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鸣君
有感于一些人不好好说话,昨天的每天1000字写的是《有门楣的家庭》。发出去才感觉到,洋洋数千字,远不如孔子一句话来得有力: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会《诗经》,就不会说话。这句话来自《论语》中孔子教育儿子的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今译:
陈亢问伯鱼:“你作为孔夫子的亲儿子,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和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不学诗,无以言。为什么《诗》这么厉害呢?(后人称《诗》为《诗经》)
第一,《诗经》有道。它给了“无邪”的基本情感,奠定做人的“纯正”底色。底子正,就不容易乱说话。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说,诗经里面选编的,都是中国人直抒心意的真情实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共鸣不绝。
第二,《诗经》是真正的启蒙,走上正路,自然会好好说话。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今译: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简而言之,《诗经》是启蒙书。今天要复兴传统文化了,于是很多人呼吁学习《弟子规》,这是误人子弟。我希望呦呦鹿鸣所有的朋友都不要学《弟子规》,原因说起来几千字,这里不写了,简而言之,《弟子规》有害无益,大家分享这个结论就可以了。要启蒙国学,找《诗经》才是正路。
第三,《诗经》有术,修辞术,找到它,才能把话说好。
“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今译:学了《诗经》,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出使外国却不会赋诗来应答专对,这样的人能背再多诗又有什么用呢!
这里有个背景,春秋时期,中国是贵族文化,政治场也是贵族政治。因此,外交场合,觥筹交错,赋诗言志是一项基本技能。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遭受吴国入侵,楚将申包胥去秦国讨救兵,秦哀公见事不关己,于是拖延推脱。申包胥无奈,在秦国宫廷外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把秦哀公感动。最后,秦公赋《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明秦国愿意出手相救。 这首诗就收入《诗经》。
当然,今天早就不是贵族政治的时代,但是,《诗经》是很符合中国人发音传统的修辞,熟读诗经的人,自然不会是满嘴“强调”“要”“指出”了。
程子说: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不学诗,无以言。”这大概也是读了论语之后能行动起来改变自我的一个锁钥所在。
之前,我推荐过说《关于诗,读这四本足够了》,诗经名列第一:
第一本,《诗经》,取其博大。这本春秋时期的作品,搜罗自民间,简洁有力,韵味悠长,该骂则骂,该颂则颂,构建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几乎所有的感情向度都在这里得到反映。它的难点在于古音比较难找到。
今天,对于这个观点,我并未改变。那么,如何真正读好《诗经》,这是我今天也仍然在努力的。希望已经得道的诸君,可以在后台教我。
这是“每日1000字 写作马拉松”第22天打卡。该计划目前共20人,目前坚持者19人 。
有门楣的家庭
说人话、说真话、说话算话
孔子:被婚姻击败的老头
每天一千字:不逼自己一把,还真不知道我们有多优秀
鹿鸣君:曾是潇湘晨报记者、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笔、《网络传播》执行主编、无界传媒执行主编,现任职于红星美凯龙互联网集团。
读书、传媒、互联网
这是原典阅读第1.23篇原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