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冷兔  ·  当我向父亲发起群收款!! ·  昨天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小教学 -20250220151903 ·  15 小时前  
冷兔  ·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  22 小时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我去年夏天买了这个皮革苍蝇拍,效果很好。但我 ... ·  昨天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好土好喜欢!这真的很有吸引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混沌的国葬:伊玛目霍梅尼的告别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20-01-07 12:14

正文


▾演唱者:法拉马兹·阿斯拉尼,伊朗著名音乐人,1979伊斯兰大革命后逃亡英国





|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 葬礼 ,它那 混乱 歇斯底里 的程度令人惊叹!


10200000 人自发涌向街头,这几乎占到了这个国家人口的六分之一。

他们哭泣着、呐喊着、并不断用双手拍打头部表达悲伤... ...对于他们来说,通过 革命 战争 改造了这个国家的神已经死了... ...

“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没有你,这个国家该怎么办?”


最终,狂热的人群冲向灵柩,拖拽下 遗体 ,将 裹尸布 撕碎。他们犹如暴徒般在困境的尖叫声中抢夺着... ...

旁观者似乎永远无法搞懂眼前的一切,它 奇异、恐怖、难以理解


|

1989年6月3日,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最高领袖, 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 ,因心脏衰竭在德黑兰去世,走完了他89年的人生旅程。

▾治疗期间坚持祷告的霍老爷子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那深邃而沉思的目光,引导了这个国家的方向。他以救世主般的热情对外输出着自己的伊斯兰革命,并凶猛、残酷的挑战一切“敌人”。无论是被其称为 大撒旦 小撒旦 的美、苏两强,还是死敌逊尼派,都令他嗤之以鼻。(苏联完蛋后,小撒旦的称号又被送给了以色列)


而在他宗教意识形态的铁拳背后,霍梅尼长期被 神秘主义 所笼罩。人们对他的童年、祖先、出生日期,乃至其真正的思维意识都存在挥之不去的 分歧 不确定性


亲爱的,我被你嘴唇上的痣所囚禁!
我懂得你黯然的眼睛,它因爱而伤神...
叩开小酒馆的门,让我们日夜停留在此
清真寺,神学院,令我厌倦!
我将撕掉了禁欲主义和虚伪的外衣...

这段充满文艺气息的诗句,按照我这种俗人的白话理解就是:妹子!你嘴上那性感的痣把哥的魂儿给勾走了,跟哥一起到酒吧浪去,咱们从白天喝到晚上!让清**和神**都再见吧!

你无法想象如此 靡靡之音 ,竟出自一生致力于宗教纯洁的 大阿亚图拉 伊玛目 霍梅尼之手。对于他亲自制定的宗教准则而言,这简直就是 反动至极+大逆不道 异端文学 !以至于当它在20世纪80年代曝光后,西方那些屌丝学者认为是伪造的... ...

*霍梅尼曾用波斯语创作过200多首诗歌,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苏菲派先知诗人 鲁米 和波斯抒情诗人 哈菲兹 的身影。

▾最右:霍梅尼


这些充斥着 自由主义 的反叛性文字,似乎与其对外展现的冷酷、且完美的中世纪什叶派圣徒形象无法调和。当1979年,意大利记者询问关于伊朗处决 同性恋、妓女、奸夫 的事情时,霍梅尼回答:

“如果我们的手指患有坏疽,你会怎么做?是让它继续感染整个身体,还是把病了的手指剁掉?''

▾这三张照片中的眼神,清晰呈现出了霍梅尼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


*霍梅尼年轻时在 什叶派圣城库姆 学习。这里的伊斯兰学校禁止音乐、绘画,但唯独写诗是被许可的。包括他在内的学生们,只能用诗歌来表达生活中无法宣泄的感官意识。20世纪40年代,一些神职人员曾指责他为“异端”。


|

1979年,邻国那位自称阿拉伯世界盟主的 萨达姆·侯赛因 主动伸出橄榄枝,他高度吹捧伊朗革命,希望双方在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友谊的小船儿。但霍梅尼却用 号召伊拉克人民推翻巴格达政权 的方式,给出了回应。萨达姆感觉像被人猛踢了蛋蛋一样,惊愕了... ...

*1978年巴列维王朝时期,在伊拉克渗透的伊朗特工,发现亲苏派打算对萨达姆发动逼宫。得知这一情报后,伊朗将消息放给了巴格达方面。萨达姆处决了数十名军官,粉碎了政变。作为交换,他将躲在伊拉克流亡的霍梅尼轰了出去,还了巴列维的人情债。但他与霍老爷子的 梁子 从此结下!

▾两伊战争期间的伊朗宣传海报


在随后的残酷战争中,用信仰武装起来的伊朗人民,抵消了伊拉克物质上的优势。直到8年后,霍梅尼被迫啜饮下自己称之为 “和平的毒药” ,留下了一个满是孤儿和寡妇的国度。

▾右:阵亡的年轻士兵揣着领袖的照片


▾神圣的战争宣传


如今,他的敌人们正憧憬着死亡能够将霍梅尼与他的革命一起掩埋。 伊拉克复兴党 机关报兴奋的发表社论称: “一个恶毒的暴君的过世了!”

但当他们看葬礼上的情景后,发现一切远没有结束。



|

我当时9岁住在德黑兰,那天学校没有说明理由便提前放学了。
我同桌的男孩偷偷告诉我:“ 霍梅尼死了 ,你知道嘛?”
我们茫然的摇了摇头。在回家的路上他问我:“真不敢相信,你觉得以后会发生什么?”
我说:“不知道,也许很多事会有变化吧...”
那一天,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绝对的沉寂,仿佛世界末日临近。

1989年6月5日,霍梅尼的遗体被转移到德黑兰北部穆萨拉的一片空地上。他由 白色裹尸布 包裹,安置在一个装有空调的玻璃箱内,双脚朝向圣城 麦加


霍梅尼的儿子,44岁的 艾哈迈德·霍梅尼 在德黑兰电台宣读了父亲留下的29页 政治遗嘱

其内容除了告诫人民要防范 大撒旦 美国 的阴谋外、他还怒喷 沙特国王 阿齐兹为伊斯兰教的叛徒.... ...同时, 苏联、约旦、埃及、摩洛哥、伊拉克 这些国家的领导也无一幸免。他们通通被扣上了“暴君”的称号,并 “祈求真主诅咒他们” ... ...(老爷子在驾鹤西去前,几乎把半个地球都骂了一遍... ...)

▾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霍梅尼。他是父亲的得力干将,在神权派官员中颇受好评


▾艾哈迈德·霍梅尼乘直升机来到现场



西方普遍猜测,霍梅尼会在伊斯兰革命的发祥地 圣城库姆 下葬。但根据遗嘱,他决定将自己埋葬在德黑兰南部的 Behesht-e Zahra公墓 ,这里离举行追悼会的 穆萨拉 40公里,两伊战争期间的数万烈士也长眠于此。


▾左:霍梅尼的接班人,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


6月6日黎明,仪式正式开始。但令当局始料未及的是,人群在一夜之间暴增到 250多万 ,而数字还在不断扩大,更多悼念者正从各地如潮水般涌来。这完全超出了伊朗政府事先预估的100万人上限。

“除了 黑色 的哀悼者外,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 - 霍梅尼的传记作家巴克尔·莫因


▾伊朗犹太人悼念霍梅尼


*虽然在1979年后,部分伊朗犹太人开始移民国外,但霍梅尼明确颁布法令保护国内的 犹太人 基督徒 ,他们还在议会享受4个席位。这对于美国佬的传统盟友 沙特 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据统计沙特基督徒的正式人数为 “零” ... ...而伊朗的犹太与基督徒共有约50万。


|

在大约1个小时的祈祷环节结束后,霍梅尼的遗体从玻璃箱内抬出,准备装车以游行方式穿过市区运往Behesht-e Zahra公墓。但德黑兰的交通已陷入 瘫痪 ,人潮淹没了道路,根本无法前进。当局决定调动直升机空运遗体。

▾人们疯狂的抓住棺材,并喷洒玫瑰水


▾遗体换乘直升机


▾从葬礼地点至墓地的道路


这一天正值伊朗炎热的夏季,上午的气温就已达到 摄氏40度 。但这没有影响悼念者的激情。当局在各聚集点部署消防车,不停用水枪喷向人群防止中暑。


在眩目的热浪与窒息的尘沙中,他们从地面抓起泥土撒在头顶拍打,寓意将自己一同埋葬。一些人甚至就地宰杀起牛羊... ...更为极端的信徒开始用 铁鞭 抽打身体,此举是什叶派纪念公元680年,先知穆哈默德外孙侯赛因阵亡的传统手段。

现场不时会传出令人生畏的万人集体吟唱- “美国,去死吧” 。这让身在其中的数十名美帝记者感到迷幻... ...因为这丝毫没有妨碍悼念者对他们的热情问候与礼遇。

*“美国,去死吧”-“Death to America”这个口号起源于1979伊朗人质危机期间,它成为伊斯兰大革命的 价值观支柱 ,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仪式。通常在周五的祈祷后,人们会带有节奏感的高唱 “美国,去死吧” ,期间还会焚烧一面 星条旗 加以助兴!

该口号仪式后期又衍生出“苏联,去死吧”、“英国,去死吧”、“以色列,去死吧”... ...(没想到苏联最后竟真给喊死啦... ...)


|

当直升机降落在Behesht-e Zahra,霍梅尼的遗体被抬出那一刻,人潮沸腾了!伴随着电台播音员那嘶哑的呐喊:

“父亲,不要离开你的孩子!哦,父亲不要离开你心爱的人!”

狂飙的信徒冲破了 伊斯兰革命卫队 设立的人墙与围挡,试图触摸尸体。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被当场撞倒。

▾人潮瞬间奔涌而来


在失去理智的抢夺下,脆弱的 木质棺材板 终于被掀翻了... ...一双苍白而虚弱的腿暴露在外,裹尸布遭到众人强盗般的 撕扯与洗劫

“人们太爱伊玛目了,每个人都想要得到一块(裹尸布)”... ...

伊朗国家电台暂时中断了转播信号,当局被眼前的混乱景象吓傻了!

▾事后,伊朗政府没收了数万份关于这一幕的胶卷与视频资料。但最终有一张幸免于难,被偷运出国。鉴于之前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因小说《撒旦诗篇》遭霍老爷发布全球追杀令,此照片的拍摄者为保命,至今仍没有暴露真实身份


悼念者们陷入了巨大而绝望的 精神空虚 中,数百人在现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