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新计划经济,真改革的G点是去产能吗?
■
文 |
滕泰
所谓供给侧改革,本质上不是给政府一个理由去干预市场,而是改变其管理经济的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归根结底一句话,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解放生产力。
新供给一定会替代旧供给,但如果新供给还没出现,就人为地让旧供给消失的话,就纯粹是做减法了。
部分人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供给侧改革与新计划经济划等号。
事实上,无论从改革的出发点,还是从指导思想上来说,供给侧改革肯定都不是新计划经济。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知误区,是因为在实践中行政干预市场较多。
从过去一段时间来看,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比如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放管结合、小规模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等方面,但在去产能方面,行政干预和规划
仍
有些多。
所谓供给侧改革,本质上不是给政府一个理由去干预市场,而是改变其管理经济的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归根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供给侧改革的出现恰恰是因为需求侧的干预已经不能让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了。若把中国经济比喻作一辆汽车,那么刺激出口、消费和投资是三个“油门”,现在三个“油门”都踩到底了,经济增速仍在减速,我们就需要停下来看看发动机是否有改革的潜力了。
供给侧的人口和劳动、土地和资源、金融和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和管理是财富的源泉,相关制度决定的供给成本、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率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供给侧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就是在根本上提高发动机的动力。生活中有许多例子,比如出租车牌照管制使居民出行成为问题;融资难、人工贵、赋税重使企业经营仍面对现实问题,如何取消行政管制、降低税收成本和融资难度;如何在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医疗、
教育、
养老等方面推动改革,这些都是供给侧改革。
归根结底一句话,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就是看有没有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有没有解放生产力。
去产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去产能,一种是市场去产能。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去产能、结构调整、供给升级的过程中,政府要尊重市场,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首先,政府需要搭建完善的要素市场。
如果一个钢铁厂搬迁后
,其旧址变成了新的产业,原有的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通过结构性改革,转移到新兴产业上去了,这就是供给侧改革。但若这个地方土地产权不明确,不能流通、不能交易,或者不能出租的话,它就转化不了。所以,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完善的要素市场,让土地可以流转、劳动可以转移、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否则单纯关产能了,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供给侧改革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