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妞们推荐了日本NHK教育台的两档节目
,《像乌鸦一样思考》,《毕达哥拉斯装置》
(这2篇推文的链接我放在文末了)
,芊芊很爱,我推荐给大家后,也都说脑洞超大、看得直上瘾。
最近我发现这个金牌制作人的新一档节目也推出了,就赶紧拉着芊芊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
而且芊每次看完他的节目,都要动手做做里面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比如这个就是芊做的自动上楼机。不光整明白了类似这种玩具是怎么运作的,还知道了不管手摇柄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摇,小球都是上楼。
这个新节目叫
《TEXICO》
,日文片名直译是“程序设计的思考方式”,一共10集,每集10分钟,我刷完之后发现,这次的主题,比前两部作品更接地气。
比如这个卫生间的门锁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呢?
原来它是“门锁+置物”二合一的设计:
进来的时候,可以把手机、钥匙这种小物件放在上面;
当开门要走时,就会注意到上面还有东西,不会丢三落四了。
这个被设计好的步骤,就是节目要孩子们思考的程序设计。
虽然片中是日语中字,但因为难度不高,我觉得5、6岁的孩子也能懂个大概
(父母给解读一下当然更好)
;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完全自己能看了,像芊芊还老爱一个人“偷看”,完了跟我嘚瑟下里面的逻辑魔术和编程人什么的
。
妞们可能跟我一样,看到 “程序设计”这几个字就觉得挺高大上、驾驭不了。不过我在实际看完节目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程序设计。比如孩子们都做过这道题:
小明家里来客人,妈妈让小明泡茶,小明需要:洗水壶1分钟,烧水10分钟,洗茶杯1分钟,买茶叶5分钟,放茶叶1分钟,小明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呢?
答案咱都知道,需要把时间进行最优分配,其实这就是经过思考的程序设计。
因此我觉得这部片子不仅好玩,而且潜移默化让孩子知道如何有序的、高效的思考,才能在各方面优化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我就带妞们也来看看,这5个思考方法都是什么,我和闺蜜家的孩子们看完,又都有什么样的想法。
1. 分解之后再思考(分解)
这说的是,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要拆成一步一步的按顺序思考;如果刚好在当中能找出一些规律,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节目中有个版块是“逻辑魔术”,有一集是把骰子这样摞起来,魔术师可以快速算出露在外面的点数之和。
之所以叫“逻辑魔术”,就不是简单的靠手法儿来致胜。比如这个魔术的思考方法,就是把一摞骰子分解成一个个的去看,先是注意到:每个骰子相对两面的点数之和都是7,四面之和就是14,然后用 “14+顶面点数” 就能知道这一个骰子露在外面的点数之和。
那如果是N个筛子摞一起,就是 “N*14+顶面点数”,所以能很快就说出答案了。
这个就和咱们小时候玩“数字华容道”很像,刚开始找不到方法,看哪个位置离得近就放哪个,结果老是放好这个跑了那个。后来咱们一行一行去摆,就发现,其实只要学会摆好第一行,后面每行都是一样的方法。
2. 对流程的排列组合进行思考(组合)
像前面说的沏茶问题一样,一步步做也能做完;但是如果改变下工作顺序,就会做得更快,也就是提高了效率。
看过《像乌鸦一样思考》的妞们肯定记得这几个小人儿,这次他们是“分步小兵”,追求高效完成工作。
比如这一集里,小兵负责收起火车座位上的枕巾+调转座椅方向,如果按顺序一个个收,再转动座椅方向,需要6步,效率偏低。
但是重新设计流程后,只需要4步,效率就提高了。
闺蜜说,她家看完这集的那天,晚上收衣服,她就看见孩子每叠好一件,往柜子里放一件。于是问孩子:“你这样一趟一趟跑多累呀,有没有像分步小兵那样,节省力气的办法?”
孩子回想了一下平时妈妈和奶奶叠衣服的样子,突然“茅塞顿开”的说:“所以你们都是叠好一摞,再一起抱去柜子里。”
后来孩子又看了“分步小兵”搬箱子这集:如果直接把箱子一个个搬过去,最终的摆放顺序和初始时是相反的。
如果借助小推车,不光搬得省力,还不会打乱顺序。
孩子得意的说,这就像她现在叠衣服的时候,会先把厚衣服挑出来叠,这样叠一件摞一件,直接就是厚的在下、薄的在上,很稳。
闺蜜说,原来觉得这些生活经验就是老辈儿传小辈儿,照着做就行了,也没想过为什么。但现在发现,有时候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她非但不照着做,还觉得你啰嗦……反而是孩子经过思考后,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更有成就感。
3. 发现规律(概括)
这个方法是说,很多类似的事物间都有共性和规律,要利用规律把事儿做巧,而不是闷头傻做。
节目中有个“小山田部长”,他要复印一个2页的文件,印100份。但印出来之后发现源文件放反了,100份复印件是按“212121……”的页码排列的。芊芊
(还有我)
下意识的反应就是,那得手动一页页的重排呀。
没想到节目中给出的方法是,把第一张挪到最后去,直接就变成“121212……”了。
闺蜜说,她家孩子也是利用类似的规律“聪明”了一回。咱们都知道,孩子看的那种英语分级读物,都是小薄本,一个级别就一堆,闺蜜家是拿个筐放这些书。孩子每次抽出来几本看,完了就随便插回去;当这筐中超过一半的书都看过后,孩子每次找新书就得翻半天。
后来受到“小山田部长”的启发,孩子就琢磨出来,每次只从前面拿新的,看完了就按序号排好、放到最后去,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倒出来翻找了;而且整体的顺序也不会变。当再次看到第1本时,就知道这筐都看完了。
4. 把重要的东西抽出来考虑(抽象)
我发现孩子无论做题、还是处理生活中的事时,都有过“被过多信息缠绕”的情况,如果能掌握“抓重点突破”这个方法,会受益很多。
像节目中每集开头都出现的跳舞鱿鱼,是桌下有两个三角片,配合鱿鱼脚底的磁铁,做出来的效果。
但是如果不说答案,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下手呢?节目中做了很好的演示:去掉鱿鱼头、弯弯的腿所有这些不必要的信息,只保留脚下的6个磁铁块,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两个三角形在运动。至于三角形是怎么动起来的,那就是后话了。
我想起前段时间和芊芊一起做的张拉结构球体。当时她看着网图,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就引导她“去掉”那些皮筋,先考虑小棍儿是怎么摆放的。她发现这些棍儿之间的平衡、垂直关系后,再去套皮筋就容易多了。
5. 在脑海中过一遍流程(模拟)
我特别喜欢节目中“模拟练习”这个版块,它会先给出一些道具和设定,然后问接下来会怎么样?孩子不可能马上准备出一样的道具,只能在脑子里想,这个东西运作起来,先是什么样、再是什么样、最后会怎样,跟过小电影似的。
在第一集中,移动的小车在撞上大门后,就变成轨道在运动了。
那当轨道变成圆形,旁边又多了个坡形零件时,会怎么样呢?
芊芊能想到的是,当小车撞到门时,轨道开始原地转圈。但是她不确定那个坡形零件是干嘛用的,就随便说了个答案“车和轨道都不动了”。而节目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到了第二集,介绍路灯传感器,当它感知到周围光线变暗时,就会控制开灯:周围光线变亮时,就会关灯。
那为什么传感器要装在灯杆后面呢?装在前面会怎么样?这次芊芊有经验了,脑中的流程图就想得很完整:传感器检测到周围光线变暗,路灯开→因为路灯开了,传感器检测到周围光线变亮,路灯关→因为路灯关了,传感器又检测到周围光线变暗,路灯开……所以路灯会一直循环开关。
我觉得这个思考方法告诉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模拟场景的方式去推断。至于能不能模拟出最后那步,是随着她长大和有更多的经验来决定的,倒不是现在要求的重点。
我闺蜜也是特别有感而发,说她家孩子最近开始学习定向越野。前几次活动,老师一吹哨,孩子就冲出去,然后边跑边找点,经常跑着跑着就迷糊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后来孩子就想招儿,也学着哥哥姐姐,先不急着跑,而是看着地图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从①点到②点这条路上,我会经过几个路口,路上会看到哪些标志物,②号点标旗是在挂在什么东西上……之后孩子一边跑,一边把看到的和脑中的画面结合,即使有错误,也能很快知道错在哪儿,整体速度提升了很多。
整个节目刷完,我的感觉就是,“分解-组合-概括-抽象-模拟”这5个思考方法,都是在帮孩子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会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就能又快有准的解决问题。
这部片子的观看方法:
在公号首页对话框回复“
程序
”,就可以获取观看链接啦。
最后,把NHK的这3档金牌节目再给妞们捋一下,
戳蓝色字
可以直达另外2个节目的推文哈:
-
《像乌鸦一样思考》
:针对物理现象,用“观察-假设-实验-研究”的方法去解析。
-
《毕达哥拉斯装置》
:针对程序和自动化,让孩子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程序设计。
-
《TEXICO》
:也是针对程序和自动化,教孩子在设计程序时的5个思考方法,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The End—
p.s:所有我写的育儿文章已经有目录了哈,查看往期的文章,按下面的方式就可以获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