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能建智慧科技到湖南建投集团对接交流 ·  昨天  
中国银行  ·  葛海蛟与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举行会谈 ·  1 周前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看电影去不咯? ·  1 周前  
湖南日报  ·  石破茂正式当选日本首相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花谢酒未冷,犹有田园归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9-19 11:36

正文

题记


今年9月18日是清华研读间建立的三周年,如果不是被提醒,我还真的没有意识到当初竟选择了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巧合或许来自于一个哈尔滨人对于这一天与生俱来的敏感。


我选了一个如此矫情的题目,以应和曾经的那句「无花无酒锄作田」。如果各位觉得不适,没关系,后面的内容会越来越矫情,看着看着就习惯了。


从2007年踏入清华,到今年刚好是十个年头。人都说十年一个轮回,直到今天我看到新的七字班正在参加军训的新生,不免回想十年前自己在主干道上迈着齐步喊着口号、望着身边熙来攘往的自行车和满面沧桑的老博士们,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或许是好奇中带着一点嘲讽:这些「苦大仇深」的家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生物啊?


然而,我也一步步变成了自己曾经难以理解的那种生物,讪笑着和自己的青春年华挥手告别。


人近而立之年,竟然变得爱回忆了。或许是在这个园子里待得太久,每一个场景都承载了太多不断闪回的画面。喜乐与悲伤,逼仄与安然,喧嚣与兴替,决绝与绵缠,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值得玩味。


而「清华研读间」,正是这些画面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向来是不太善于写这种婆婆妈妈的情怀文的,我喜欢干净凌厉的笔法,喜欢理性客观的视角,喜欢洒脱干练的文风。但是一说到「研读间」,就好像内心中仅存的儿女情长都被唤醒了,如同三年前的那个秋天写下的《无花无酒锄作田》。


▲清华研读间「无花无酒锄作田」


曾经我们真的是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看着「研读间」的,恨不得半夜都要醒来几次看一看有没有「婴啼声」传来。每次见到当年一起创办「研读间」的另一个胖子,话题还总是逃不脱曾经共同奋战的那段历史:怎么样想尽办法向身边的人推荐「研读间」;怎么样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后台看新增的粉丝;怎么样绞尽脑汁披挂上阵为「研读间」撰稿;怎么样看着这个孩子,一步一步成长,成熟,成名立万。


如今的「研读间」,可以说是独得一方天地了。或许从粉丝数量上来讲,它与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媒体还相差很远,但是作为一个校园媒体来说,这也足够了。我们从未想过要依靠这个平台去谋求什么利益,成立伊始,「研读间」的定位就很明确:「我们坚持把清华的美丽播撒给全世界,把世界的变换带回到清华园;我们坚持趣味横生地解读主旋律,理直气壮地传递正能量;我们坚持一腔热血地站在这个理想主义的土地上,无花无酒锄作田。」


记得当时快要离开「研读间」这个团队时,我曾一条条翻看后台的全部留言,其中有一条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看到,不过很喜欢这个公众号。很遗憾自己没能考上清华,可是却没办法回避自己对T大的感情。虽然是大一,不过说不定会去清华读研然后和你们一起维护这个呢?」


算来这位同学现在应该正处于本科毕业阶段了,不知他最后是否决定了来清华读研,也不知会不会仍然想要加入「研读间」的团队呢?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从美国访学归来后,就见到了一位朋友。她说自己当年就是因为看到了「研读间」的一篇文章,萌生了想要来清华读研的念头,而那刚好是我在「研读间」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想,在选择读研的学校这种大事上,一篇小小的文章想必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然而,如果通过一篇文章就能够让园子以外的人更加懂得清华、喜爱清华,燃起哪怕一点点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清华的星星之火,这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


▲清华研读间部分作品


这两年里,我始终笔耕不辍,谈不上什么大的作为,只是维持着自己对于写作的喜爱。我在知乎网上解答了很多问题,在凤凰网开设了写作专栏,也在《光明日报》等等的纸媒上发表过文章。然而回头想想,很多时候还是带有着一点点私心杂念的:有时是给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也有时是为了赚一点微薄的稿费改善改善生活。倒真是当年创办和运营「研读间」的过程中,既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什么工资收入,大家使尽浑身解数,能写稿的写稿,能编辑的编辑,所有人目标明确却毫无目的地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那时的「研读间」,可以说是所有团队成员除了正常的科研和生活之外,唯一的精神家园。


对于一个已经将朋友圈关闭很久的人来说,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让我有点陌生了。琳琅满目的公众号充斥着广告、谣言、诱导投票和标题党文章,似乎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模块和元素来「丰富」所谓的用户体验。关于某某公众号卖了几个亿,某某公众号头条广告几十万的新闻都已不再新鲜。所有「大V」奔走相告高呼「内容变现」,恨不得今天开个公众号,明天就坐收日薪十万。


每当这时打开「研读间」,发现里面的文章仍然质朴得有点笨拙,絮絮叨叨地讲着清华园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用心地写着每一个字,做着每一张图,甚至让人感觉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寂。


这很好,阔别许久,归来亦是少年。


也许以后,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我也很难再找回当年的那种创作冲动和创作热情;也许以后会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得不放弃掉写作这个爱好;也许在这个对于感官冲击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时代,人们不再喜欢看单纯的文字,语音live和视频直播会变成内容输出的主流,也变成快速盈利的最佳手段。


但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想对这个世界说点什么,即便所有的平台上面都知音难觅,总还有「研读间」这方沃土是能容我开垦几条墒垅的。


惟愿,花谢酒未冷,犹有田园归。


▲清华研读间--清华大学研究生原创作品集


(本文作者系「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创始人之一)



文字 | 依然头上霜

编辑 | 郝嘉成

责编 | 吖方