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点“
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
分享
和
赞
这样居居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才能继续跟大家分享本地新闻和生活情报噢~
说故事之前,我们继续来关注新冠疫情在英国的势态。截至写稿时间,英国新冠总确诊人数为942275人,单日新增确诊人数为24701人。
确诊后28天内,由于新冠而死亡的总人数为45675人;单日新增人数为310人。
所有涉及新冠的死亡病例总和为58925人。
就在令全球震惊的“教师斩首惨案”发生后不久,法国再发一起类似的恐袭惨案。
当地时间周四早晨九点,伊斯兰恐怖分子闯入尼斯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basilica,捅死三人。
根据《邮报》消息,死者总共二女一男,被斩首或刺伤颈部伤势过重死亡。
被斩首的男女,是教堂的工作人员。另一名被害女性在祷告时被刺伤颈部,外出寻求帮助时不支去世。
第一名受害者,是一名年约70岁上下的女性。提前到达教堂祷告的她,据目击者描述,“几乎被斩首”。
第二名受害者,是一名45岁的男性,当地人称他为Vincent L。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第三名受害女性,是一位非裔女性,年纪约30岁上下。她被捅了数刀之后,逃到教堂外一处酒吧寻求帮助,终因伤势过重而身亡。
除此之外,还有数人受伤。
这是受害者之一的友人。得知朋友遇害,这名戴口罩的女子悲痛欲绝。
据警察描述,犯罪嫌疑人名为Brahim,大约20多岁,被击伤后逮捕。
然而,尤为讽刺的是,这名嫌疑人就算在接受医护人员治疗时,都高喊着Allahu Akbar(真主伟大)。尼斯市长Christian Estrosi表示,"Enough is enough."
在尼斯惨案发生后的两个小时,法国Avignon发生了第二起恐怖袭击,犯罪嫌疑人被警察击毙。
还是在同一天,法国驻沙特阿拉伯Jeddah领事馆一名保安被刺伤。目前,这起凶案的嫌疑人已经被逮捕,受害人也已经送往医院。
案发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案发现场。就在不久之前发生的“教师斩首恐袭案”之后,他坚定表态,捍卫创作者对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创作自由”。
此言一出,便激怒了穆斯林国家的群众。同样是在今天,法国发生了穆斯林恐袭惨案,突尼斯,加沙和巴基斯坦等地则爆发了声讨马克龙的游行。
其中,印度的穆斯林信众不仅焚烧法国自由派领导人画像,更是决定抵制法国产品。
而西方自由派阵营和穆斯林阵营的矛盾,也存在很长时间了。
2015年1月7日至9日:两名武装分子袭击了杂志《查理周刊》办公室,造成17人死亡;第二天,另一名武装分子在法国杀死一名女警,并在巴黎一家犹太超市劫持人质。劫持事件造成四名人质遇害,枪手被警方击毙。
2015年11月13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突然袭击巴黎,国家体育场、咖啡馆和巴塔克兰音乐厅遭到袭击,大量人群在不明已发生袭击的情况下逃散,事件造成惨重后果,至少130人在多起袭击当中死亡。
2016年6月13日:在巴黎西部马格纳维尔郊区的家中,一名警员和他的伴侣被声称效忠IS的武装分子刺死,警方随后将其击毙。
2018年5月12日
当地时间晚上21时许,巴黎市中心歌剧院附近蒙西尼街(Rue Monsigny),一名高喊“真主伟大”的持刀男子当街砍人,造成一死四伤。四名伤者中,有一名是中国公民。
而在今天这起惨案之前,尼斯还发生过另一起更大规模的恐袭。
2016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一大型卡车在尼斯的滨海大道沿途冲撞过节的人群,造成86人死亡。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声称,该起袭击事件是一名在突尼斯出生的法国人所为。该名嫌犯后来被警察击毙。
四年后的今天,尼斯再次发生惨案。案发地点刚好就在当地最大的教堂,选址意味不言而喻。
谴责凶手,谴责暴力,谴责极端分子的同时,西方
社会也应当反思:
第一,国家在决定接收来自不同价值体系的难民之前,是否真的做好了尽地主之谊的准备?如果对来者没多妥当的安置,对本国国民被挤兑的资源没有解释,那便是不负责任。
第二,助长恐怖主义的温床,也许就是那些不至于上法庭的种族歧视。鼓励包容和多元的前提,是社会大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最后,没有战争便没有难民,没有扩张,便没有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