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声张自己的家事
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好事还是丑事,都有可能被传到网上,被讨论甚至热议。
以往对一个人说的事,即便他“泄密”了,也可能只有周边人才知道;可现在,一旦放到网上,便等于是告诉了全世界。
互联网,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放大器。
的确,拍个照片或视频,可以记录你的美好生活,或者留下你的生活瞬间。可如果分享的姿态不慎“太高”或“太低”,就会造成一方的受伤。
通过对比,去获取别人的认可和羡慕,这是人的本能;但懂得适可而止,则是礼貌和教养。
我们自然不会通过对方家世的好坏、家境的优劣去评定其人品的优劣,也不会刻意地通过炫耀去赢得满足感。
但你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是这样。
为人处世过程中,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对外有尊重,对内有同理心,这才是待人接物的最优态度。
不八卦别人的私事
不论是夫妻吵架,还是单亲妈妈晒日常,都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往往喜欢以别人的事为契机,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或私事。
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们获取的信息渠道越多,好奇心和表达欲也就越来越重。
当然,倘若好奇心有度,确实能使得一个人认知不断地更新;但是,假使好奇心过剩,就会让人走上“歧途”,花费大量时间来追求“窥私”的刺激。
且不说这种想法是对是错,只想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与他们有关系吗?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
大概率是因为这类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太过“自恋”,会下意识地把关注重点放在别人身上,永远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想要修正这样的问题,方法也很简单:把关注点重新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培养个人兴趣,丰富个人生活。
然后放下“对错批判”,去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并且允许对方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做才是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人与人相处,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彼此才能既觉得舒服自在,又不至于过度疏远。
把握分寸,近而有距,这就是“边界”。
对内,每个人都应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外,则要注意不要“越界”。
家事之所以会被说成是私事,不仅在于它关乎个人隐私,也是因为其牵扯甚密,不是旁人一句对错就能分得清。
外人,始终是外人,事情,最终是要留给当事人来解决的。
《同频沟通》中有一句话:“即使你想影响一个人,但最好还是让他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
身为局外人,能做的事情不是替别人做决定,而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理解与思考,进而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反思与优化。
把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用来改善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前守嘴,人后守心,这样才能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每个人都能把自己人生过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