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点
启蒙阅读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需要方式方法。
在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副教授周保松看来,启蒙阅读需要分阶段。作为
一位帮女儿做阅读启
蒙的父亲,又是一位带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大学教授,他将阅读经历归纳为5阶段。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家长又该如何启蒙孩子阅读,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学者们总是天然就喜欢读书,泡在一堆大部头里也自得其乐。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很难静下来阅读?
在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副教授周保松看来,阅读本来就是分阶段的。从启蒙到进入,从解惑到原典,最后才会有批判性思维下的独立观点。
少年的周保松不顾母亲的反对,翘课去读金庸、琼瑶,对那时的他来说,那就是最有趣的阅读世界。如今,他既是一位帮女儿做阅读启蒙的父亲,又是一位带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大学教授,还是自己仍然坚持哲学原典阅读习惯的学者。
周保松
2016年,周保松重新拿起自己从中学时代起就读的《小王子》,并用自己的专业对这本书做了一次哲学解读,写了一本《小王子的领悟》,将其作为女儿的成长礼物。
体会了多种视角后,周保松讲,有些书是只有在某个阶段才会看,之后才慢慢会往上走。那么,阅读到底分哪些阶段呢?感兴趣的书怎么挑?不感兴趣的书怎么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阅读五步:
STEP 1: 阅读
启蒙
,该注意什么?
STEP 2 :信息时代,如何
进入
阅读世界?
STEP 3 :
学术性
的阅读,该怎么读?
STEP 4 :晦涩的
原典
怎么读?
STEP 5 :阅读最终,该指向什么能力?
以下为周保松与外滩君访谈实录。
B=外滩君 Z=周保松
Z:
启蒙的关键就是要喜欢。
阅读是不能逼的,
尤其一个人很小的时候,要享受,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读书的兴趣。
现在的小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起我小时候,有更多有新奇的东西。可以看卡通片,你可以去游乐场,太多娱乐的东西了,这些东西更容易刺激他们,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快感,所以读书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进去。
不管是我的个人经验,还是我现在看小孩的感受,最重要就是要让孩子进入到那个阅读的世界,让他享受。
以我自己的经验,
读书是分阶段的
,在某一个年龄,某一个时期,只有某一类的书会进入他的世界,所以说,不能用大人的角度来衡量说,这个书很有意义,你一定要看。这种做法不但没办法让他喜欢阅读,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Z:
还好,她现在很有趣,跟我一样,去厕所一定要拿本书看,有时候会半个小时都不出来。
不过她看的书就是小孩看的书,历险、童话、神话这些类型,她现在看《三国演义》漫画版,偶尔会跟我讨论,谁的武功最厉害。
我觉得很好玩,也很正常,我小时候也是看这些书长大的。
有时候她会看我桌上的书,我昨天跟她说,金庸(的书)很好看,暑假可以看看,她望了一眼就一点兴趣都没有,那我也无所谓。
B:除此之外,您还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帮她做阅读启蒙?
Z:
我想,可能是
我很愿意听她讲话,会跟她一起讨论。然后会花很多时间陪她阅读,花很多时间一起创作故事。
我相信所有小孩都一样,她小时候也很喜欢听故事,所以,我跟我太太每天晚上都会读书给她听。
我相信,她喜欢阅读,也是因为她觉得阅读给了她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所有喜欢阅读的人都是这样,每一次阅读就好像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给你很多的幻想和乐趣,很多你从来没想过的事情。
创作故事是从她三四岁开始的,我们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我们随意创作,我讲一段她讲一段,这样轮流,我们都玩得很开心。
这样其实就很好,顺着小孩的兴趣。有些小孩可能不喜欢看书,可能喜欢运动或看电影,其实我觉得也很好。
B:根据您的观察,现在学生的阅读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Z:
整体来讲,作为网络一代,他们读书的时间和心力肯定是越来越少。
但我认为,也不见得是他们不喜欢阅读,但整个环境就是越来越难让他们进入到阅读的世界。比如说书店越来越少,周围同学喜欢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没办法形成一种阅读的氛围。
所以,
读书氛围很重要。
如果你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在看村上春树,你不看,就觉得挺没有面子的,好像自己没有品位,对不对?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在读村上春树,读昆德拉,所以我们都读。
Z:
举个例子,我昨天刚上完一节一年级的课,我就跟他们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刚刚出版的《余英时回忆录》,一本是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
我觉得这两本书都是很好,而且跟香港中文大学很相关,所以下周,我会带他们去走一遍校园,介绍中文大学的风景给他们看,结合到书里的部分章节。
而且,我每带一个班,就会开一个读书群组,所有的同学都加入。我每天会发2-3篇文章上去,让他们读。那一个学期下来,他们起码积累了这一两百篇文章,对阅读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
周保松
Z:
最关键的是,
要提供一个比较好的阅读环境,父母自己要喜欢读书。
平常你跟孩子一起的时候,你自己喜欢读书,那她就会很好奇,然后慢慢觉得,“原来读书也是很有趣的”。
比如我女儿从小就跟着我读书,她现在七岁多。我本身就很喜欢看书,我们学校也有书店,所以我最常带她去的就是书店、图书馆,基本上每周都去。
在那里,我就让她去找她自己喜欢看的书,自己看,我不会跟她讲一定要读哪一本,哪一本是经典,你非读不可。即使是《小王子》我也没有特别推荐给她看。
书店童书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小孩坐在那里看书,父母带孩子到那里去,他看到其他小孩都在看书,自然而然就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安静地看书了。
不用逼他说一定要坐在这里,每天要坐够几个小时,那样他很痛苦。所以,家长还是很关键,要花心思和时间在小孩身上。
B:进入到学术阅读,趣味性就会降低。这部分阅读怎么办?
Z:
那没办法,为了学习为了工作总归要读。所以,
读课外书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所有人读书的经验里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很多朋友会跟我讲,读书需要看一些书,自己很不喜欢看,但是考试要考,或者在学校里面要背诵很多你不喜欢的课文。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有些书不是学校、老师要求,但是你自己喜欢看,这个会让你对阅读本身不至于太抵触。
Z:
要带着问题去读。
如果你是泛泛而读,一味跟着别人读,或者盯着每年年底出版社、媒体做的那些年度书单去读,是没有太大用处的。
那些书进入不了你的思想,看完了也不会留下太多的东西,因为它没有解答你的问题。相反,如果有些问题是你关心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那收获就会特别大。
Z: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说,你坐在这里就有问题了,
问题本身需要你很努力去思考才会有。
比如,你观察中国,那你就要想,中国面对着什么问题?这个国家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果中国走下去,有什么路可以走?当你被这些问题困惑的时候,你很自然地就会去找一些中国当代史相关的书来看。
B: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家长或者老师给他一个问题让他去找书读,这是一种好的方法吗?
Z:
可以,但
要用启发式的问题。
不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说,你一定要想这些问题,你一定要这样做。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的时候,很自然地提出一些问题来,然后让他去思考。
比如说,可以跟小孩讨论今天的新闻,可以问他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会有自己的想法,那父母也可以跟他讨论。这样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成为一个负担。
我自己的做法就是这样子,我们就
像朋友一样聊天。
尊重小孩,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只需要拿出一种分享的态度来跟他相处,其实他会冒出很多问题来的。
Z:
是的。我会很重视学生要读原典,柏拉图、卢梭都要读原典。
所以,除了平常上课以外,通常会隔一两周做一次原典阅读,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是自愿的。我会挑一些很重要的经典文章,然后一句一句地跟学生念、读,我会解释给他们听。
很多时候,如果不解读给他们听,他们其实不太知道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所以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只是读几个月而已,但是学生经过这个训练后,会慢慢培养出读原典的信心,也意识到读原典的重要性,感受到这些哲学原典的魅力所在。
Z:
我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叫做
“群读”。最好的阅读一定不是一个人孤单地读,
而是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读完以后大家交流意见,这是最有效、最好的一种阅读。
每个人进入阅读,看到的重点、产生的感觉和想法都不一样,所以群读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时看到十几种不同的阅读角度,然后马上产生反思:为什么我看不到?为什么他会跟我不一样?这种反思会刺激你慢慢产生你自己的想法。
Z:
是的。
第一,写下来,才知道你有没有读懂这篇文章。
判断你有没有读懂一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测验就是,能不能够将把书放下来,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出它的重点,然后给别人看。所以说,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整理想法的过程。
第二,在群体中表达观点是有风险的。
其他人可能不同意你,会挑战你,你会有压力。
所以,将自己的观点清楚地写下来,同时还要考虑其他人可能有哪些批评,那我要怎么回应?我原来的说法成立吗?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学会怎么样去跟那些跟你意见不同的人相处,不仅仅是观点的交流,也是一种读书的德性。
Z:
是的。批判性思维是通识教育里很重要的一部分,香港的中学已经推行通识教育很多年,而通识教育里面就很强调批判性思维,这是好事,至于怎么做,还是很有挑战。
分享一点点我的教学经验,这么多年来,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会教到不少内地的学生。根据我的观察,内地来的同学会有一些特点,他们都很用功,中文都写得非常好,但是说到批判性思维,他们往往不太习惯讲自己的观点。他会把一篇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全面,A怎么看、B怎么看、C怎么看,但是很少会说自己怎么看。
B:为什么您觉得香港比内地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做得更好?
Z:
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香港整个环境比较自由开放,比如很多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看到
。
第二,香港的中学是有通识教育的,而且是必修课。这些通识课很强调批判性思维,不用以前的那种标准考试来评核学生。
老师有很多机会跟学生一起讨论,带学生走访不同的机构,参与不同的活动,用比较灵活的方式来教学。他们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去接触到很多议题,然后通过自由探索、讨论的方式来学习。
根据我的观察,香港通识教育差不多推行了十几年,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Z:
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要尊重学生的思考。
第二,要允许他们挑战权威,
允许写自己的想法,你要尊重。在你眼中看来很离经叛道,甚至是跟主流观点很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也学习容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