发现,他们的眼前不是“灾难”便是一片“空白”。

离题万里的说到这里,总算是将我对“电影”与“互联网”的理解与认识阐述完毕。如果您耐着性子读到了这里,我们就马上聊一聊两家联姻的事。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电影是个烈性子的姑娘(还有特殊癖好),看着虽然有容乃大,但也绝不是你想咋样就咋样的,玩过火了就死给你看!可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人人都是上帝的时代必然到来,不跟他好就把你打入冷宫,变成小众文化,岂是螳臂当车之徒所能阻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