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亏损5年,净资产已跌至8000万元的中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韩人寿”),在今年5月以来正经历着一些重大变化。
稍早前,其原中方股东浙江国际贸易集团(以下简称“浙江国贸”)将持有的股权全部转让给浙江东方集团(以下简称“浙江东方”,股票代码600120.SH),转让完成之后浙江东方持有中韩人寿50%的股权。随后,经保监会批准叶秀昭担任中韩人寿董事长。
5月24日,中韩人寿披露增资方案,浙江东方和韩国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两家股东各增资2.5亿元,这将是中韩人寿成立以来的首次增资,增资后中韩人寿的注册资本将达到10亿元。
据了解
,
中韩人寿由韩国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和浙江国际贸易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
,
在
2012
年
11
月于浙江杭州成立
,
成立之初的注册资本
5
亿元。事实上
5
亿元的注册资本在已开业的保险公司中处于较低水平
,
目前该公司在浙江和江苏设有分公司。
5
月
2
日
,
保监会批准中韩人寿变更股东
,
即浙江国贸集团将其持有的中韩人寿股权全部转让给浙江东方
,
转让完成后
,
浙江东方和韩国韩华生命株式会社各持有中韩人寿
50%
的股权。
中韩人寿回复称
,2015
年
10
月初
,
根据浙江省国资委的有关指示
,
公司原股东浙江国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
以控股上市公司浙江东方作为平台
,
将浙江国贸主要金融业务
(
含信托、人寿保险、期货业务
)
逐步注入浙江东方。同时
,
双方股东一致同意共同增加注册资本金
5
亿元。此次增资是股东支持公司发展的承诺体现
,
也对公司提出了更大的经营挑战。
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
,2014
年中韩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
1.8
亿元
,2015
年为
3.64
亿元
,
同比增长
100%,2016
年为
4.69
亿元
,
同比增长
28.84%
。然而
,
中韩人寿
2017
年一季度该数据为
1.62
亿元
,
同比下滑了
40.44%
。
对此
,
中韩人寿方面表示
,
近三年来公司银保期交接近翻番增长。同时作为核心渠道的个险渠道
,2016
年个险
13
月保费继续率达到了
90%,
保持行业较高水准。同年在浙江省外资险企个险渠道中
,
新单保费和团队人力排名均位列前三甲。
2017
年一季度
,
这项数据同样高达
90.7%
。
“
去年底出台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季度规模保费和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做了明确要求
,
公司对
2017
年业务目标及发展策略做了针对性调整。今年一季度
,
公司通过聚焦个险渠道和新单期缴业务
,
保费内在结构发生变化
,
中短存续期业务严格遵照监管要求
,
占规模保费比重为
29%,
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
63%,
均符合监管规范。
”
中韩人寿方面指出。
此外
,
来自中韩人寿
2017
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
,
一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125.88%,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125.88%,1
季度净利润亏损
0.13
亿元
,
净资产
0.81
亿元。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
,
按照保险行业不成文的规定
,
偿付能力
150%
以下就会对开设分支机构有影响。
中韩人寿方面称
,
在
“
偿二代
”
监管体系下
,
公司最低资本要求增幅明显。而且公司正处于机构拓展、业务扩大的阶段
,
各项基础投入支出较大
,
因此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近期公司已向保监会递交了关于增加注册资本金的申请
,
经测算
,
在增资于二季度末完成情况下
,
公司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达
451%,
满足保监会相关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
“
公司未来将持续坚守保障为本、
‘
保险姓保
’
的经营底线
,
专注于寿险业务的经营。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浙江地区的深耕经营
,
经过四年多努力
,
公司的经营业绩在浙江外资险企中名列前茅。在开业的第五个经营年度
,
公司正式开始进行跨省拓展
,
通过在江苏地区设立分公司
,
用切实的本地化、重视现场、正道经营等理念去拓展江苏市场
,
为未来进一步扩大经营区域奠定基础
,
实现从区域性经营向全国性经营的跨越。
”
中韩人寿方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
,
浙江东方披露
,
中韩人寿原中方股东国贸集团承诺
,
中韩人寿将于
2021
年产生盈利
,
即中韩人寿
2021
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利润为正。
中韩人寿方面表示
,
公司将依托双方股东资源和优势
,
重新审视公司战略规划及发展路径
,
积极发挥公司战略优势
,
切实提升销售渠道价值和投资收益。
资料显示
,
中韩人寿的股权结构为中方股东和韩方股东各持有
50%
的股权
,
其董事长由中方股东派驻
,
而总经理则是韩方股东派驻
,
其董事会成员有
8
位
,
四位中方背景
,
四位韩方背景。
某险企人士透露
,
合资公司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各持股
50%,
好像什么事情哪家股东都能说了算
,
但也可能哪家股东说了都不算
,
这样就可能导致这家保险公司失去发展机遇。
目前
,
国内的合资险企中
,
真正发展很好的并不多
,
有不少险企的股东收缩股权比例或退出。如此前的海尔纽约人寿
,
其外方股东纽约人寿退出
,
青岛海尔投资也将股权减持至
19.76%,
并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
再如新光海航人寿
,
海航集团退出
,
新光集团也减持至
25%,
柏霖资产成为其新的控股股东。此外
,
光大永明人寿的外方股东永明金融也减持了部分股权。国内寿险公司一般的盈利期为
7
年
~8
年
,
但不少合资险企成立
10
年也未能实现盈利。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教授、全国保险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郝演苏认为
,
合资险企中
,
欧美裔外资比较教条、规矩
,
而亚裔的外资
(
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
)
既对东方文化比较了解
,
又了解专业
,
所以比较强势。
“
亚裔的外资通常与中方的合作伙伴合作不是很好的
,
分歧很大、不容易协调。
”
郝演苏说。
他还指出
,“
目前市场环境不好
,
中方有本地资源
,
公关能力也比较强
,
而外方比较专业
,
如果中方管战略
,
外方管技术
,
这样匹配才能协调发展好。否则都是强势
,
可能不会合拍。
”
曾在某险企任董事长的资深人士认为
,
合资公司做不好
,
核心是股东双方文化的差异、分歧
,
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按照寿险行业规律来讲
,7
年打平才进入盈利期
,
而事实上很多寿险公司到
7
年仍在亏损。一些激进的险企从监管拿到很好的政策
,
弯道超车在一两年就出现了盈利
,
股东是愿意这么干的
,
但这样的盈利是有特殊背景的
,
并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
股东方要认清保险行业发展真实的规律
,
并能尊重内在真实的发展规律
,
允许管理层为了实现利润确定经营方略。而不能既要利润
,
却又逼着管理层去做一些短视的行为。
”
该资深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