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111星]graphrag-practi ... ·  13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261星] ... ·  昨天  
德州晚报  ·  山东3名正厅级干部,联动调整→ ·  昨天  
鲁中晨报  ·  20℃!淄博火箭式升温,但很快要反转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省级名单公示!淄博5案例入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FIRST超短片丨抓住世界的五分钟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 2024-06-29 22:11

正文

本文转自: FIRST青年电影展

2000年,第一台搭载摄像功能的手机问世,彼时仅仅作为噱头的“能拍照的手机”,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成为了当代最富时效性、最被创作者和观看者信任的便携影像工具。

21世纪20年代的原住民尤为如此。手机拍摄已经融入ta们的日常与本能,成为创作情感与意识显现的第一渠道,创造长度为几分钟乃至几十秒的粗粝、实验、灌注思索的影像,在碎片化信息和极化情绪的浪尖,形成一股借力打力的恳切回应。 手机拍摄不仅建构着新的节奏范式,同时也以自我的民族志方式,拉长了未来和过去的尺度。
FIRST超短片单元与战略合作伙伴vivo 携手抵达第五年,见证了创作者在技术与表达上不断革新,一个正向且活跃的新型创作生态圈层渐趋成型。在技术狂飙与数字媒介高速演变的当下,在5分钟时长内,轻量化拍摄设备俨然已成为新一代创作者的首选。
第十八届FIRST超短片自4月17日开启征片,后台总计收到 443部 投递影片,在一众多样便携设备中, 手机使用 占比 43.3% ,位居首位。在官网创作者回调统计的308份有效样本之中, 255位 创作者首次参与超短片创作,占比高达82.7%, 183位 创作者以参加此次超短片单元竞赛为目标专门创作作品,占比达59%。

从创作人群来看,42%的创作者年龄为 20岁至25岁 ,20岁以下创作人群占比 增至16% ,Z世代的造浪者们持续在蓝色浪潮中行进,不仅在技术应用上展现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创新性,更在语言和叙事结构上大胆实验、勇于突破。

制作“轻质化”催生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到创作阵列中来,职业覆盖心理医生、播音主持、厨师、工程师、城市管理网格员、网约配送员、剧本杀NPC、整理收纳师等。跨行业的创作图谱,进一步揭示轻量化创作所赋予的创作平权,扩展内容界限的同时, 也凝结和集合更多社会样本,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社会横切面。

在本届超短片生态中,创作议题保留着高度的即时性与在地性。从个体的自我发现到原生家庭关系的探讨,从对时间流变的感受到对社会变迁的反思,这些超短片通过独特的视听构建,探讨了不同群体的文化、身份和情感,看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凸显了创作者深刻的社会关切。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视角的表达,更搭建起创作者与当下世界的链接,将在地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情感交融;不仅是对世界的即时记录,更在静默中与之对话,并对其施加主动的影响与塑造。

“基础的电影语言与语法需具备,情感需丰富。”“了解了相关话语,但更看重惊喜的东西。” 在预选与入围评审过程中,由多领域的资深创作人群组成的评审阵列将情感表达、影像技术、叙事方法、类型呈现等元素综合融入评价标准,挖掘出那些动人的、突破的、别致的佳作。

姬京璐 :导演、艺术治疗师。作品曾参展于多个国际影展与画廊,包括第30届芝加哥地下电影节、上海多伦美术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单元等,现在纽约州立南滩精神病院住院部做临床艺术治疗工作。

潘天鸿 :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电影系,其创建的频道《影视飓风》及新频道《亿点点不一样》在视频平台B站共拥有1000万以上的订阅观众,连续5年蝉联Bilibili百大UP主。

张小鲨 :一个导演,一个不挑食的影迷。主要作品有:《我儿子去了外星球》《游者多未惧》。

黄淞浩 :艺术家、策展人。2019年参与筹备非营利艺术机构「雷电所」,持续关注当代技术与媒介对于艺术生产的影响,曾联合创办“激烈空间”。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双年展、澳门双年展、明当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泰康空间、歌德开放空间、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

钱添添 :CNSC(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理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专业。在电影《保你平安》《热烈》《一维》《速求共眠》中担任摄影指导,电影《一九四二》《送你一朵小红花》等担任摄影师,获得长春电影节最佳摄影提名。除摄影工作以外,也曾以编剧身份参与公益电 影《有一天》,以及导演短片《孤者定律》获得华语星云奖提名 。

徐磊 :导演、编剧。2014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短片《从台北到深北》,该片入围上海电影节国际优秀短片展映单元。2016年,由其执导的微电影《即将批捕》上映。2019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获得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电影文本奖。

经过6位评审专业视角介入与观看,共有20部作品成功入围本年度的FIRST超短片单元。 在此次入围作品序列中,一方面,在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的当下,直播画面、手机桌面、AI生成等方式在许多作品中被尝试与探索,前沿图景逐一展现;另一方面,依赖便携式设备的天然原生气质,不少影像文本在轻巧捕捉个人记忆同时释放出浓烈的怀旧气息,也引人思索为何在快步走向未来之际,仍旧将想象投射至过往?此外,仍有不少作品聚焦个人、家庭等亲密关系中细微的情感,关注那些逝去的记忆与波动的瞬间。

不少影片饱含技术与视角探索,回应着时代之问。 《未来伴侣》 将视野换至人工智能时代,引发AI取代亲密关系后深度思索; 《黎明到来前》 铺陈出一道AI时代与现实相互映照的双重叙事,揭示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元年》 在新文明时代书写末日絮语,当时间失去效能,人又如何记忆; 《学习资料上传完毕》 将手机桌面与AI换脸结合,发起一场关于真相与人性的探讨; 《投诉》 则以高空固定俯拍形式,一镜到底见证小区楼下一场戏剧与生活起伏; 《把酒濯滔滔》 以直播视角串联起三重虚实空间,融入悬疑元素,凝练出独特的视听氛围。

←左滑查看更多

有的影片以复古与怀旧形式,留存着过往记忆。 《老房有喜》 将强烈的生活质感融入影像,描摹一幅以“房”为媒的时代叙事; 《再见别离》 则在5分钟内跌宕转折内,以DV介质纪录一段私人少年日记; 《空房子》 以实验性素材配合声画设计,引发一场喧嚣过后的孤寂思索; 《在另一个夜晚》 将镜头聚焦微距里的斑驳光影,在城市灯火里聊起有关萤火虫的记忆; 《老房子》 以实验动画形式,用最缤纷的色彩,在细碎的时间尘埃里俯身打捞消失的过往; 《星之回响》 以简洁的纪录影像,储存一份“轰动”的校园流星雨体验。

←左滑查看更多
部分创作者对个人情感与亲密关系的细腻描摹,展露出突出的文献价值。 《我不是莎士比亚》 在旁白中构筑矛盾冲突,配以现实画面,书写家庭中少女的成长心绪; 《弥留之际》 以冷静家庭旁观者视角,记录老一辈弥留之际点滴琐碎; 《一起晒晒太阳吧》 平静且柔和叙述关于死亡与家庭情感的微观细节; 《尾声》 则以黑白影像上演一支独特的声画歌舞,发出情感拷问; 《妈妈的拳击赛》 以繁复多维视角,书写一段关于家庭关系中情绪对抗; 《周末愉快》 将爱与告别融入其间,以孩童旁白娓娓道出人间百态。

←左滑查看更多

《犯罪预演》 在云淡风轻的闲语之间,于无声处惊雷开启不寒而栗探索; 《北县传说》 则极为用心巧用纸制材料,在幽默趣味中述说英雄故事。

←左滑查看更多
本年度 300击·超短片发展计划 持续与vivo携手,将300秒开垦为无垠的创作空间,持续探索影像语言可能性与独特魅力。报名项目涵盖老年、家庭、留学,亲情、爱情以及众多社会议题。最终 《吃饭了吗?》 《爱情电影》 《最贵的面条》 3个项目成功入选,期待在未来以更加成熟的影像文本抵达观众。

7月20日至7月28日 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 ,本年度入围超短片作品将交由 马家辉、夏永康、杨超、周一围、朱茵 (按首字母排序)五位影人组成的 FIRST超短片评审团 进行审阅与评价。评审团将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以对创作的不竭热忱介入超短片创作生态,抵达西宁与创作者展开交流,以实践助推超短片创作步入更广阔视野。
时分已至,浪潮迭起,一同前往繁茂地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