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精英讲书  ·  大五人格的局限性| 精英讲书 ·  2 天前  
武志红  ·  你身边那个运气好的人,一定有这种特质 ·  3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4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来了!心理疗愈知识学习开启了,在深圳的速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共享现实》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13 20:15

正文

作者 | 姜林屾


想象一下,在参加同学聚会时,谈起那些一起犯过的傻事,仿佛大家又回到了那个彼此见证的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又或者,当你在陌生的城市里遇到一个与自己各方面都不同的人,却因为对同一部作品的热爱而相视而笑,这种遥远的相似性令人感动,情感与理解通过共同体验悄然流淌。



许多人在一生中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追求和享受“共鸣” 。心理学家Higgins提出了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 “共享现实” 这一概念强调在与他人互动时,我们不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共同构建对现实的理解。 这一过程被视为 人类独特性 的一个重要论据。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构建了彼此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交流往往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比如,当我们在聚会上遇到一个人,随后和朋友讨论时,朋友的负面看法可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TA的印象,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对TA的记忆和评价可能会逐渐偏向于与朋友的观点一致,而非我们与TA接触时的观察。



这种现象引发了E. Tory Higgins在《共享现实》中所谈到的一系列思考,比如,书中探讨了我们的 观察(seeing)和交流(saying) 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记忆与认知。



在传统观点中,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经验的权威性。而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区分了 “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 物理现实 是我们通过个人经验获取的信息,而 社会现实 则是他人提供的信息,语言即是构建社会现实的重要工具。



与传统观点不同,Higgins提出的假设是, 社会现实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除了聚会上作为听众会被“共享现实”影响认知的例子,Higgins随后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交流塑造现实的可能性。比如, 在科隆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被试首先观看了一段关于目标人物的基本介绍,并随后向不同背景的听众描述该人,听众被分为内群体成员(另一个科隆大学的学生)和外群体成员(当地职业学校的学员)。



被试在开展描述前,被告知听众们对目标人物都非常熟悉,因为他们是同一个研究项目的志愿者;此外,被试还被告知听众对目标人物“比较喜欢”或“比较不喜欢”。



(图源网络,侵删)



结果显示,在两种群体的情境中,被试都无意识地调整了自己的描述,使其更符合这一群体对目标人物的态度。即在被告知听众对目标人物“比较喜欢”时,被试所传递的信息聚焦在积极方面,而在被告知听众对目标人物“比较不喜欢”时,其输出的信息更消极。 仅在听众为内群体时,被试对目标人物的记忆也随之发生变化, 即倾向于记住与所其表达内容一致的信息。



这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 表达者会不自觉地考虑听众的特点来组织输出信息, 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表达上,最终还可能影响到表达者对信息的记忆。 当听众是内群体时,记忆被重构的可能性更大。



群体内共享的双刃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亲近的人更容易影响你对事情的看法 很常见,即使观点本身有些不一致,你们也可能会更努力地去追求一致性;而与不熟悉的人谈论类似的话题时,如果出现不一致,你可能会想“TA不了解我的经历罢了”。



研究进一步发现, 问题的核心在于“信任” 。在上述例子中, 表达者对内群体听众的信任感更强,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如何处理信息 。如果沟通者对外群体的判断不信任,那么他们就无法将调整后所表达出的信息视为“真实”。



这暗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情况:与外群体成员互动时,我们或许可以在行为层面表现得很礼貌,但往往未能建立有真正有意义的联系。



在信息日益分化的时代,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的定制化推送让我们更容易陷入 “回音室效应”——只接触到与自己当前一致性较高的的信息和群体,我们的观点、信念“受困于”稳定的内群体成员或“信息茧房” 。这种现象的一个潜在风险是可能会 加剧群体之间的割裂 ,减少理解他人观点的可能性。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考虑到人类对于“共享现实”的强烈动机,我们可以通过引入 个人化的交流机制(面对个体时,减少“群体”的标签)、承认对方的专业知识、建立信任等 方法弥合这种“内”与“外”带来的隔阂。



此外, 理解“言语塑造现实”效应存在的本身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意识到在交流中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最后, 创造共享的现实感,建立共同的理解和体验, 也是弥合冲突的有效办法。



那么要怎么创造这种共享的现实感呢?



共享现实的力量


在一项学校教育情景下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在完成一个项目时,如果教师倾向于 将学生视为团队伙伴 ,这种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还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形成共同的理解,促进项目更优质地完成。教师不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伙伴,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促进后续地沟通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 “团队合作”的理念同样 适用。



(图源网络,侵删)



例如,在家庭当中,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来传达家庭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单方面的训诫,这种共享的经历可以增强家庭成员间的联系,也使得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价值观,而非抵触或反感。



共享现实不仅是一种记忆构建的结果,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很美丽的风景,吃到很美味的食物,想和所爱之人分享,想他们都在场一样。



我们可以尝试抛下很多导致隔阂的身份、群体标签或刻板印象, 向他者发出共享现实的邀请,这也是建立情感和认知连接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这些共享的现实中,我们也共享着体验、感受和存在的方式,像孤岛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生活与故事。在浩瀚的宇宙中相遇,我们作为人类或许本没有那么多隔阂;茫茫人海中,我们在彼此的生命中交错,这些共享的瞬间,或许终会成为短暂人生旅程中超越时空的印记。



就像《另一个自己》中唱到,“若是有一天相遇,看我老去的眼睛,请不要伤心,它见过你的年轻”。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共享现实》作者Higgins通过深入的研究与案例分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构建与共享现实、认知差异如何产生、人类强大又割裂的根源等议题。书中引用丰富的实证研究,讨论了共享现实在群体冲突与合作、市场营销与广告、政治与公共政策等多情景下的应用,内容较严谨且丰富,是一本从理论阐释到应用举例全面覆盖、提供新视角和观点的科普读物,适合心理学、社会学背景或对上述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