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对眼前的上山路
如果有些事情很重要,对你的人生、对你的家庭很重要,你就不能因为这些事情你现在没有优势就回避。你必须要顶上去。不回避、不放弃,这是否定性的,说了不能走什么路;但否定了一些路,还有很多路,接下来要走哪条路呢?
肯定不是说乱来、瞎赌、孤注一掷,看似随便走一条路,但却对此寄托了大希望,以为人生在此一搏、家庭希望在此一举。这是企图走一条超越平均的超速路。这是不行的,概率就不许可。
也不是说死扛、百折不回、经年累月,这也可能会导致反复徘徊,走一条低于平均的低速路,本来有正常路可以走,非不走,非去野路上砍荆棘。
超速路、荆棘路,都不能走。要走的是正常的别人已经爬过的、踩过的、走出来的上山路。上山路,不易走。一段上山路,总是要用足够合理的时间,踏踏实实、一步步的走过去,要上至少两三个平台,做好两三个主要环节。可喜的是,为了完成目标,要上的平台也就只有两三个,不是七个、八个,没完没了;每个平台,又由许多小的台阶组成,这些台阶要爬上去,你总需要跟做成的、爬上去的那些人花差不多一样多的时间,不能少太多,也不会多多少。
所以,走常规的上山路即可,不必非得砍开荆棘、爬出一条新路,也不能指望自己决心大、意志力强、一出手就能找到一条奇路。没有奇路、也不必有新路,只要按照常规的节奏去做就可以。
2 面对模糊不定的任务环境,掌握两三个关键因子
山是在那里的,台阶、平台,都是肉眼可及的。如果生活中的事情都像山一样明明白白的矗立在眼前,那就好了。爬山的比喻,简化了现实。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身在其中,是不知道别人爬过的山路在哪里的。因此,换个说法,我们把台阶、平台组成的爬山路,换成任务环境。
当你踏入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你就进入了陌生的任务环境,好比要爬一座陌生的山、自己从前没有爬过的山,而且你还不知道谁爬过山、该去问谁。生活中和社会上的这类任务环境,不像学校考试题上出的那么直接明了,总是有很多模糊、断裂、不稳定的地带。多数情况下,你就是在这种情景中展开行动的。
任务环境的特征有很多,但是关键因子只有两三个。你不需要成为专家,掌握所有因素,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懂。你只需要咨询、请教、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几个业内高手,诚心诚意问他们,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怎么做。他们其实也都会告诉你。找到业内高手,需要花一些时间,但几个月也就够了。这比爬山直接就看到有路、有台阶、有平台不同,你需要多花一些精力去辨认高手。高手的成绩,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你看到了他们的实际成绩,就可以认为他们是高手了。学术界的高手,一定写过很多书、或者深刻的论文;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媒体上很有名的,那不能算高手。商界的高手,一定做过很大的企业、做过很大的项目。等等。这些,其实并不难以辨别。
只是,对于高手说的重点一二三,你很可能不信。对任务环境的陌生、害怕、有时还是逃避,使得你很难沉下心来,把高手们曾经指点你的那两三个要点,一个个逐步的做到;你并不会自动相信,有了这一二三,就能穿越环境的迷雾。
更常见的是,你特别想达到最后的目的地,以至于听到别人说什么捷径,以小博大的方法,某个人突然做成的秘诀,你就会凑过去、仔细听、认真听、很入迷、很信服,觉得他们是为你着想。
他们并不为你着想,只是讲述一些奇迹和传说,还有夸大其词,引起初来者的关注。他们专门以此为生。你刚好就会为其诱惑。他们信誓旦旦许诺你,只要一步,一个奇异的步骤,就能穿越这团迷雾,到达你要的目标。这个神奇跨步的故事,吸引了你。高手们曾平淡提到的两三个因子,被你丢弃。
为什么呢?
因为人在接触陌生领域时,常常就是这样的。没有更多为什么。如果有人说你贪心、愚蠢、求胜心切,等等。不用听。失败了以后,对失败行为的事后概括,也并不会帮助你找到正确的路径。只有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才算是有益的。
当面对陌生的、新鲜的、充满变化的环境时,人的典型行为,不是静下心来观察,请教高手一二三点,谋定而后动,而是打听一些险峻绝招,指望一招制敌。这些绝招通常伴随有如下说辞:速成、暴富、永远涨、一年回本两年翻倍、黄金十年。
这就是任何人在面对他新进的任何领域时的典型行为,与他的年龄、知识、学历,基本上也都没什么关系。年轻人掉进几次坑里,后来也都能做出成绩,不必是因为他爱反省、爱反思,而仅仅是因为他年轻,时间还多。如果他不反复掉进各类坑里,他十几年后的成绩原本可以更大,而不是只有一个。一些人看起来处理得较好,不会掉进明显的坑里,很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家底较厚,损失了,很快就能爬起来,重新试过。如果既不足够年轻、又不足够殷实,是经不起那许多折腾的。
所以,如果你能够避免这种典型的新进者失误,那真的能省不少时间。人生,最重要的,岂不就是时间?
那要怎么做呢?
前文已经说了:请教高手一二三点,问清楚哪两三个因素最重要,然后一步步的用时间用精力去完成第一个因素、再用时间用精力完成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
没有什么捷径。所有的捷径都是陷阱。而陌生领域的后进分子的典型行为,就是轻信他人的传说,企图一个大跨步,结果掉进陷阱。
3 熊孩子、苦孩子、正常孩子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设定
任务环境中有且只有关键两三个因子的思维,很可能依赖人对外部环境的合理设定,即对外部环境的长期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比起爬山的台阶平台,比起模糊不清的任务环境,还要更虚一些,它不指向外部眼前的东西、也不指向外部已有但看不太清的环境,而是涉及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