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腾讯投资“洗稿”起家的差评,腾讯公关总监称洗稿在法理上行得通?你怎么看?
5月24日腾讯投资理“洗稿”起家的公众号差评,引发争议。随后腾讯公关总监做出了回应,称是投资部门的行为,而非公司投资。针对洗稿,张军称在法理上行的通。
(《悟空问答》用户提问)
把张军的话引全了:“
洗稿确实是一个业界难题,法理上它完全行得通,但做原创的人都知道,它在道理上完全行不通。
”这话没毛病,四平八稳。
抄袭有两种,一种是原封不动或只做稍许改动的裸抄,这一抓一个准,很容易就抓到实锤。还有一种就是洗稿,把文章的观点、素材、段落重新编排组织,或者把几篇文章的观点、素材、段落杂糅一块儿,这就不好界定,与合法借鉴边界模糊,很难抓到实锤。
法律讲究证据,裸抄很容易举证,因此法律上可以处置。但洗稿就很难举证,因为不能排除观点撞车或案例巧合,法律上不便处置。
问题是,法律不能处置难道就无法无天?其实真想解决也不难,像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可以通过
委员会审定
的方式来鉴定。
通过原创审查委员会,邀请资深文字工作者,如毛利老师、贾嘉老师等,对拟投资自媒体进行原创审查,轻而易举就能避免投资趟雷。注意,这只不过是原创定性,并非定罪,与法律无涉,操作起来一点都不难。
问题出在哪?尽管只是投资部门的失误,当然也可以理解投资部门评定和关注的要点不包括原创与否,毕竟术业有专攻嘛,但是
工作流程设计有没有包含创作道德审查反映的是整个腾讯企业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公关总监试图推诿给专业部门,根本不成立。
如果以公共关系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张军的说法,
太业余!
既然要在被公众质疑的危机公关中处置,那么上策是坦诚工作失误,承诺内部检讨和调查;中策是表达公司高度重视,承诺聘请第三方调查,并及时公告。
危机公关的首要之义是灭火,而不能添柴。
张军的一番言论试图做出辩解,把责任圈定在部门范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下策,因为任何被公众舆论质疑的事件,除非是是非分明简单清晰的事件,只要有可能引发争议或非议,都不啻是添柴而不是灭火。
不客气地说,
公关总监并不胜任,缺乏专业性。
(这篇文章首发于前几天之悟空问答栏目。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访问本师悟空问答专栏。)
扫描或长按赞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