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行:结合中国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态势,从峰瑞的角度,在消费升级这个赛道上有哪些创业或是投资机会呢?
▍李丰:这个问题通常都是最难回答的。如果我们以 20 年或者更长时间为周期,去看什么样的中国消费品牌会成为国际化品牌的话,就像我开始时提到的,结合人口、生产力因素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如果凑巧是这个消费周期里用户需要的消费升级产品的话,就会有一定的几率。
除了手机的例子,还有一些比较好猜的结论。例如,我们可以 100% 确定电动汽车是一个发展趋势。放在十年这个时间维度,中国肯定会诞生世界级的品牌。
十年前,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四年前,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新车市场。我们既是最大的生产商,又是最大的消费者。但让我们痛苦的是,汽车始终没有被成功地转化。90 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跟世界著名汽车厂商成立合资企业,要求中方股比 51%,外方股比 49%。在这个状况下,中国努力了二十多年,仍然没有很好地实现中高端燃油发动机的国产化和汽车总成技术的国产化。我们转化了消费电子、高铁等等,但是汽车没有。
现在,电动汽车相当于是换了一条跑道。从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上来看,我们和国外相比差了大概两年。这比燃油发动机技术的差距要小很多——我们从 90 年代开始追赶美国在 19 世纪初就已经有了的燃油发动机技术。差距小,我们很快能赶得上。这个领域最后一定会有中国品牌成为最大的国际品牌,至少是之一。
还有小一些的品类。比如我问过丁磊,当时是怎么开始做网易严选的,怎么挑到这么好的品类?他说最早是因为他有一个台湾朋友,在台湾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做大米、酱油,他就说合作一下,卖 20、30 元一斤、经过严选的大米和酱油。后来卖了一个多月,卖不太动了。
这时候,他发现全网易的人都在买毛巾。他把负责人叫过来,负责人说自己做过纺织,米和酱油卖不动了之后,就自己做了一款毛巾放在严选上卖,连内部的人都在抢。他就觉得这个事挺好的,就卖这类东西吧,就开始了现在的严选模式。
对丁磊来讲,严选是展现了他很好的商业直觉。他是一位非常好的产品经理,行李箱都是自己做的配色,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挑颜色,非常了解潘通色卡这类很细节的东西。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聊天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华为的朋友,丁磊说华为刚出的这几款产品里,有一款是潘通色卡做出来的绿色,他觉得这个颜色是做得最好的,讲了很多很细的东西。华为的朋友听了也很诧异,他们在法国的设计团队确实是用了潘通色卡上的绿色做的这个颜色。
▍王力行:你刚刚更多地是从品类的角度来讲的,汽车的部分我也有同感。我原来是学汽车的,知道整个行业对于变速箱、燃油发动机方面的差距是耿耿于怀的,确实电动汽车给了中国汽车产业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我们通常会把整个消费产业划分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做渠道的,这样两块。从这两个维度看,你觉得对于创业和投资会有什么意义?
▍李丰: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我觉得互联网最大的影响就是把很多原来在传统渠道中相对分立的元素变成了统一的元素。原来做内容、做营销、做产品、做渠道管理,是分开的四件事,现在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地变成了一件事。
简单来讲,你的内容就是你的产品,你的渠道也是你的产品,你的渠道和产品也是你的内容,你的内容也是你最终的销售。从过去七八年商业模式的迭代来看,这件事已经比较清楚了。
最早的淘宝利用了消费者的习惯,帮助小商户做线上的生意。
紧接着到了天猫和京东,他们把小商户选品和品控的问题更直接地变成了由一方来做选品和品控,为用户做了所谓的优选。
再往后看,到了小米。最早的商业流通商会中有一句俗话,叫“前店后厂”。就是前面是商店,自己来卖,后面是厂房,自己生产。小米在一定程度上做回了“前店后厂”,比做平台的天猫和京东又短了半个环节。
你刚才讲的渠道或者流通方式的问题,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在环节上已经缩得比较短了。从线下看也是一样的。盒马鲜生和超市相比,在选品的过程中也比原来的线下超市稍微缩短了一个环节。
▍王力行:可以说是更加融合了?
▍李丰:我也没有确定的概念来界定。只是整个流通环节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渠道的流通成本降低了很多。
▍王力行:最后问一个问题。峰瑞在投资消费领域或消费升级相关项目时,必看哪些因素?
▍李丰:我们没有特别明确。最早我们提了一个标准叫做品牌、品类和产品。这三个因素一定都面临着升级。如果仅就品牌端的消费投资来看,这三个因素中要有两个因素能够叠加在一件事上,否则就是推动力、红利不够。
渠道端的问题不好回答。我们只能讲,渠道端的变化有一个衡量因素,就是看什么东西能够显著提高渠道效率、降低渠道成本。不管你是有更短的流通环节,还是有更好的配送方法,或者是更全面的数据管理,最后在渠道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最开始我们举的例子,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大创等等,本质上都是把东西卖便宜了。
▍王力行:谢谢李丰。这场有非常多新颖的视角,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扫描二维码,看「影响力投资」峰会更多演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