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主是个孝顺的女儿,成家后每次回娘家都会带点东西,但无一例外,最后这些礼物全进了弟弟口袋。
她也知道当妈的偏心,但看到自己花了两个月工资买的金手镯,作为母亲节礼物送给亲妈后,却戴在了弟媳手上,还是会难过。
“我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但你把镯子给我,我再给你弟媳,这不都一样吗?咱们都是一家人,对吧?”
听到这话后,贴主什么也没说转头就离开了,怕自己再多待一秒钟眼泪就会流下来。
此前,她也想着尽孝,给母亲买这买那,但当下自己的心意没被珍惜,她感到很心寒:
两代人之间,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起初,西村还以为是离家太远不方便,后来问了才了解,她是在和家人闹冷战。
对象条件不错,父母给他在上海买了套价值六百多万的房,当时和堂妹谈恋爱,也表示愿意在婚前就在房本上加名字。
这个条件不算过分,但堂妹把这事儿和家人说了,结果她爸妈不仅拒绝,还要求她毕业后必须回老家找本地人结婚。
堂妹哭到昏厥,最后还是男方向自家父母说明情况,表示非她不娶,不要那20万了,名字照加。
这一切谈妥后,两家人见了面,看这对小情侣感情好,这门婚事才定下来。
有时,拌几句嘴也就过去了;但有些事,拉扯得太激烈,只会把最亲的人越推越远。
有人说是“苛求养儿防老,不去‘爱’却要求‘孝’”,不关心孩子却指责孩子,子女心平气和地沟通,只换来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绝望;
也有人坦言“根源在于长辈没把晚辈当成独立的个体”,事事都是“为了你好”,最后事事还是自己扛。
网友@大磊前段时间申请博士成功,想着和最亲的人一起分享喜悦,就按耐不住激动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本想着会等来一顿夸,结果他刚说一句话,大磊妈就打断了他:
“你也老大不小了,读书我不拦着,但现在你总得找对象结婚了吧。”
这话一出,大磊的欢喜瞬间浇灭了一半,还是大磊爸有所察觉给自家儿子解了围,说年轻人压力大,先奔前途。
“这是要读一辈子的书吗?养了个儿子还不在身边,看来以后养老是指望不上了!”
用错方式的爱伤人伤己,比起一句“为你好”,家庭关系中更需要“正向表达”。
想起演员姜文受邀接受访谈时,被问到这么多年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他说:
印象中,母亲脸上很少有笑容,即便他考上了中戏,但事后通知书还是被母亲一扔,随之就是一声呵斥:
甚至后来他功成名就,给母亲买了房,对方也不愿搬过去住。
但其实母亲挺爱他的,会尊重他的梦想,也会担心他窝在缸里拍戏时,是否难受、委屈。
但遗憾的是,母亲走之前,留给了他一个鼓鼓的红包,却没有正面认可、称赞过他。
所以当一位主持人问他:“你的自信是不是源于你的自卑?”
“我的事儿是你的事儿,你的事儿也是我的事儿,没有边界。”
但除了小两口对婚姻经营有道外,这份幸福,也有她婆婆的一份功劳。
譬如,两代人育儿观念产生分歧,婆婆不会掺和“指挥”,而是主动退出,让晚辈自己决定;
偶尔夫妻俩发生争执,婆婆也不偏袒自家儿子,而是一边夸儿媳“说得对”“多能干”,一边真诚地回应:
“你们俩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我们做父母的,偏向哪一边都不好。”
短短一句话,恰到好处,不做大家长,而是把问题的话语权留给小家庭,矛盾化小,日子自然过得和和美美。
毕竟,每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吃住,都有或这或那的想法,理解不了,但可以选择尊重。
就像给妈妈买金镯子的贴主,在窒息的家庭关系中,她一直被告知“要孝顺”“都是一家人”,所以看到自己的心意不被重视,也会感到困惑:
但要是家中长辈,先注意到贴主的处境,肯定这种好意,再实事求是地解释清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毕竟,心齐才能家齐。家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爱护,这个家才能越过越好。
亲人一场,多是缘分
以心换心,方得真心;以情换情,才是真情
维系小家,是用彼此舒适的方式相处,而不是一味敷衍,把他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点个
“在看”
,愿你余生尽兴,眼里有光,一生安稳,抚平曾经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