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风汽车集团进行了管理层大换防,神龙汽车进入“安铁成时代”,退位的刘卫东仍会继续分管东风乘用车、东风裕隆等业务。不说还真忘记了这样一个合资品牌,作为台湾裕隆与东风50:50成立的合资车企,诞生之时曾受到市场的追捧,但直到现在,几乎落入市场边缘化的处境,究竟是谁的责任?
日前,有媒体从东风公司知情人士中获悉,东风公司将对东风裕隆做出“撤人不撤资”的举措。“未来,东风公司只是作为东风裕隆投资方参与运营,在内部管理、决策上或由裕隆集团占据主导。”并表示,“公司准备对自主版块进行改革,对东风裕隆采取撤资不撤人已经通过决议,东风裕隆内部正在进行部分工作交接,部分人员也回到了总部集团。在东风公司相关人员退出后,未来东风裕隆的事务将由台湾裕隆集团主导,占股50%东风公司只是作为投资方参与经营。”这也意味着,东风裕隆正在从东风公司大自主规划的版图中慢慢剥离。
早在2011年,按照当时东风大自主战略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180万辆至200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规模。在这条“大自主”战略中,共分为3条路线,分别是自主乘用车、合资自主品牌和大中华品牌乘用车。这里的大中华品牌乘用车就是牵手台湾裕隆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生产纳智捷牌汽车,并计划到2015年销售20万辆汽车。
然而到了2015年。东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达121.85万辆,其中自主乘用车销售78.12万辆,同比增长6.6%。而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2015年仅销售6.04万辆。计划赶不上变化,东风大自主计划未能完成既定目标,甚至一些品牌在后续的发展越来越落魄,三线发展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郑州日产因为连续两年亏损,拖累公司整体效益,东风汽车已向东风有限转让持有的51%股权,转让价格为7.88亿元。而东风裕隆,似乎也要被合资方东风公司所抛弃,未来它的路该如何走,就只要裕隆自己好好规划了。
2011年下半年,东风裕隆正式在大陆推出第一款产品纳智捷大7 中型SUV,22万元的起步价也使他在当时成为几乎唯一叫板其他外系合资品牌的车型,产品推出后在1年半的时间内就售出近4万台,并且为公司实现了盈利。然而在后续车型更新中,都未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即使丰富了产品线,但销量在不断走低,车型价格不断下探,都无法挽回市场。来自台湾宝岛的汽车品牌,总感觉难以找到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营销宣传上更是未能传达出品牌的价值,而恰恰这是中国消费者最为注重的。除了宣传高科技配置、外观动力好、豪华高档感以外,就没有太多可传达的东西,消费者更多的是买到了一款车,而不是一款有归宿感和有价值的车。
质量问题频发也导致品牌名声不好,纳智捷大7 SUV人称油老虎,2.2T发动机竟然也能开出70多万价值的油耗,曾多次发生车主维权事件,称油耗高得吓人、质量隐患等。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更没有多大的成就,据称旗下车型还在共用2003年推出的第四代雷诺Espace平台(与日产合作获得),仅仅在科技配置、外观内饰豪华感上给消费者好感,却在核心技术上落伍,当其他自主品牌蜂拥而至时,优势自然而然被淹没了。
据统计,去年东风裕隆纳智捷全年销量为4.04万辆,相比2015年的6.04万辆下滑近1/3;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仅有7000余台,同比下滑幅度高达60%。在乘联会统计的SUV销量榜中,曾经的主力销量车型纳智捷大 7 SUV排在倒数第一,5月仅售出4辆,1-5月为118辆;去年推出的入门级车型纳智捷锐3,搭载了PSA旗下的1.6THP发动机,今年5月也仅有59辆,1-5月为1893辆;现为主力走量的纳智捷优6 SUV车型5月售出633辆,平均月销不过千。有媒体统计,过去的三年内,东风裕隆经历了人事大调整、经营战略失误、产品竞争力弱化、营销工作坍塌等一系列的坎坷,终在市场转型中逐渐迷失自己,销量急剧下滑,并造成了巨额亏损。
此次“撤人不撤资”,是东风对自主品牌进一步梳理减压,明确改革的重要一步。大靠山隐藏到幕后,东风裕隆纳智捷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变得更加朴素迷离。(来源:汽车行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