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徐徐语文坊
性灵写作,元气语文,乡村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徐徐语文坊

徐徐备课:2024年新高考1卷高分作文分享

徐徐语文坊  · 公众号  ·  · 2024-07-14 21:37

正文

徐徐道来:

徐徐老师在乡镇支教五年级、九年级一年后,7月份回归本校江陵一中。现担任高三复读班的语文课。这几天正在备课中,主要在解析2024年新高考1卷的试题。今天查找资料时发现了几篇高分作文,是考生考后慢慢回想书写出来的,其中有一篇还是语文达143分学生的作文,应该是满分。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以后打算以“徐徐备课”的形式与大家逐步分享一些备考资料与心得,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1.科技浤浪澎湃 问题意识不怠

某考生

新时代云城发轫,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使科技的浤浤浪潮汹涌澎拜,许多问题只需轻轻按下“搜索”一键便可获得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私以为,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不应该越来越少。

“问题”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深刻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智慧的集聚与思想的深邃都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征途中实现的。“问题”有很多种。科技能回答知识型问题,但无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智慧型问题。试想一个由数据与算法堆砌而成的人工智能,如何去思考去回答后验的具有人类本体性意义的终极命题?如何给出“生命、自由与爱”的答案?

与此同时,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决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问题”将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内涵不断产生。认识的无限性,决定“问题”是无限的。

由是观之,不是所有“问题”,科技都可以给出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科技也许可以使我们知识型问题减少,但它无法阻止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再挖掘。

既然问题必不可少,问题意识更不可在信息的横流中黯淡熄灭。问题意识,是人类学家项飙敏锐观察年轻人生存状态后提出“附近的消失”精神窘境,尝试“重建附近”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与互渗性的消亡;是电影学家戴锦华在洞察科技危机后深入思考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呼吁对人文情怀与价值理性的唤醒……他们都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细致入微地观察现实,以特有的敏感性与高度的问题意识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背后,是高度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是对时代命题与人生母题孜孜思考的向上精神(的)奔赴性。

然反观当下,多少人已被无用的信息充斥、异化成丧失精神独立性的“单向度人”?有人浑浑噩噩,沉湎于低级肤浅的泛娱乐化潮流而忘却严肃的深度的思考;有人丧失质疑精神,在“暗室效应”中成为群体中的“横态木偶”,只会情绪化思考……究其病因,是问题意识的懈怠,是积极思考方式与实事求是思考态度的缺位。

因此,欲稳立于信息爆炸的历史节点,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善于发问,高举问题意识的火炬,驱散“理所当然”的黑暗,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岛屿,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阿伦特曾言:“用思考和发问来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科技浤浪澎湃,我们仍应“思考和发问”,来寻得人的本质、“问题”的意义。

2.答可促问,“智”胜未来

某考生

当下,ChatGPT等高科技只能产物已经从遥远的国家战略切切实实地走进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在这个答案“一秒生成”的时代,不乏担忧的论调:我们的问题时候会越来越少?

我认为:当然不会!

诚然,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答案渠道,试卷答案有搜题软件,花草名称有一键识别,穿搭风格有小红书为我们提供,哪怕是再个性化的问题,只要带上“听劝”“求助”这样的字眼发一篇帖子,答案便会蜂拥而至。

但是旧问题的快速消失,并不等同于新问题会越来越少。

首先,我们可以把自己乃至人类的知识体系比作一块没有边界的拼图,当我们用一个拼图碎片补上了已有的缺口后,新的缺口便随之产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本身旧会产生新的问题。譬如当下热门的“AI复活亲人”的话题,当“思念故人”的问题被解决,下一步要做的便是解决与之伴生的科技伦理、人身权益与相关立法问题。再从与我们更近的互联网来说,“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社会问题,正催促着我们去寻找新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又往往是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无法提供的。

其次,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本质,是工具。轰轰烈烈的的工业时代依然证明,工具并不会带来惰性,相反,它会激励我们,使我们有能力创造,再创造。加缪曾在《置身于苦难与光明之间》提到书籍对他的作用:只要我一直读书,我就一直能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而我想说,我相信当代幸福的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时,也会如加缪般借其不断探索自我与外界,而新问题会如泉水般喷薄而出。

当然,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快过行驶的惯性会使人眩晕,在时代的快车道上,我们其实也是如此。Chat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解放我们还是控制我们?元宇宙打开的是马斯洛的星辰大海还是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我们很难回答,所以,集体性的迷惘无可厚非。

但作为青年,我想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两把舟楫,在不断学习中提问、创造,让“智能”引领我们走出港口,奔向大海。同时,我们也要时刻铭记舟楫仅仅是舟楫,不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让我们行稳致远。

青年们,请郑重书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落笔!借助“智能”,我们在句号之后勇敢地再问一句,相信“智慧”定能让我们胜得未来。

3.循问题的台阶,拾级而上

某考生

尼采说:“当你循着台阶向上走时,台阶也在延长。你往上,台阶也往上”我们的文明似乎正处于这样的台阶上,数字化、智能化推着我们向上,加速答案的获取,但与此同时,问题也依旧向上延伸,永无止境。

一方面,问题在更广阔的场域,以更多元的维度,更迅急的速度马不停蹄地产生着。“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如是说。虚拟赛博空间的延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我们从身边的小问题转向远方的各种问题,从过去对邻家是非、街边花草的好奇走向了“神州十六能否发射成功?”“西藏的人们都在干什么?”,而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无异为之添上加速器。

另一方面,答案的快速获得无法从根本的质上完全解决问题,不但使旧问题遗留,还不断催生新问题。当以ChatGPT为首的一系列交互式人工智能风靡,并“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互联网更新迭代,突破地域限制连接远方,突破时间阻隔跨越千秋,我们的确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篇论文如何写?新冠如何预防?马王堆与三星堆有哪些秘密?但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只是解决表象,下一次你也许仍无法写出论文,而考古发掘的过程也依旧延续发展,他们并不能成为“源头活水”。

更何况,ChatGPT所写论文引发“学术造假”的伦理道德困境,AI绘画对著作权法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陷于过大的数字场域也让附近消失,让共情褪色,导向冷漠,庸俗的马合困境。

问题的台阶永远延伸,了无尽头,仿佛希腊神话的“阿底顿”顽劣向你招手。陷于如此莫比乌斯环,现代人又该如何解决“问题”?

我想,也许“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答案”。这二者本身便并非二元关系或是一一对应,而是在无序中共同发展,辩证对应。纪伯伦在《沙与沫》中言,“真理是沙漠中的绿洲,人与骆驼难以抵达的绿洲”。斯言不谬,问题不断产生,答案不断更新,真理不断超越,“没有绝对的真相”,有的是当下与视角。

那么既然绝对的答案不可企及,那么问题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有句话:“人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人之伟大,在于他是过渡与没落。”而越多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正彰示人们探赜答案的伟大过程,正如黑夜的启明星一般给人以启发以灵感,以质疑,正承载着我们宝贵的好奇心,向文明深处进发。

在这个透明的社会,妥协的社会,倦怠的社会,我们需要答案,更需要如无数哲人先知一般,抬头发问,低头深思。

所以,不必畏惧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循着问题的台阶,拾级而上,也许某一天,它便会多到冲破人类的巴别塔,导向我们的新纪元。

源自:高中教学读书生活


徐徐老师的新书


人民日报评论选粹及精评,尤适合高中生每天10分钟一篇读记


徐徐道来:

徐小平,人称徐徐老师。作家型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获得者,2023年部级精品课获得者。执教于湖北省江陵县一中。持教书渡人、写字渡己的理念,大力构建“生态语文”与“性灵写作”。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园地》《散文》《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是《语文报》点评人民日报评论的专栏作者师生合作在《语文报》《作文与考试》《意林作文素材》《新作文》《帅作文》等发文上百篇。著有散文集清风徐来(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论著《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京东、当当有售)、写作指导书《跟评论高手学写作》(东方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京东、当当有售)。创办有个人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订阅量达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