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宇街与头道街交口,有三座各具特色的建筑,丰富奢华的装饰手段营造热烈的氛围。
建筑主人极尽所能炫耀的财富与骄傲,穿越百年扑面而来。这个一梁一栋都带着高级审美的十字街口,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影像的地点。
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诞生地”。
同义庆中外货店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研究工作组专家宋兴文,收集、收藏靖宇街建筑、商号史料等长达十余年。“哈尔滨老道外南北头道街与靖宇街交叉形成的十字街口及其周围外延20米内,是当时商业的‘商眼’位置,堪称黄金地段中的‘黄金眼’。商业的发展与繁盛,影响了道外的市容市貌,催生了现在被称为‘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类型。”他介绍,1910年代至1920年代,靖宇街与头道街十字路口的四角先后建起四栋精美的新式大楼,它们各拥一地,鼎足相望,形成了最醒目的商业地标之一。
星河流转,百年风华。这个曾搅动商业风云的“黄金路口”,除一座楼拆除,另三座屹立百年。经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修旧如旧”,正在恢复最初的模样。三栋见证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历史变迁的特色建筑,带着百年商魂,已经成为历史的地标。向各地游客讲述着哈尔滨开埠之初,全国各地人士云涌而来创业创新的澎湃豪情。
01
屋宇嵯峨日盛一日
特殊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建筑。
哈尔滨独有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是随着哈尔滨开埠之后商业兴盛而来。宋兴文梳理了这段历史:1900年在俄国人测绘的哈尔滨地图上,道外区域只有头道街一带人烟稠密。1903年前后,傅家店从头道街延伸到七道街,成为独立区块被标注。1905年包括傅家店在内,哈尔滨正式开埠通商。1906年,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置滨江关道。1907年,设滨江厅江防同知,道外作为行政区登上历史舞台。
“鱼骨形”的靖宇街和头道街至十四道街已经形成,道外也从“傅家店”变成了“傅家甸”。哈尔滨已从昔日“人烟稀少、榛莽荒秽”变为“屋宇之嵯峨、车马之驰逐,日盛一日、气象万千”。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风格在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有充分的体现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中,在三江闽粤会馆中发现的封于墙里的百年石碑,也印证了哈尔滨开埠后,各省人士到哈尔滨谋生、发展的创业史。“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初,靖宇街及头道街上各类商号已经过百家,数量和质量都是道外最高的。”宋兴文介绍,1910年时,道外的核心区还是以传统中式平房为主,191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面积出现新式楼房。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开始出现在商业建筑上,靖宇头道街则是它最早出现的地方。
02
开放繁华培育高级审美
初建大楼即成传世佳作
在靖宇街与头道街交口,有一座外立面通体纷繁华丽装饰的建筑。这栋令人眼花缭乱的三层建筑,处处透着百年前迅速膨胀的商业盛世的骄傲。这就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同义庆中外货店。
“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影像是1909年开设的同义庆绸缎庄,是位于靖宇街与头道街交口处一座一层的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柱式和山花是西洋建筑风格,而墙面浮雕则是中式纹样。”宋兴文介绍,“中华巴洛克”最早出现在商业建筑上,是从一层商铺向多层商住楼和商业大楼发展的。同义庆大楼的诞生史就非常有代表性。因生意发达,同义庆又新建二层清水砖楼,作为总号,此楼为靖宇头道街口第一座楼房。1923年,又大兴土木,把原二层楼拆除,新建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大楼。即同义庆中外货店。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藏文物:同义庆货店老照片
同义庆大楼,被很多人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长杨伟东说,同义庆生意一度好到爆。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馆藏的宣传单张,都可见店主的审美非常不错。
宋兴文与建筑专家一起研究了这座建筑: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转角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中国传统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菊花浮雕将商号牌匾团团包围。
同义庆大楼转角竖式大牌匾为“同义庆中外货店”,下方横式小牌匾上为俄文。1922年《哈尔滨指南》上其广告显示:本店在哈尔滨道外已历二十余年,专办苏杭绫罗绸缎,文明葛縐,三闪云霞……西洋各种毛布、呢绒、哈拉……一概俱全,名目繁多,不及枚举。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藏文物:同义庆货店广告
同义庆的工商等级很高,1926年《哈尔滨华人商工名录》登记为头等。柜伙人数达到了110人。也是道外最早安装电话的商号之一,一楼电话号码为第“11”号,楼上电话号码为第“45”号。
目前,经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工程修复,大楼恢复“同义庆中外货店”名字。竖式中文和横式俄文牌匾都复原为最初的模样。
03
大型转角式建筑
集结所有中华巴洛克设计手法
“商业黄金眼”的十字路口,商家必争之地。著名商号们不遗余力在门面大楼上炫耀自己的审美与财富。有一栋楼几乎成为“中华巴洛克设计手法大全”。
“1920年代,靖宇街与头道街十字街口的四栋大楼全部都是中华巴洛克风格。其中体量最大的,是靖宇街路北与北头道街交口处的泰来仁大楼。”
宋兴文介绍最初是一座一层中式传统木结构建筑,为传统中国商号店铺的样式。1927年,原址建成三层新式楼房,“泰来仁”也成为当时老道外最新潮的货店之一。是靖宇头道街口最晚建成的一栋转角式建筑。
1930年代的“泰来仁大楼”,泰来仁鞋帽货店为主要商号
“在转角处几乎是运用了所有‘中华巴洛克’设计手法
:
两层高的转
角科林斯柱式、使建筑显得十分气派;
叠层式女儿墙中间有‘三羊开泰’浮雕,两侧墙柱上装饰有新艺术符号元素,造型十分丰富。
”宋兴文说,这栋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是转角处二三层通高的店面牌匾,其两侧配以凤尾装饰浮雕,视觉冲击力很强,给人留下很深刻印象。
1928年正阳头道街街景,“泰来仁大楼”北头道街一侧全部为“泰来仁鞋帽货店”
泰来仁是一家创设于清末的老字号鞋帽店,是哈尔滨著名商号,开业于1907年,是众华商百货店中唯一专营鞋帽的货店。经销的各种鞋,有部分自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流行的软呢男帽,泰来仁是主要经销商之一。约于1940年代中期停业。上世纪80年代,为向阳毛皮商店。2023年,“泰来仁大楼”开始修缮,恢复“泰来仁”三字的抹灰浮雕。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