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金孔雀”余旭牺牲,飒爽的英姿永远定格在燕赵长空。
之后最近的那个周末,笔者曾拜访空军的一位老师。他夫人告诉我,整个空军的情绪是悲痛的。那天,我们交谈的内容本是轻松的,却不免谈到余旭烈士,那个氛围,包含着忍不住的沉闷和怀念。
两个月后,听知情人说,今年空军招飞的报名者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了为祖国翱翔蓝天的事业中。
刚刚过去的1月19日,正当国人正在喜迎春节之际,驻闵陆航某团飞行员张浩和王晓冬在夜间飞行训练时失联,现已确认牺牲。再一次,悲痛忍不住地袭来。
△张浩烈士
△王晓冬烈士
“军报记者”写下来如是文字:“沙场如霹雳,丹心照汗青......当牺牲接踵而至,我依旧挚爱这身戎装!”笔者读到这篇文章时,该文阅读量已超过10万,多人为文章留言,抒发感怀。
没有军旅体验或对解放军传统不了解的朋友,可能无法体会其中的缘由。战士的牺牲,缘何还能带来更多的英勇与情怀?这些人,是为什么?
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已久的韶山。在那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此时的毛主席,全家已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妹妹毛泽建,夫人杨开慧,胞弟毛泽覃、毛泽民,侄子毛楚雄,长子毛岸英。经历了无数次残忍的战斗,告别了无数同志,从南湖到延安,从井冈山到中南海,毛主席怎能不体会牺牲的含义和面对亲人、同志牺牲时的悲切!然而,在他的笔下,牺牲,除了死的悲哀,还饱含了壮志。
►
“为有牺牲多壮志”,多么朗朗上口、壮怀激烈的一句箴言,这大概是一支军队的意志,也是一种精神的神奇与不朽。
......
一代代的义勇之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祖国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哪怕是牺牲,在他们的笔下,竟也显得从容、豪迈。
1938年,诗人田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战斗诗人的诗歌铿锵有力,告诉我们,战斗,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没有选择。
1944年,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这位1933年就参加革命的战士,在短暂的一生中任劳任怨。毛主席在其追悼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毛主席还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
牺牲是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多么正气和大义凛然的回答。然而,毛主席对张思德的牺牲,是非常痛心的。他曾表示,革命年代有牺牲是正常的,而建设年代,不应该有牺牲,这样的事情应该避免。这正如鲁迅不主张学生们去做“震骇一时的牺牲”,而是鼓励他们进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