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鸡娃内卷的话题很多,把孩子“养废”了是每个家长的梦魇,需要中国社会衡量成功的价值观改进!
很多家长衡量自己培养孩子是否成功,往往以升学为标准,第一是能否考上普通高中而不上职高和技校;第二是能否考上本科以上而不是考个大专等。
有个邻居,老公是学校副教授,太太是一个外企中层,结果儿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电梯碰到就长叹没有管好孩子,玩手机玩废了。在他心目中孩子是“养废”了。好在他们家经济还行,后来上了私立高中、高中毕业出去英国、他自己开玩笑说儿子到英国上“水校”。总体上还是希望孩子上高中上211这类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子,提到他儿子就是一脸不情愿的形态。
实际上,作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教育费用,更多是升学压力下的家长的内卷导致的补习费用。真花在义务教育阶段标准费用是很低的。三座大山的房地产均价已经陆续三年不涨反跌,医药费也在开始大规模反腐;而教培费用被连根拔起后却见效不算大,为什么呢?本质上还是社会竞争决定的。
一个社会,当前大家价值观意义上的成功、好岗位是稀缺的,人类社会是金字塔结构的。那么好岗位他们必然选择好的应届生,最终是学历的军备竞赛。看深圳中学老师都是名牌大学博士了。
而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乃至中小学,家长自然在培训是一掷千金了。大家卷教培,本质就是都吃兴奋剂比赛一样,不吃的人吃亏,大家都吃相当于人人无意义多受苦。
但是,不管大学有多少,乃至极端到像台湾,因为人口萎缩,现在年轻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上正牌公立大学,但是就业竞争依然存在。因为不可能每个企业单位都是BAT、都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且就是公务员也有大家眼中好坏部门之分。这些大家眼中的优劣必然引起好大学毕业生竞争,最终引起好学校升学的竞争。所以上大学不等于就是成功。
现在为什么年轻人失业多,不就读了个差大学或者没有就业前景的垃圾专业放不下架子么?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蓝领和白领比例。不在升高中分流,就会现在这种就业分流,更残酷、因为家庭投入更大期望值更高了。
我看过一个老人写的案例,她儿子学习很成功,留学后移民德国。结果呢他儿子在父亲临终前都无法尽孝见一面,奔丧也只有自己、孙子和儿媳也说费用高和要上学什么的不回来。然后几年不仅仅没有见一次面,电话都来不了1-2次。孩子父亲过世后,剩下老人十多年什么事情都是她妹妹两个孩子、也是儿子两个表兄弟照顾。有趣的是,当年两个表兄弟,就是学习是不成功,被两姐妹埋汰,但却是两外甥来照顾她。而且等家里拆迁,儿子千里迢迢回来装热情,然后要钱了,老人认为自己对儿子培养是失败的,没有亲情。所以什么是孩子培养成功,真的需要仔细衡量。
总体上社会最终有的人需要送外卖、有的人需要当清洁工、有的人当司机、服务员,有的人进生产线当技工等都是必然的。白领工作比例是一定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高中分流只是让社会的选拔提前一些而已,因为社会最终是无法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反而因为大学生的头衔让一些人放不下架子,而只能变成年轻人失业罢了。当然是不是改为高中应上尽上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让有意愿上高中的孩子高考后再分流,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