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
——余秋雨
80年代的思想解放浪潮落潮以后,我们这个年代逐渐沦为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年代。
在这种平庸和苍白中,当时默默无闻的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登上文坛,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读余秋雨。
紧接着,《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相继问世,余秋雨所倡导的“文化散文”开始被人们口耳相传,他从一个平凡的庸人,一跃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余秋雨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
“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余秋雨童年
1959年,余秋雨13岁,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而他却经常在放学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图书馆读书,每次走到一半时就饿的走不动了。等他走到图书馆,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
那时,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正是少年时的艰辛,让余秋雨对人生有了
自己的感知和认识:
每个人生来本就平凡,但一定要有一颗不平庸的心。
他也明白,
“
只
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
余秋雨青年
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苦读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过一番潜心苦读,余秋雨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90年代初,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同年文化部任命其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在担任院长期间,余秋雨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开启一代文风,在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之后,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1996年,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
,余秋雨毅然选择辞职远行,独自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
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他
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跟中华文明做比较。这种考察,通过全球的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
“
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脉络。
”
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文化人的身份,用三个月时间,踏上一个充满惊险的旅程,探索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对古代文明的兴衰,当代文明冲突的根源,中华文明的独特性,都作了细微的观察和深刻的反省。为读者带来惊喜,感叹与深思。
这,便是他一生的追求。
而后余秋雨陆续出版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曾有论者,指责余秋雨作品中有“硬伤”,即某些史料的失实。
余秋雨笔下的“文化”,隶属于文学作品的范围中,出现史料,必然要与想象,甚至一定的夸张嫁接在一起,难免有少许的变形,但这应该是文学创作所允许的。
当然牵扯到重大史实,他还是十分小心谨慎对待的。
“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
而今,余秋雨的“希望”已如期实现了。
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几座破落的白塔,一段悲凉的历史,一句“我好恨”重锤砸心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着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让读者有了浸满“文化”意的阅读享受。
白先勇
: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
: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金庸
: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余光中
: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
责任编辑:
安良(微信:15710831809)
诸子百家解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
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三国演义
荐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赤壁风云,一起战斗吧!
论语
荐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之美,你我共赏。
三十六计
荐语:
硝烟无声,谋略无形,三十六计,诲汝谆谆。这本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的优秀兵书,必然能给您以启示。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
阅读原文
』
邀您说文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