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筑龙暖通
关注筑龙暖通,扫一扫,更多专业资料、资讯随时看,期待您的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山东,地下流“金” ! ·  昨天  
地理蹊  ·  考前每日练 | ... ·  1 周前  
地理蹊  ·  考前每日练 | ...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巴音布鲁克是自由灵魂的栖息地! ·  5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南方7大顶级赏秋小城,错过等一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筑龙暖通

看完这22项工程,激动得控制不了我自己|砥砺奋进的五年

筑龙暖通  · 公众号  ·  · 2017-10-09 18:09

正文

来源:眺望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今天盘点了十八大以来的22项重大工程,看看中国这几年的新发展新变化。


十八大以来22项重大工程

(以首字拼音排序


北京新机场工程




▲ 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航站楼 (鞠焕宗 摄)


  北京新机场工程是“十三五”重大交通工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标志性工程和重要抓手。

  

  201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2014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北京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主要建设“三纵一横”布局的4条跑道、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约800亿元,另同步建设空管、供油、航空公司基地等配套工程。按照批复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军方成立北京新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项目建设。

  

  2014年底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全面建成投运。截至目前,主体工程航站楼已实现封顶,飞行区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已累计完成投资312.8亿元,占总投资的39.1%”;配套空管工程、场内供油工程已开工建设,航空公司基地等工程即将开工;同步规划的“五纵两横”综合交通骨干路网正在加快实施,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北京新机场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格尔木工业园循环化改造工程

▲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格尔木工业园成立于1992年6月,其前身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昆仑经济开发区。2012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挂牌格尔木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主战场,规划面积调整为120平方公里,主要由45平方公里的昆仑重大产业基地和75平方公里的察尔汗重大产业基地组成。25年来,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为支柱的资源粗放开发利用向循环综合利用的转变。

  

  站在新的起点上,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工业园)将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做实园区、增强活力”的工作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园两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实施降本增效、创新攻坚、改造升级三大工程,着力构建形成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先行区、示范区建设。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工程

▲ 川藏铁路拉林段嘎拉山隧道工地 (张汝锋 摄)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项目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大通道的共用路段,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加强西藏与内地联系,带动西藏南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为沿线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山南、林芝地区,线路自拉日铁路协荣站引出,经贡嘎、扎囊、乃东、桑日、加查、朗县、米林,终至林芝,新建正线长度402公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8月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投资366亿元,采用全额资本金,总投资的75%由中央资金安排,其余25%由铁路建设基金安排,项目建设工期7年。目前项目建设进展总体顺利,截至2017年8月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57亿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体目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各地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约4.8亿亩。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61亿元,支持800个产粮大县建成高产稳产粮田8960万亩,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亩均产能提高10%~20%,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港珠澳大桥工程

▲ 中国公路建设史上实施难度最大的跨海桥隧项目——港珠澳大桥 (国家发改委供图)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大桥建设对于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络,密切珠江东、西岸经济社会联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持香港澳门持续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公路建设史上实施难度最大的跨海桥隧项目。大桥全长约55公里,由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组成。截至目前,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已全线贯通;珠海口岸、香港口岸和澳门口岸正在抓紧建设;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暗挖段已经贯通;香港连接线已全线贯通,桥面铺装和相关设备安装正在抓紧进行。

  

  2017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最后冲刺阶段。目前,有关各方均以2017年底实现大桥具备通车条件作为工作目标,组织项目实施,全力实现大桥建设圆满收官,确保大桥平稳过渡到运营期。



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

▲ 重庆两江新区 (王正坤 摄;两江新区官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围绕推进新区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新区发展建设的统筹指导与支持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加强工作指导,在重庆两江新区组织召开国家级新区年度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新区发展年度评估并将情况通报有关省市领导,发布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6,指导举办国家级新区发展论坛,建立在线监测运行与沟通交流平台。

  

  推进改革创新,印发实施国家级新区年度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鼓励支持各新区围绕1~2个重点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在有条件的新区开展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等建设,推荐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按照从严把握的原则有序推进新区设立审核,报请国务院批复设立长春新区和江西赣江新区。

  

  目前,新区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发展势头总体强劲,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注重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发展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应用广泛 (国家发改委供图)



  编制和实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规划》全面统筹了各行业相关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出分阶段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盖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有效满足了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通过建设北京、新疆、海南三站联网、覆盖全国的卫星地面系统接收站网框架,实现了与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之间的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局面,为提供多类型、高质量、稳定可靠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形成基础设施骨干框架。按照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的发展思路,在综合满足各部门主要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框架。

  

  二是推进地面系统统筹建设。按照高效组网、协同运行、集成服务的统筹建设原则,在充分利用国家现有布局和资源统筹集约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十二五”陆地地面系统、海洋地面系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定标场网的立项推进工作。

  

  三是为促进航天产业商业化的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开展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高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PPP试点工作。



国家石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工程



  经国务院同意,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石化产业布局优化和产能整合提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布局建设形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转变时期。但我国石化产业也存在一体化程度低、规模化差距大、聚集程度偏低、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乙烯和芳烃是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生态环保要求高,对于产业布局影响重大,在石化产业中极具代表性,我国乙烯、芳烃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同期,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呈现一体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聚集在资源产地或生产要素获取成本较低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充分提升产业附加值。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实现副产品集中深度加工,做到物尽其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统一配置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有利于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国内乙烯和芳烃保障能力,为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腾挪空间,集中规划布局国家石化产业基地极为必要。国家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国石化产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提高国内主要石化产品的自给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方案》规划布局的石化产业基地拥有地域空间相对独立、安全防护纵深广阔、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和较低的安全环境风险。《方案》印发实施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广东惠州、大连长兴岛(西中岛)为代表的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关联产业及公用工程逐步配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

▲ 蒙华铁路洛河大桥(欧巍 摄)



  蒙华铁路北起鄂尔多斯,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七省区,终至江西吉安,全长1814.5公里。该项目建成后,对优化煤炭运输结构、完善铁路网布局,优化开发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资源,加强湘鄂赣等华中地区能源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项目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辐射7省(区),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好落实扶贫脱贫、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201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总额1930.4亿元,由16个主要股东组成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其中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外企业投资占比80%。项目法人对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

  

  截至2017年8月,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2亿元,根据工程进度,拟于2019年底开通运营。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健康、家家幸福。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强基层、补短板,着力推进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障工程”重大专项。


  

  五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中央投资1100多亿元,全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政府办医责任。投资安排重点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倾斜,直接投向县及县以下的超过80%,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超过90%。

  

  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实现每个县都有1~2所县级医院,每个乡镇都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为健康领域主要指标均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推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为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中国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也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


▲ 工作人员在操作基因测序仪(毛思倩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促进我国生物与健康产业发展,我国建成了技术领先、标准规范、共享服务、安全可靠的国家级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2016年9月,深圳国家基因库已正式投入营运,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后,第四个拥有国家级基因库的经济体。

  

  一是生物样本资源储存规模世界领先。国家基因库主要由生物样本资源库(湿库)和基因信息数据库(干库)构成。其中,生物样本资源库(湿库)主要建设了低温储存系统、自动化样本处理流水线、实验室及配套设施,购置冷库、液氮生物容器及液氮生物补给罐、测序仪等设备仪器1523台(套),实现2000万份可溯源性生物样本的存储能力,研究制定生物样本采集、存储和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目前已存储包含细胞、血液、组织等多种生物资源样本超过1500万管,存储量超过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队列样本库和挪威世界末日种子库,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生物样本库。

  

  二是基因信息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世界一流。基因信息数据库(干库)拥有数据库一体机、计算单元、管理节点、各类操作系统等软硬件设备1227台(套),能够实现对基因信息数据总量达500PB的访问支持。数据量、存储能力远超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日本DNA数据库(DDBJ)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BI)等国际三大库。



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是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十八大以来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建立海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综合补偿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框架基本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草原奖励补助机制促进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流域生态补偿形成了上下游地区协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从2014年到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由480亿元增加到57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太湖流域水资源监控与保护预警系统示意图(来自水利部网站,2016年5月发布)



  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实施了《“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并通过安排相关中央投资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作为全国重点治理流域,国家高度关注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印发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多次召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分析太湖治理形势,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并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太湖流域治理。

  

  目前,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太湖流域水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根据监测数据,2016年太湖全年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与2012年相比,氨氮、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7%和18%,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基本保持持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56.5%,较2012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是1984年成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和标志区。2016年,天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49.8亿元,同比增长10.6%,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开发区,约占滨海新区GDP的30.5%,约占天津市GDP的17.1%。

  

  2012年实施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以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批复的《实施方案》,天津开发区立足一区多园、综合型产业园区的特点,紧紧围绕优化园区空间布局、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集中防治,强化基础设施共享等七方面工作任务,重点推进了1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9174亿元,补充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及支柱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提升了循环经济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也愈加显著。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09公斤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鲜水耗3.09立方米。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 我国最南端学校开设远程在线教育,让海岛上的孩子通过网络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拉大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增长,而且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重大工程包,2015年~2017年4月底,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8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结合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了“宽带乡村”等示范工程。

  

  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30万公里,同比增长23.9%。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达9.9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74.1%。光纤到户用户超过2.46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比重达到79%,位居世界前列。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998年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昔日荒山秃岭、满目疮痍、水土流失、风沙肆虐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开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8月,《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印发实施,2014~2017年,全国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计划2018~2020年实施3700万亩。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遏制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有利于增加森林碳汇。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1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仅400万公顷退耕还林地就固碳339.15万吨,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263亿元。三是有利于治理土壤污染、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建立植物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扩大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

▲ 燕房线无人列车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北京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列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创新的示范工程。

  

  该工程依托14.4公里的北京市轨道交通燕房线,研制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的信号及综合监控系统、车辆系统、运营维护管理系统,搭建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调试验证管理平台等,形成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并开展工程试验和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期2016~2018年,总投资5.4亿元。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三有村 普布扎西摄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目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区、市)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各项工作,“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渠道资金陆续下达到位,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安置房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绘就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25平方米住房面积“红线”,坚决杜绝贫困户因建房负债影响脱贫;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专项建设基金、低成本长期贴息贷款,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足额保障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范围,为贫困地区提供贷款偿还渠道;出台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努力实现贫困群众花少量钱就住上安全房;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多项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廉洁搬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围绕易地扶贫搬迁5大核心指标开展考核;建立每2个月一次的常态化专项稽察机制,实现了对22个易地扶贫搬迁省份“全覆盖”,通过稽察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持续推动地方落实整改要求。

  

  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开工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万多个,项目开工率达95%,竣工项目4000多个,项目竣工率28%,加上2016年完成的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
循环化改造工程

▲ 化学原料药是直接用于药品生产的活性成分,医药中间体是生产化学原料药的关键原料(刘军喜 摄)



  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原国家计委认定的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集聚区,同时也是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201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列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并最终确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央财政补助项目29个,其中关键补链项目21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8个,核定总投资236192万元。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园区顺利完成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要求。

  

  一是园区产业量质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循环化改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2016年,医化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较2011年增长140.5%,实现财税收入7.2亿元,较2011年增长176.9%。

  

  二是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对副产物、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废物排放量全面下降通过一系列环境治理组合拳,大大减少园区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同2011年相比,园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显,区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环境问题投诉率逐年下降,医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得到周边群众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有力支持。

  


中巴经济走廊

▲ 喀喇昆仑公路



  作为我“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是我与巴基斯坦双边合作关系的重要支点,对发展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与推动下,双方先后召开六次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及多次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瓜达尔港、产业合作联合工作组会议,签署了一系列会议纪要及合作文件,明确了远景规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并实施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电力、信息通讯领域的优先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巴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塔科特至哈维连段)、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及拉合尔橙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启动建设;ML1铁路升级改造项目可研已完成,签署初步设计商务合同,双方正就初步设计联合评审、咨询监理国际招标等开展积极磋商;萨希瓦尔燃煤电站总装机2×660万千瓦,总投资额约90亿美元;瓜达尔港自贸区起步区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招商引资亦稳步推进;人文交流方面,瓜达尔法曲尔小学正式交付巴方,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已建成使用,双方走廊秘书处正在筹划在瓜医院、职业培训学校及2017年来华培训等事宜。

  


重大水利工程

▲ 滇中引水工程各州市引水量示意图



  重大水利工程是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和关键,在保障水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是促进区域、流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涉及农业节水、引调水、重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新建大型灌区等。

  

  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和地方,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审批部际协调机制,创新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地方纵横协调联动,强化动态监管,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建设。

  

  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115项,在建工程投资超过9000亿元,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一批对流域防洪、区域供水保障和生态改善具有骨干作用的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为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以及提升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保障水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欧班列建设

▲ 6 月30 日,中欧班列首趟汽车专列抵达比利时泽布鲁日港 (叶平凡 摄)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欧班列迅速发展壮大,运量大幅增长,货值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7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000列,其中2017年开行突破2000列。国内开行城市已达33个。运行线路52条,通往欧洲12个国家33个城市。货物品类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等。运营体系逐步完善,物流成本稳步下降,全程物流费用较开行之初已下降30%。

  

  推动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有利于提升我国物流运输体系效率。


推荐阅读

推荐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