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再见了,南城孩子的童年记忆啊!伤心! ·  3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北京有降雪!温度偏低→ ·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像云朵一样软!好吃到连吐司边边都不放过 ·  4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免费!2025北京两癌筛查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相关阅读丨薛龙春《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1-01-28 09:13

正文



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描述、细致的分析,薛龙春告诉我们,“碑痴”黄易何以凭着几纸拓片,不断撩拨着乾嘉思想文化界的神经。

——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薛龙春为我们贯连勾勒出一个充满细节与温度的乾嘉金石学世界,他不仅复原了那些被遮蔽的历史,也复原了那些被漠视的情感。

——黄一农(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教授、

中研院院士)



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薛龙春 著

平装,303页,图212幅

82.00元 2019年10月

ISBN:97871080657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薛龙春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2018年秋学期,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主要研究16—18世纪中国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主要著作有:《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2013)、《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2019)、《王铎年谱长编》(2019)、《王铎四题》(2020)等。


空·



作者的话



1777年年底,黄易报捐成功,将由直隶之任山东,在临别时给丰润县知县潘应椿的信中,他深情地写道:“金石古欢,世有几人,能不神依左右耶?”古欢是指老朋友,但在黄易的语境中,也指向与古为徒,在金石拓本的摩挲与研玩中,他们也获得了与往昔交流的乐趣。将黄易与乾嘉金石学人以及那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在讨论乾嘉金石学与考证学时,人们对于政治-社会因素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对于其间的乐趣,却关心甚少。


听一听黄易于嵩山发现一“马”字的惊喜,再听一听翁方纲获知《郭有道碑》已无一字的叹息,也许我们才能回到那个特殊的情境之中,对他们予以同情的理解。

—— 薛龙春



内容简介



人称“司马小松”的黄易(1744—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最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金石亦时尚”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策略,以及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重构了乾嘉金石学的社会生态样貌。


封扉书名题字为黄易手迹;封底印章为邓石如铁笔。



目  录



自 序

图 版
引 言
第一章 金石拓本
第二章 信息渠道
第三章 征集网络
第四章 回报方式
第五章 经典化
第六章 共同体
结 语
附论:十八世纪后期文化商品的价格
——以黄易的朋友圈为中心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收藏的门槛


《古欢》第六章“共同体”节选


文丨薛龙春


历来的文人收藏,以书画、法帖、图书为主要对象。明代中叶以来,在富庶的江南城市中,艺术品消费渐渐展现出活力,收藏书画的风气非常浓厚。黄易所在的浙江,嘉靖年间出过宁波范氏与丰氏等重要藏家,他们不仅藏书,也收藏书画、碑帖与印章。万历年间,嘉兴一地又有项元汴(1525—1590)、李日华(1565—1635)、汪珂玉(1587—?)等一批大鉴藏家先后崛起。


将碑刻拓片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很可能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事。《华山庙碑》因唐人徐浩(703—783)《古迹记》定为蔡邕所书,素为士林所重,但后来人们在碑上发现了“郭香察书”的署名,说明此碑并非出自蔡邕手笔。即使如此,比之绝大多数无名氏碑刻,《西岳华山庙碑》因有书丹者姓名,仍有一定的优越性。此碑在明嘉靖年间的一场地震中震毁,它的墨拓仅有三种存世,其中一张是整拓,曾为宁波万卷楼主人丰熙(1468—1537)收藏(称四明本);另外两份为剪裱本,一为明代华阴东云驹、东云雏兄弟旧藏(称华阴本),后来赠送给郭宗昌;另一份曾是明末清初长垣人王鹏冲的旧藏(称长垣本)。入清以后,四明本经全祖望(1705—1755)、钱东壁、阮元等递藏,华阴本经王弘撰(1622—1696)、朱筠等递藏,长垣本则经宋荦、陈崇本、成亲王(1752—1823)等递藏。《华山庙碑》三种拓本为著名学者有序递藏,其意义非同一般。


汉《西岳华山庙碑》华阴本 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收藏在明清动乱中出现了一次意外的大规模流动,趁着南方旧家的衰败以及北京内府收藏在1644 年春天的流散,袁枢(?—1645)、王镛(?—1652 以后)、孙承泽、王鹏冲、梁清标、耿昭忠(1640—1686)、耿嘉祚、王永宁(?—1672)、张若麒(?—1668 以后)、张应甲等北方收藏家先后崛起。至乾隆一朝,由于人主对于书画的强烈爱好,许多重要的书画收藏源源不断由民间汇入内府,清廷还组织力量完成了《石渠宝笈》与《秘殿珠林》两部大型图书的编撰,对内府收藏进行了一次规模性的清点与著录。


尽管有人仍专力于书画收藏,但要获得令人惊艳的宋元名品,已是困难重重。安岐(1683—1745)那样的大收藏家,留给后来者的,是难以企及的高大背影。书画的价格也颇为惊人,乾隆内府购入安岐旧藏黄公望(1269—1354)《富春山居图》时,花费了2000两银子。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收藏活动难以持久。而刻帖的价格也相当昂贵,在康熙年间,孙承泽卖给王鸿绪(1645—1723)一部《太清楼帖》,以100 两银子成交;乾隆时期,有人售卖孙承泽旧藏《澄清堂残帖》,索价达到300 两。毕沅收购宋拓《圣教序》与旧拓翻刻《周季侯碑》,则花费京平银200两。像黄易这样少年清贫、以刑名之学游食莲幕的普通文人,这样的投入难以想象。


就我们所知,黄易年少时也曾将名人书札与《兰亭》刻帖作为收藏目标,但自1770 年代开始,他的收藏重心渐渐转向了金石拓片。古书画实在难得,即使有幸相遇,价格也昂贵异常。黄易晚年以金石收藏大致完备,重新投入书画收藏,所收也只是名人书画扇面,许多还是当朝书画家的作品。这一方面或与扇面便于装册庋藏有关,另一方面黄易一定也考虑到价格和他的承受能力。嘉庆初年,黄易的经济状况异常糟糕,因为没有买山之资,即便屡屡患病请假,他也不敢轻易放弃如同鸡肋的五品官位。


汉《熹平石经残石》 黄易旧藏本 故宫博物院藏


汉《范式碑》 黄易旧藏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与书画相比,人们收藏金石拓片的机会要大得多(除了像《华山庙碑》这样的名碑),且价格相当低廉。1777 年秋日,黄易在京从董元镜处得到三段《石经残字》的宋拓本,只帮董氏出了一份嫁妆的费用。倘若换作宋人书画,或是宋拓《阁帖》与《集王圣教序》,价格将是这笔费用的数百倍。拓片也是古代的文字与图画,但价格比之书画、刻帖,实在是低到了尘埃里,因而大多数人都能够买得起,也就都有机会收藏。而且黄易游宦的直隶、山东等地,古代金石非常多见,那些扑倒于乡野莾榛间的古碑,制作拓本甚至只需要花费纸墨与人工成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最爱大北京  ·  北京有降雪!温度偏低→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像云朵一样软!好吃到连吐司边边都不放过
4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免费!2025北京两癌筛查来啦!
3 天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TED| 蚂蚁的神力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TED| 蚂蚁的神力
8 年前
日喀则在线  ·  索朗扎西新歌【太阳姑娘】
8 年前
健身课代表  ·  女生被舔mimi到底是怎么样的体验?
8 年前
陈初四  ·  中国大陆被禁止公映的100部电影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