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四那天晚上八点多,老师发来消息,说儿子用杯子砸了同学的头,现在还疼,让我问问孩子咋回事儿。
我立马把儿子叫过来问他为什么拿杯子故意砸别人,他坚定地说自己不是故意的。
我选择相信孩子,
告诉他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推卸责任,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虽然我开导了他,但是,我明显感觉到,那一晚儿子没有睡好觉。
“人这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遇到事并不可怕,想办法去解决就可以了,这件事或许将来会是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呢,但是,妈妈要你记住,不能撒谎,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
当时,我主动联系上了孩子的爸爸,说明来意后,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对方有点生气,毕竟是伤到了头部,孩子家长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只是,这件事两个孩子说法不一,所以出现了两个版本。
版本二:
孩子爸爸说是我儿子去阻止别人玩游戏,毫无缘由过去砸他家孩子的脑袋。
我当时推测孩子爸爸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觉得我儿子说了谎,明明故意却要说不小心。
但是,无论如何,是我们的杯子伤了别人,于是我提出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孩子爸爸说,他要上班没时间,于是我问他要了孩子妈妈电话。
孩子妈妈非常通情达理,她在电话里向我讲述了事情经过。
她说,孩子回家时也没有主动讲起这件事,聊天的时候问起孩子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于是,提到了这件事,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因为孩子说被砸的那个地方按一下就会疼,家长担心无可厚非,刚好他妈妈第二天不用上班,我和她约好,第二天早上在学校门口碰面。
在医院做了CT,医生说没什么事,我和孩子妈妈都放心了,然后又一起把他送到了学校。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我知道,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故意砸和不小心碰,虽然同样都是导致对方受伤,但是性质却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弄清楚事情经过也很重要。
老师说当时她不在现场也不清楚怎么回事,等调查一下再回复我。
昨天下午接孩子时,我第一时间去询问孩子头还疼不疼,他说不疼了,我儿子也向他道歉了,
我告诉孩子:
“不打不相识,以后你们还是好朋友!
”孩子笑着点了点头。
这时,班主任老师走过来说:“我问了班里的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看到的和讲的情况都不一样,发生摩擦时,应该是孩子当时忘记了手里拿着的杯子,在去挡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同学的头!”
我和那个同学的爸爸觉得既然孩子也没事,具体的细节也没必要再追根究底。
有一点可以肯定,儿子不是故意,最终两个孩子也握手言和了。
如果遇到其他家长来投诉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能一味责备孩子,更不能一味袒护孩子,处理事情时,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矛盾激化,首先弄清楚是否是自己孩子的问题。
其实,
孩子在学校遇到突发的磕绊事件很常见,但是,家长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而且并不是每个家长都那么通情达理。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还对我说孩子的学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两个孩子出现摩擦后,家长没有想办法解决,反而当着孩子面打了起来,这种做法真的很不理智。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发生在我哥身上的一件事,那件事,我忘不了,我哥更忘不了。
昨天与哥聊天聊到这个话题,我问他是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件事,他回:
“那件事会不记得吗?”
当时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哥哥也是调皮,在学校与人玩耍时往上面抛小石子,小石子落下时伤到了同学的眼睛,在那个年代没有监控,全凭借孩子自己说。
当时那个受伤孩子的姐姐读五年级,她一口咬定说我哥是拿砖头砸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当时的情况是孩子住院了,医院里有他们认识的人,也就是所谓后台吧,说孩子眼睛伤得很严重会致盲。
我记得妈妈买了礼物去赔礼道歉,对方不领情,要求赔偿,最后闹僵了,打了官司,官司打完,住院的医药费用也是根据法院判决来的,他们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打官司也出了不少钱,一切都走了法律程序,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20多年前,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几千块钱意味着什么?当时,我家卖了一头小牛都不够支付那个费用,最后又东拼西凑,可想而知,我哥那颗幼小的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没少被爸爸责骂。
本不想提这些,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只是为了让儿子积极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我才对他讲述了舅舅小时候遭遇的这件事。
我告诉儿子,我们是幸运的,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家长,儿子也释怀了,我相信他在学校依然还可以和那个同学成为好朋友。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之间嬉戏玩耍时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在所难免,家长的处理方式很重要,学会换位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孩子受伤了,都会心疼,对待孩子,我们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过度放纵,过错方家长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抱着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的态度来教育孩子,
这样不仅
避免孩子犯错
,而且还可以给孩子敲一个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