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交流往往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比如,当我们在聚会上遇到一个人,随后和朋友讨论时,朋友的负面看法可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TA的印象,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对TA的记忆和评价可能会逐渐偏向于与朋友的观点一致,而非我们与TA接触时的观察。
这种现象引发了E. Tory Higgins在《共享现实》中所谈到的一系列思考,比如,书中探讨了我们的
观察(seeing)和交流(saying) 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记忆与认知。
在传统观点中,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经验的权威性。而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区分了
“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
。
物理现实
是我们通过个人经验获取的信息,而
社会现实
则是他人提供的信息,语言即是构建社会现实的重要工具。
与传统观点不同,Higgins提出的假设是,
社会现实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除了聚会上作为听众会被“共享现实”影响认知的例子,Higgins随后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交流塑造现实的可能性。比如, 在科隆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被试首先观看了一段关于目标人物的基本介绍,并随后向不同背景的听众描述该人,听众被分为内群体成员(另一个科隆大学的学生)和外群体成员(当地职业学校的学员)。
被试在开展描述前,被告知听众们对目标人物都非常熟悉,因为他们是同一个研究项目的志愿者;此外,被试还被告知听众对目标人物“比较喜欢”或“比较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