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人才在线
关注上海文化人才学习在线,即时收取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相关培训、考试信息,上海文化人才进修学院相关课程、讲座和活动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人才在线

洪晃给女儿的这封信,95%的父母都没有资格写

文化人才在线  · 公众号  ·  · 2017-10-28 10: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的视野是由高度决定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人说的话,通常情况下是他或她的能力所及,当然吹牛者和骗子除外。

作者:枫叶君  来源:精致小号(ID:lovejzxh)

本文经授权发布


在网上看了洪晃写给女儿平平的一封信,心里很是感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这段话:


其实,很多小朋友的妈妈都希望自己有史家胡同的户口,因为离外婆家不远有一个学校,是北京市最好的小学。因为你有史家胡同的户口,你是可以上这个学校的。但是爸爸妈妈 没有让你去上这个学校。妈妈想告诉你,这是因为爸爸妈妈想选一个价值观和我们一样的学校,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老师教你做的事情和爸爸妈妈教你的相反而苦恼。


史家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放着这样的学校不让女儿上,这是洪晃的底气。


史家小学教学楼

贝克汉姆参观史家小学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要说让孩子上首都的最好小学,就是你家乡的最好小学,恐怕都是力所不及的。北京最好的小学摆在眼前,你会放过去?所以说,洪晃的底气,你根 本就没有。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中国95%的父母都没有资格写。


人们对洪晃的这段话有不同理解。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既得利益者的装逼,而少数人觉得,这在常人眼里的“傻”,恰恰是一个母亲的独立精神的体现。


叫我说,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才对,洪晃的这封信是装逼与独立精神的高度统一,说出来就是装逼,不说出来就是独立精神。


人的视野是由高度决定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人说的话,通常情况下是他或她的能力所及,当然吹牛者和骗子除外。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可以请你吃顿饭,但不可能给你批 一块地。


洪晃在信中对女儿说的话,是她的心里话,她对这种选择有兜底的能力,因为自身的背景和经历告诉她,人生的大道就铺展在她的面前,教育对她也重要,但却不是“自古华山一 条道”,世界给了洪晃,或者说洪晃这类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洪晃


一个有自主选择权的人,对世界的感受与普通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言行,就会觉得他们不是狂,就是傻。其实,他们不狂,也不傻,只是在茶香袅袅 间,说出了你一辈子都不敢说出的牛逼话。


逼,真不是谁都敢装的。我敢说,装逼证是中国最难拿的顶级专业证书。既然有人说洪晃装逼,那就不妨来看看,这装逼的门槛有多高。


远的不说,先说英语。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孩子都能到欧美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洪晃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多大?12岁,那一年是1974 年。谁批准的?全中国人民的红太阳毛泽东。


年轻人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1974年在干什么?中年人也可以回忆一下,1974年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那时,全国在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很多人每天都要拿着浆糊贴大字报;上山 下乡还在搞,很多只比洪晃大几岁的孩子告别父母,去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插队落户,和农民一起干各种繁重的农活。


那时的农村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而那时,作为5名外交部“小留学生”之一的洪晃,去纽约开始了留学生活。每天早晨,一辆黑色林肯把他们送到学校,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是中国资深外交官、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 夫人张希先。后来,为了让他们尽快提高英语水平,熟悉美国文化,驻联合国代表团将他们分别安置到5个美国家庭,让他们和美国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结果英语水平飞速提高。


你可以听一下洪晃的英语,和美国人一样,这得益于她小时候在美国的留学经历。这些经历在王小平写的《红色童话》一书中都有记录。


我12岁在哪里呢?在北方沿海城市的一所中学里读初一。我们的英语老师自己学英语还不到半年,就开始教我们。我清楚地记得,她在黑板上书写英语单词很慢,有一次,一个t ractor写了三遍才写对。在学校,跟着老师读中式英语,直到电视上有了《跟我学》,才知道英国人说英语原来是那个味道。


英语还在其次,关键是家庭。洪晃出身名门,其父亲是北大教授洪君彦,母亲是著名外交官章含之,继父乔冠华是前外交部长,外祖父章士钊曾担任北洋政府的 教育总长。这样的家庭注定了洪晃的与众不同,也决定了她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公派小留学生”,而绝大多数和洪晃同龄的孩子出身于工人家庭,决定了他们在拿到英语课本前从来没见过一个英文单词,那些在落后农村的孩子甚至没有学过英语。


章含之怀抱幼年洪晃


章含之与洪晃


乔冠华与章含之


章含之很出名,除了因为她是乔冠华的夫人、章士钊的养女、高级外交官外,还有一个原因,她曾是毛泽东的英文老师。在中国,这是一个比任何公职都重要的头衔。仔细想想, 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很有意思,当毛泽东的英文老师难吗?按照毛的英文水平,一个普通英文老师足可以胜任。如果某人说,她是钱钟书的英文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张大嘴巴:你简直是大牛!


章含之与毛泽东握手,后为邓小平


可是,归根到底,还是毛泽东的英文老师牛。教毛泽东英文不难,难的是当上毛泽东的英文老师,获得给领袖讲时态和虚拟语气的资格,这才是最难的。 章含之的这个“头衔”,在中国相当于出身。当毛泽东的英文老师,不证明你英文有多好,而说明你背景有多强。当年,青年毛泽东搞赴法勤工俭学,求章士钊帮忙,章士钊为他筹款两万银元,解了燃眉之急,毛泽东一生对此心怀感恩。面对章含之,毛泽东不可能不想起章士钊当年对自己的鼎力相助。


毛泽东与章士钊交谈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母,洪晃12岁去美留学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洪晃后来的经历可用一帆风顺来描述:先是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随后去美国,进入私立瓦萨学 院攻读国际政治,而那时,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连护照什么样都没见过;八十年代中期,出任德国金属工业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1996年出任标准国际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03年3月创建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担任首席执行官。


普通人为什么把读书看得和命一样重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才能有出路;为什么要削尖了脑袋让孩子进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给孩子其它支 持,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立足。简单说,他们担心孩子将来没钱,因为作为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缺钱,至少是不太富裕的状态下过来的。


正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在辰星大闹后对实习生桑卓所说的:“有一天你到了我的年纪,我的处境,你就会知道,相比你的婚姻和你的家庭,教养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东西”,同样, 对普通父母来说,他们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好学校,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好学校意味着好的教育,好的前途,因为没有前途,就没有钱图。有钱人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虚头八脑的所谓教育经验,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什么?不进好学校将来也能赚钱?你爸是开厂还是开矿?这个段子你肯定听过:王思聪他爹给了他5个亿,他赚了40亿,翻了8倍,而我拿2块钱买了一副手套,去了工地,搬了一 天砖就赚了120块。翻了60倍啊!事实证明:草他妈的,其实我们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启动资金太少!


这能力!


当然,草根也有白手起家发了财的,不过现实中并不容易。老老实实读书,找个好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这是普通人家孩子的不二选择,也是长大以后,人生教给他们的 第一课。


洪晃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许多关于礼貌、自由、选择和价值观的话,却唯独把一所最好的学校放过去了。对生活持放松态度,却又从没有降低生活质量的人,通常是处境优越的 一类。洪晃就从未缺过钱。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在某外企任职的洪晃的年薪就高达7万美元,而当时她只有25岁。后来出任德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年薪更增至18万美元。工作虽然忙,但钱不是问题,所以,洪晃才会觉得“一次和情趣相投朋友的聚会要比这高薪更有吸引力”。


这是不是真话呢?对洪晃来说当然是,但是我更相信,如果给一个普通人一年18万美元的话,他或她宁可几年不参加朋友聚会。


人人都喜欢的图


对于洪晃这样的人来说,生活的本质是“我想怎样活”,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活的首要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活”。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二者之间没有沟通的渠道。


如果一所最好的小学摆在普通人面前,他们不可能像洪晃那样洒脱地绕过去,就像普通人面对小钱不可能不去赚一样。对于洪晃的女儿而言,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即便不上这所好 学校,还可以有其它的好学校选择;退一步说,即便不上好学校,也会有普通人所不可能拥有的选择。所以,洪晃所说的,对她自己来说是完全正确的,而对普通人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既然说出来了,那就正好配得上“装逼”的标签。

很多贵族愿意阐述他们的一些理念,只是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仅仅是局限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坦途,自产自销还好,如果硬要送给别人,就难免有了晋惠帝的那种窘境: 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他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一个有充分选择权的人,跟一个只能被动接受命运,或者需要苦苦奋斗才能有微薄所得的人谈放弃,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在洪晃留美归来进入职场后,章含之先后担任过各种职务,1983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199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国际部主任。有这样一位母亲,加上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洪晃的职场人生想不顺利都难。


洪晃与母亲章含之在签名售书仪式上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洪晃很努力啊!可是,搬砖的那位就不努力了吗?可是他的收入只能是120块,而决不可能是40亿,他和王思聪之间只不过差了一个王健林。


生于天地间,每个人都应先搞清自己是谁,即便是和村长开玩笑,也要注意自己卖豆腐脑儿的身份,否则就会成为笑料。


在网上洪晃给女儿的信后面,有吃瓜群众感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进名校,有些人却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人生而放弃名校,这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而是 内心强大,性格独立的表现。”看到这里,我差点儿把嘴里的米饭喷出来。范伟在电影《私人订制》中说“群众里面有坏人”,而我的感觉是,“坏人”应该换成“傻子”。


不料,这段留言马上被后面另一位吃瓜群众跟上一贴:“煞笔!她不进最好的也进第二好的。你别说好的,差的也进不去!”


群众的眼睛贼拉亮。


——END——


附信件原文《 孩子,人最宝贵的不是粉红裙子和芭比娃娃》


平平:


妈妈匆匆忙忙给你写信,是因为有个姐姐要把这个信登在报纸上。其实妈妈平常该跟你说的都说了。不用写信,妈妈没那么文艺。


但是既然写了就要说点什么,咱们就聊聊平常说不清楚的事情。


平平,你上学了,就开始懂事了。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事情是价值观,比如你觉得粉红是最好看的,黑色是不好看的。那么你的价值观中粉色就比黑色好。妈妈想送你去一个学校,你老师的价值观和妈妈爸爸的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都觉得粉色比较适合平平,而不是老师说黑色,爸爸妈妈说粉色。这样你就会很难受,对吧?所以我们没有送你去公立学校念书。


在中国,城市里的人都有户口,户口上规定你在哪个城市、哪条街道、哪个门。你的户口还在史家胡同51号,就是你小时候跟外婆一起住的院子。你还记得吗?那个院子我们还给国家了,因为那是国家的。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不能接收你和爸爸的户口,因为我们住在北京的郊区。这里原来是农村,没有我们的户口。至于你和爸爸的户口为什么不能从史家胡同搬过来,我不太说得清楚,只能告诉你,在咱们国家,很多东西不像白纸黑字上写的,就比如你的户口,上面写着你住在史家胡同51号,但是你并不住在那里。对吧?


其实,很多小朋友的妈妈都希望自己有史家胡同的户口,因为离外婆家不远有一个学校,是北京市最好的小学。因为你有史家胡同的户口,你是可以上这个学校的。但是爸爸妈妈没有让你去上这个学校。妈妈想告诉你,这是因为爸爸妈妈想选一个价值观和我们一样的学校,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老师教你做的事情和爸爸妈妈教你的相反而苦恼。


当然,爸爸妈妈说的价值观不是颜色,而是一些很没颜色的东西。比如说,爸爸妈妈都让你听老师的话,但是老师也必须想着如何让小朋友高兴地学到东西,愉快地度过学校的一天,对吧?如果老师不管小朋友是不是高兴,那就是一个不民主的老师,心里没有小朋友的老师,也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对吧?至少爸爸妈妈的价值观里,民主是好的。


还有就是独立思考能力,从小,你要吃什么,穿什么,爸爸妈妈都尽量让你自己做主,虽然有时候你的决定让我们很不爽,比如至今,你在大冬天还要穿裙子,穿得流清鼻涕,还要穿。我们也没有强迫你穿裤子,只是长筒袜子给你准备好,叫你穿长大衣。因为我们觉得你的生活需要你自己作抉择,我们不可能永远帮你作决定,所以,我们希望你通过自己脑子想问题,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时候不仅是通过脑子,还要通过身体,比如那天你感冒了,不能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派对,之后,你就开始穿裤子了。甚至连秋裤都考虑可以穿了。是吧?


所以,平平,人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粉红裙子、芭比娃娃,最重要的是你的尊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你能够独立思考该穿裙子还是裤子,那么你就能有很多自由,穿裙子的自由、不生病的自由、去参加小朋友生日派对的自由。自由是个好东西,但是如果你不会独立思考,自由对你来说,就是流鼻涕、发烧、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能干,还得吃药。


这些听起来很复杂,似乎说起来更复杂。但是慢慢地,你就会懂了。



作者: 枫叶君,前新华社资深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原创文章来源:精致小号( ID:lovejzxh),枫叶君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连载。


拇指长按,识别图片中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