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票房一般。
但谁也不能否认,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绝对是一年到头,仅有的几部真正有讨论价值的电影之一。
关于电影,《毒舌》已第一次时间送出评价,来自@云舅:
今天,Sir换个频道,说说导演——李安。
他有“
如小鹿般纯真的眼神”,但他绝大多数电影,又是在讲“纯真的丧失”。
他私底下为人温良谦和,但如果了解幕后,你一定听过不少演员被他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故事。
于情感,李安致力述说人跟人之间无法自由地沟通,于三观,李安电影更是一直站在世俗正确的反面。
这不是一个可以用君子二字简单概括的人。
甚至可以说,真实的李安,有暴君的一面。
文丨钱德勒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16年的11月11日,划时代技术突破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次中场休息。
特效与故事之间,画面与文本,观众与介质,甚至你与李安之间,都有一次“中场休息”。
中场休息,意味着
不确定
、
试探
,甚至是
暧昧
、
纠结
。
而这其实恰恰是看李安电影的感觉,也是从他的电影去看李安这样一个导演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李安为人的谦卑、教养,以及作为华人导演拿下的令人咋舌的获奖记录——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两座柏林金熊奖,两座威尼斯金狮奖……
所有这一切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回避的偶像光环。
李安自己都说,
哪怕他连拍十部烂片,还是会有人找他拍电影。
但另一方面,除了那本文艺青年经常念叨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我们对导演李安的认识其实无限接近空白。
跟与他齐名的几位华语大导演不太一样,
李安并没有太多可供消费的八卦逸事。
我们只能从李安的电影去聊这个导演,通过细节观察得出来的形象,还原出一个“真正的李安”。
父 母
果然,即使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样的“大片”,李安最后还是回到他熟悉的领域。
时代、历史不会成为他叙事的主体。
李安始终关注的,是
人物之间如何构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带给人物什么影响。
人物与关系的互动。
亲情,是最常见的亲密关系,也是李安做导演最先确定的主题。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生活在一个推崇儒家教育的传统家庭。
下排左起第三个是李安
据他自己回忆,从小到大,他都被一整套家规所规范:
比如吃饭不能说话,听长辈说话要低头,手臂要自然下垂等等,
以至于在他的观念里,情绪、感情这种东西都像是有“原罪”
,不可以太放肆。
所以你们经常能看到那张经典照片——李安戴着博士帽,做出金鸡独立的POSE。
在奥斯卡颁奖后大啃汉堡,很萌,也算接近他在外界“放飞自我”的天花板了。
演员郎雄,基本上就是李安心中父亲的形象。
郎雄在李安的电影都
是被封了神的——
要么身怀太极绝技。
要么是退休的厨艺大师。
或者就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退伍军人。
就像李安自己的父亲。
父亲郎雄代表的,往往是一套
权威
、
传统
、
顽固
的价值观
,但在故事里,一再被孩子和孩子背后的新事物
挑战、冲击
。
《推手》,父亲离开儿子,去唐人街洗碗打工,唯一的安慰的就是台湾来的老太,
父亲与孩子是彻底的决裂
。
《喜宴》,父亲带着儿子的结婚照片回国,把儿子性取向的隐私深藏内心,虽然不是团圆,但
已经有了调和,妥协
。
到了《饮食男女》,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空着老房子,当他吃了女儿做的菜味觉恢复,这个时候,就从
妥协走向了包容
。
从1992年到1994年,李安用三部影片把自己对父子关系的思考进行了梳理。
再后面,父亲形象就微不足道了,成为简单粗暴的符号。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比利的父亲就被很随意地介绍了一笔,一个沉溺于战争宣传片的老人。
相对于对父亲复杂、微妙的情感,李安对母亲却很依恋。
左起分别为:李安、其母亲李杨思庄,弟弟李岗
李安曾经对记者说过,自己的母亲给了自己两条命,一次是母亲怀孕的时候摔倒了,还有一次是自己小时候划船掉进水里,母亲想都没想跳进去救了自己。
在电影里也能看出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比较集中地展现李安对母性的认知。
如果看了原著小说,你能知道,《少年派》表面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冒险之旅,但底下隐藏的却是挑战人伦的残酷真相——
派到底有没有吃母亲尸体的肉而求生,猩猩是不是就代表了自己的母亲?
李安总会把有母性的女性角色拍得格外温柔,但又不失力量。
《卧虎藏龙》里杨紫琼扮演的俞秀莲,
没什么情欲感,她始终循循善诱,像玉娇龙的母亲,也像李慕白的母亲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真正母亲的形象苍白无力,但他也有
一个“母亲”的角色,他的姐姐,暮光女克里斯汀。
姐姐希望把弟弟留在后方,关心他是否“破处”,姐弟俩的关系很像母子。
如果说父亲给予的教育是如何与外界相处,那母亲给的就是爱与生命。
情 欲
“我一直很私密的,我可以把我的(中年危机)症状告诉你,原因不能讲。要讲症状,很多人中年危机去追年轻的小妹妹;有的人中年危机来了,去买一个跑车了,虚荣一下了;有的人中年危机来的时候,天天读书。我的症状就是拍了一部《卧虎藏龙》。”
这是李安几年前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过的话。
他也曾说拍《色
丨
戒》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中年危机”。
李安的名字中带有“安”字,但评价自己,却说自己一直很不安:
这种不安全感,多少又来自他的父亲,父亲对他职业的不认可。
当老的观念,做这种娱乐大众(导演)是很没安全感的事情
父亲心底里的不安——
包括台湾人对他们怎么样(大陆移民),他们是少数……还要想怎么打回去,打过来,美国人是要我们,还是不要我们……
| 长度:02分00秒 |
李安接受《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采访精彩片段
可以说,李安的
危机感根深蒂固。
看李安的电影,总能够感觉到有一种生活随时被打破的暗涌。
其中,
情欲
或者说
性
,是导演时常借用的元素。
这一切从《理智与情感》开始,
“
理智与情感”
,
这一对词组也几乎可以被引入李安后面好几部影片。
拍《理智与情感》时,编剧艾玛汤普森已经是成名的大明星,有话语权,给了李安很大的压力。
李安都说过在片场最恨的就是她,但他却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拍摄想法,反倒引起艾玛的尊重,两个人成为朋友。
后来,艾玛在一次脱口秀透露,当时她感觉到导演很压抑,幸亏导演太太来探班,否则真担心他会疯掉……
但也是这种压抑,反倒让简·奥斯汀的名著焕发出新的味道——
除了之前很多人理解的阶层话题,李安版《理智与情感》还有一个根本性主题,
情欲
。
导演为了表现被压抑的贵族小姐的情欲,坚持大量使用中远景。
艾玛作为女主角,第一次给近景,居然要在十几分钟以后。
两姐妹分离的重头戏,李安也要把演员丢在快到天际线处远处,拍大远景
(此举曾遭到摄影师强烈反对)
。
在服装上,一张图就能说明姐妹俩的内心状态。
相对于艾玛的老成持重,凯特维斯莱特则是盖不住的性感,年轻少女特有的丰腴,两者构成对比。
你们也可以试试感受一下俞秀莲与玉娇龙。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李安的小心思,张爱玲的原著《色·戒》,书名两个字之间是间隔号。
而到了电影却变成分隔号,《色丨戒》。
间隔号,是暂停,两个字可以理解为是递进、发展的关系,
而分隔号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并列的关系。
色与戒,不也就是“理智与情感”。
王佳芝的理智是要爱国杀敌,但她的命运最终选择了尊重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易先生产生了骨子里的依恋。
《比利·林恩》中,同样有一条隐线,姑且就可以称之为:
处男比利的奇幻之旅。
电影一开始,就是战士们开着荤玩笑,聊着脱衣舞娘。
在记者发布会,比利回忆起他们在战事间隙手淫或者看色情杂志的情形;在球场,他们注意到拉拉队火辣的身材,比利甚至跟其中一个队员展开了蹭蹭不入的亲热。
正式表演开始时,希望你能注意到一个镜头,战士们排成一排,在他们的前面是性感开场的“真命天女”。
通过镜头的错位,你会觉得,
舞者翘起的臀部距离笔直站立的战士身体中端很近。
你懂的……
生活里,破处能够使一个男孩变成男人,电影里的比利没有做到,但使命驱使他回到战场,战争将让他成为男人。
成长,不是仅仅靠一次破处就能完成的。
情欲不是人类的本质,但一直跟本质息息相关。
宿 命
李安说过的很多话,都可以直接摘出来煲汤。
他说过,拍电影是自己的生命,说自己只会拍电影,除此一无是处,他还说,拍电影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