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家陪你读书
著名作家麦家带领100个专业书评人精读1000本好书。每天早晨7:30分,麦家陪你读书15分钟。关注【麦家陪你读书】,领取读书人专属福利。读书就是回家。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麦家陪你读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①: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麦家陪你读书  · 公众号  ·  · 2025-02-03 06:30

正文

陪你读1000本书 |第388本


20世纪末,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借用《柳林风声》中的故事主角,写下了心理学科普类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讲述了主人公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之中,在朋友们的推动下,前去咨询师苍鹭处进行心理咨询, 最终打开心扉、走出阴霾的过程。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 第2759天 ,共读 第388本书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作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 解心理咨询的详细步骤,初步学会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分析自身性格的成因。

在见证蛤蟆先生实现心理上长大成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心灵洗去昔日时光遗留下的疲惫和伤疤。


从今天起,让我们同蛤蟆先生一起,开启为期一周的心理咨询之旅。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兼具专业性、通俗性与文学性,是当之无愧的英国国民级心理学入门书籍。

在专业性上,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先生有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曾教授过心理咨询课程,并出版了心理学类教科书《咨询技巧》《组织的心理分析》。

他将自己多年以来的咨询心得都融入了本书之中,展现在了大众读者面前。

书里,作者借咨询师苍鹭之口,穿插着为读者们介绍了诸多心理学专业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儿童、父母、成人三种自我状态,基于对自我看法和对世界看法而形成的人生坐标。

自1997年出版以来,本书被翻译为六国语言,同时获得了业内人士与普通读者的赞誉。

时至今日,这本书仍在不断地再版、加印,畅销不衰。

时间证明了这本书在心理学科普领域的杰出成就。

20世纪初,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以他讲给天生患有眼疾的儿子的故事为基础,创作出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

在这篇童话故事里,四位性格迥异的伙伴生活在森林河岸旁。他们分别是活泼浪漫的诗人河鼠、胆小却渴望冒险的鼹鼠、成熟稳重的獾与狂妄自大的蛤蟆。

在奔流不息的大河旁,在静谧的原始森林里,四位伙伴一起迎接万物复苏的春天,一起度过草木葱郁的夏日,一起乘着蛤蟆新买的豪华汽车出游,一起赶跑霸占蛤蟆庄园的恶霸黄鼠狼。

在格雷厄姆的笔下,动物童话与乡村田园牧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正是借助《柳林风声》的主角创作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目的是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
在通俗性上,作者充分考虑到了未接触过心理学的普通读者们的感受。
在介绍上述看似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尽量采用日常平实的语言,以免读者因害怕这些特殊名词而对这本书望而却步。
此外,作者还将专业术语与具体事例相结合,争取让读者通过案例了解专业概念背后的含义以及其在探索自身情感世界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书中,苍鹭先生每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都是为了解答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新提出的某一个问题,或对蛤蟆某种特定情绪进行分析。

例如,蛤蟆回想起自己因胡闹被朋友獾责骂时,感觉又变回了童年时被父亲责骂的小孩子。

苍鹭则由此顺势导入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告诉蛤蟆,当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行为和感受往往都会像一个孩子。

蛤蟆先生好奇为什么自己不会像獾一样大发雷霆时,苍鹭引导蛤蟆思考愤怒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如撒泼怄气等攻击性弱的行为是否也可被归属于愤怒发泄方式之列。

而后又介绍了“适应性儿童”的概念,即因无法对抗父母绝对的权力而不得不学习不带攻击性发火的孩子。

理论往往是高度概括的,而案例则能带给人实感。

通过简明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即使是对心理学毫无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本书中讲述的心理学知识。

在文学性上,本书不仅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主角,还承继了《柳林风声》优美的语言。
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方面,尽管本书的主角是蛤蟆先生,但作者并没有吝惜对其之外的角色花费笔墨,而是一视同仁地深化了《柳林风声》中四位主角的形象。

《柳林风声》里,獾是位有勇有谋的长者,在蛤蟆发现自己的家蛤蟆庄园被黄鼠狼群霸占时,带领着朋友们夺回庄园。

同时,他也有着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在蛤蟆沉迷于购买汽车时,不惜伙同其他伙伴将蛤蟆关在家里以戒掉这种他眼中不合常理的迷恋。

本书中,作者放大了獾专断独行的一面,着重描绘了他的威压是如何对蛤蟆产生影响的,并试图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和性格成因。

另两位出场角色河鼠和鼹鼠在《柳林风声》中便是一对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好朋友,但两鼠间也会因个性不同产生短暂的纠纷。

本书细化描写了两鼠产生纠纷的原因,以及两位伙伴的应对之法。

这本书里的角色有优点,也有缺点。

每位角色身上都有一些常见的特质,很容易就能让读者联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由此产生代入感。

另一方面,本书虽为心理学科普书籍,却有多处关于风景的闲笔,语言风格也与《柳林风声》一脉相承,优美隽永。

《柳林风声》里波光粼粼的大河,在本书中仍蜿蜒着呼啸着流淌着。

《柳林风声》里茂盛的灌木丛,在本书中也仍顽强地生长着。

这些环境描写在增添故事的文学性之余,也从侧面映射出了蛤蟆先生咨询历程中心境的转变。

当他深陷抑郁之时,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当他逐步恢复时,便开始又能感觉到大自然之美,欣赏草木所展现的层次丰富的绿色。

兼具通俗性与文学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由此成为了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入门级心理学专业书籍,引导着读者们关注蛤蟆先生的心理困境,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心理困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线剧情是蛤蟆先生如何通过进行心理咨询走出抑郁,但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蛤蟆本人,而不是咨询师。

作者在书中借心理咨询师苍鹭之口,反复告诉读者,与刻板印象中不同的是,心理咨询是一件需要咨询者和咨询师合作完成的事项,而不是咨询师本人独立向咨询者施展出被冠以心理学之名的魔法。

第一次见面时,蛤蟆先生原本希望洗耳恭听心理医生的教诲,但苍鹭告诉他,只有在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出于自愿进行合作的情况下,咨询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在其后的多次咨询中,苍鹭不断向蛤蟆先生强调这一点。

他告诉蛤蟆,咨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令人害怕的概念,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人的心理平衡,但也最有可能带人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能决定是否打开学习之门的人,只有咨询者本人。

蛤蟆先生在《柳林风声》中,是一位骄傲自大、任意妄为的有钱人,总是穿着宽大的格子大衣和斗篷、亚麻面料的长风衣、一顶反戴的配套鸭舌帽、一副护目镜,衣着光鲜到甚至显得滑稽。

他心意不定,几乎没有能长时间坚持的爱好,会随时沉迷于不同的事物。

迷上了划船,就购买多艘小船。迷上了汽车,就购买多辆豪华汽车。

一次,他在酒店看见一辆漂亮汽车,竟因深受吸引,径直开走了它。

这样一位精力充沛的捣蛋鬼,究竟是为什么会深陷抑郁?又是如何走出了抑郁情绪?苍鹭与他的对话究竟内含了哪些内容,能够帮助他摆脱痛苦?咨询过程中,蛤蟆有发生心理上的转变吗?

这个故事的开端与结局都已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未知的只有过程。而对于这本书而言,最重要的也是过程。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